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18日訊】自由時報記者趙靜瑜台北報導
睽違台灣樂壇五年,旅美作曲界大老周文中昨天應中正文化中心之邀抵台,將在台灣展開一連串對青年作曲家的講座及全場音樂會。
白髮成銀,聲音宏亮,年過八十的周文中自成一股文人風采,談吐間有針砭,有鼓勵,讓人如沐春風。在人聲鼎沸的二十一世紀,文人精神逐漸被遺忘,周文中卻一直在實踐著文人理想,他創造單音音樂,以儒家出發,很早就提出「東、西音樂合流(confluence)」的想法,而不是影響(influence)的文化觀;周文中也將自己所體現的中國詩,詞、繪畫及傳統哲學的意境與內涵,內化成美學思維的實踐;當年人類帶到月球的唯一一首音樂作品,選了古琴曲《流水》,美國國務院諮詢的對象,就是周文中。
周文中說,對於譚盾、陳怡這些曾經是他學生的作曲家,他都很知道「這些學生創作的源頭從何而來」,但是他不便批評,只說在商業化甚至全球化的影響之下,很多作品都不純粹,「很多音樂家更只在乎標題,」周文中說,華人作曲家必須要認知,「自己是怎樣看待自己的作品」,而不是「外國人怎樣看我們的作品。」因為對於西方人來說,「我們可以稍微做到一點,他們就很佩服,但重點是,我們自己文化的將來在哪裡。」
周文中說,他一直在構思,在反覆消化每一個感動,他還記得當年對日抗戰,父親逃難不及,他回家去整理父親的文稿,「就坐在一間草房裡,翻著父親的書,忽然聽見外面有芭蕉打雨聲,我忽然驚覺,那是一首交響曲。」周文中說,文人精神就是這樣,表面瀟灑無為,內在嚴謹細緻,「這也是我們自己的文化特色,不要輕易拋卻。」
無論身為一位作曲家、教育家或學者,周文中都走在時代的前端引領,現在當代樂壇流行世界音樂,但是周文中卻更關切亞洲音樂的復興,周文中說,以今日亞洲的客觀情勢而言,移植文化的殖民心態已經不適用於第三波文明的這股勢力。
為了能夠完整呈現周文中的音樂及思想,中正文化中心除了有一系列的青年作曲人才培訓計畫之外,十一月二十四日將在台北國家音樂廳舉辦周文中樂展,音樂會之前一小時,周文中還將在一樓大廳舉行「全球化與商業化」的演講。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