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影響日益廣泛深入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11月15日訊】(美國之音記者方冰報導)一項歷時兩年完成的有關互聯網在中國的使用及其影響的調查報告顯示,市場經濟力量是中國上網人數高速成長的主要動力,大多數互聯網使用者期望互聯網為他們帶來更多的言論自由和創造更多表達政治觀點的機會。

由美國馬克爾基金會贊助、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郭良指導下完成的這項研究,在中國的12個城市對2457名互聯網使用者和1484名非互聯網使用者進行了走家串戶的實地訪問。郭良是中國研究互聯網的主要學者之一。星期四,郭良應邀在馬克爾基金會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這一研究報告。

*中國上網人數僅次於美國*

中國的上網人數在世界上僅次於美國。截止2003年7月,中國使用互聯網的人數達到6800萬。這一研究報告指出了互聯網在中國快速成長的幾個主要動因。首先是互聯網公司之間的競爭;其次是中國政府的鼓勵,認為信息技術是經濟成長的火車頭;第三是個人使用者的旺盛需求;第四是網吧的興起。雖然政府為避免社會問題而大大減少了大城市的網吧,但網吧卻在各省會和小城鎮裡快速增長。郭良說,小城市互聯網發展之快令人吃驚。南海市上網人數佔人口的百分之37,高於上海。從90年代中開始,市政府每年投入兩個億實現信息化、網絡化。

*電子政務改變政府運作方式*

郭良說,電子政務的開展正在改變當地政府的運作方式。他說:“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比如說上法院去,你到法院告我,我正好認識法官,我要你把這案子接下來。我的朋友接這案子,你想是什麼結果?但現在就不行了。現在一進去,把這一交進去,當時輸入電腦,電腦自動排法官是誰。”

這份研究報告發現,大部份中國互聯網使用者和非使用者都認為,互聯網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表達政治觀點的機會,使人們更好地認識政治,使政府更好地了解老百姓的觀點,使人民有更多批評政府政策的機會。同時,百分之50的受訪者認為,應該對互聯網內容加以管理和控制。郭良說,大部份人認為對色情和暴力內容必須加以管理和控制。郭良說:“很少受訪者認為政治內容因該被管理和控制。”

*上網多為瀏覽新聞*

研究報告發現,百分之57的使用者上網是瀏覽和閱讀新聞。郭良說,研究顯示,受訪者一般比較信任中國國內的新聞媒體,最受信任的是國內電視新聞,其次是國內廣播、國內報紙,以下依次為外國電視新聞、報紙、廣播,最後是網路新聞。郭良說:“我也問了哪些網路新聞你們最信任? 首先是國內傳統媒體網站,如人民日報網站和中央電視台的網站,其次為國內入門網站、海外中文新聞網站,最後是外國入門網站。所以看上去人們不太信任外國傳統媒體的網站新聞。”

與會的“中國人權”執行主任譚競嫦在發問時說,中國至少有69名網路記者或活躍人士被政府監禁,其中包括大學生劉荻,進行研究時應該把人們獲取信息受到嚴格限制的因素考慮進去,譚競嫦說:“一、兩年之後,當人們對於中國政府怎樣處理傳統媒體對薩斯、艾滋病、拆遷戶的報導再進行這樣的研究時,是否會改變他們的看法?”郭良表示,這些問題過於敏感,超出了他研究的範圍,他沒有辦法加以回答。

*社會需求不能忽視*

不過,對中國政府曾下令關閉Google搜尋網站一事,郭良表示,這件事典型地反映了社會需求是當局所不能忽視的。郭良說:“這個搜索引擎有很高的需求,是無法被關閉的。但是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被阻擋,是因為並沒有很多人看。所以,我認為最主要的是社會需求。”

馬克爾基金會致力於挖掘信息和通訊技術的巨大潛力,促進使用這些技術來表達重大的公共需求,尤其是在健康和安全領域。該基金會執行主任菲爾胡斯特說,了解互聯網對中國經濟、文化和政治等社會各領域的影響很重要,因為中國將成為一個互聯網大國。菲爾胡斯特說:“我們認為,首先中國領導人應該更多地了解正在發生的變化,同樣也需要了解這些變化對中國的影響。”

菲爾胡斯特說,這一研究的價值在於,在中國社會,互聯網這一領域其實比其他任何領域受政府控制都要少一些,政府對互聯網的控制是一種可協商的控制,可協商性是非常有價值的概念,能使沒有到過中國的人更好地了解其內情。(//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21世紀新科技將給人類帶來巨大危險(5)
21世紀新科技將給人類帶來巨大危險(6)
證據不足 劉荻案發還公安重查
傳劉荻案證據不足退回公安續查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