【大紀元11月20日訊】特約自由時報記者林育立/德國報導
德國規模最大的博物館組織「普魯士文化資產基金會」,明年將在台北故宮策劃德國藝術回饋展,不只是亞洲有史以來最全面的德國藝術大展,對台灣來說也是千載難逢的大好機會,可以稍稍彌補我們對歐洲世界了解的侷限和不足。不過很可惜的是,目前所訂的中文展覽標題「日耳曼之光」,不但無法忠實呈現出這次展覽的內涵,而且似乎容易造成進一步的誤解。
首先,中文「日耳曼」一詞當由英文「German」一字翻譯而來,我們過去也常拿來以偏概全的泛指德國的文化和民族。問題是隨著十九世紀末德意志帝國建立,從共同的語言(德語)、血緣到國族認同的發展已經隨之完成,今日德國人早已不稱自己為日耳曼人(Germanen)了,還統稱從八世紀受基督教影響開始以來的藝術為「德國藝術」(或音譯為「德意志藝術」)。
因此,與其繼續用二手的英文來描述和認知德國人和德國文化,不如從德國人本身的認同出發更貼切,也更符合國際文化交流相互尊重和認識的本意。汲汲想要在國際社會上「正名」,甚至準備跨過美日強勢文化,真實認識和踏入世界的台灣,應該更能夠理解這一點。
而將來台展出的展品是,與德意志本土文化認同與歷史重新再思考習習相關的古典、浪漫派和歷史畫等國家畫廊收藏菁華,有趣的是,與故宮的中華文物相比較,兩批館藏同樣是國家重寶而且具有法統的象徵意義,收藏史也同樣與政治威權糾葛不清。更進一步看,這一百五十年間德國藝術的發展,與列強環伺下,德意志帝國從建國到納粹奪權殞落間歷史的發展,對於當下追求文化與本土認同的台灣來說,也將帶來許多啟發和聯想。那與展品內涵無關的「日耳曼之光」呢?等到將來比如說有鐵器時代日耳曼族藝術大展時再說吧!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