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國際愛滋、薩斯研討會 中共高官未參加

--克林頓會中發表演說 促中國官方正視愛滋病問題

標籤:

【大紀元11月14日訊】大紀元華府日報記者楊飛編譯報導/據北京11月11日消息 – 愛滋病(AIDS)與薩斯病(SARS)國際研討會11月10日在中國的北京清華大學舉行﹐引人注目的是中國政府高階層官員並未出席﹐顯示出領導階層不願公開面對愛滋病的問題﹐和今年春天處理薩斯病的情況形成一個對比。

據美國華府一家本地報紙SunSpot11月11日的報導﹐前任美國總統比爾.克林頓(Bill Clinton)在研討會上致詞﹐傳遞消息給中國官方高階層﹐呼籲他們必須面對中國的愛滋病。

這個研討會凸顯出中國對付愛滋病的混亂情況﹐也反應出中國官方已逐漸接受這個國家面臨危機的事實。目前約有2百萬的愛滋病帶菌者﹐估計到了二零一零年時,帶菌者將達一千至二千萬人。

在30分鐘的演說裡克林頓說﹐“假如我們繼續忽視愛滋病﹐情況將會很可怕﹐不僅是對中國﹐而且是對全世界。”“問題不會消失﹐只會變的更遭。”

從處理薩斯病這個明顯的例子可以看出﹐沒有政府最高階層的指示﹐官方機構及民眾將無法動員起來。

大衛.侯(譯音)是一位傑出的研究愛滋病的美藉人士。他告訴克林頓說﹐“許多愛國及有才能的中國人 …著急地等待著高階層的明確指示。”講話時非常小心自己用詞的大衛.侯說﹐他是以一個關心中國人的”世界公民“的身份來表達他的想法。”除非這種行動指示傳遞下來﹐否則對愛滋病的反應將是持續的沉默。“

對薩斯病也是同樣的情況﹐官方容許這個傳染病傳播了數月之久﹐一直到衛生部長及北京市長被迫辭職。隨之而來的是令人震驚地承認一開始處理薩斯病的不當﹐後來又驚人地承諾花費數億元抗薩斯病﹐遠遠的超過對愛滋病花費的承諾。

過去兩年﹐中國政府在處理愛滋病的問題上已經更直接地採取一些小的措施。中國愛滋病患的人數已躍居亞洲第二﹐僅次於印度。中國官方在估計愛滋病例總數上也做了急劇向上的調整。

官方估計的愛滋病患人數目前是84萬﹐遠低於國際專家的估計。衛生部門官員現在已公開承認這種傳染病每年以30%的比例增加。

有些官員﹐例如任職於衛生部門的主要愛滋病專家曾義(譯音)的承認更為坦白。他評論說﹐“政府及民眾對這個嚴重傳染病及其慘重後果的低估﹐耽誤了愛滋病的防治工作。”

他說﹐“政府未制定有效政策﹐社會沒有有效的教育﹐目前的干預措施不持續﹐科學的研究…不足。”

過去幾年裡﹐中央及一些地方政府也表示過對愛滋病的援助及教育的更大興趣﹐包括推廣避孕套。但是由於官僚式的膽怯﹐這些努力經常因為怕遭來過份的注意而被限制阻攔了。

有些省份持續忽視或掩蓋愛滋病的傳播情況﹐一方面是因為缺乏人力採取任何措施﹐另一方面是因為北京未做出任何類似薩斯病的命令。

克林頓自從卸任之後將他大部分的工作投入愛滋病上。11月10日他私底下會見了胡錦濤及江澤民﹐但他在演講中隻字未提這兩位領導人的名字。

雖然克林頓的評論並未在國營電視頻道上現場播放﹐但他在臺上與21歲的愛滋病人宋鵬飛(譯音)握手並用他的手臂圈住他的舉動﹐可能已將中國輕輕的往前推了一小步。

宋鵬飛是中國最早公開承認感染愛滋病的病患之一﹐曾經是國家媒體大量報導的焦點﹐不料竟面臨政府的猜疑﹐他的愛滋病治療也被中斷。

一個曾經被政府騷擾的積極參與愛滋病活動的領導者﹐被邀請為研討會的演說人。另一個卻被阻擋在門外﹐不允許他進入。還有一位意識到他可能不受歡迎﹐自動選擇不參與這個會議。

克林頓並未提到這些人的名字﹐但卻公開表揚他們的努力。他說﹐“真正的英雄是那些在自己的國家不讓這個問題溜走的人。”

在這些人士中﹐有一位叫高耀洁的77歲退休醫生﹐她曾協助將世界的注意力轉到湖南省發生的破壞性愛滋病傳染事件上。這個傳染事件是因為透過不衛生的賣血站而引起的。

可能有上百萬的人感染了愛滋病﹐大部分發生在有上億人口的貧窮農村的省份。地方政府官員隱瞞了實情﹐直至被國外的媒體曝光﹐但他們仍然繼續漠視著問題的存在。

官方騷擾、監視、及限制高耀洁的活動﹐這是非常典型的方法﹐用以對付那些將政府試圖隱瞞的問題大膽公開提出的人。多年來一直被排除在公開活動之外的高耀洁﹐在研討會中公開發表演說﹐觀眾席上的愛滋病專家、非營利工作者、及其它對她的工作熟悉的人﹐報以熱烈的掌聲歡迎她。

可是出席的中國大學生卻很少人聽說過她﹐因為她是中國最重要的愛滋病揭發者之一﹐國家媒體當然不願提到她。

高耀洁不時的提到她懇求官方增加對愛滋病治療及防範的花費、多提醒民眾、高層不要隱瞞事實。

她不認為她的公開露面會給在愛滋病中掙扎的中國帶來任何有意義性的推進﹐她也不認為這次的研討會會帶來總的解決辦法。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請領愛滋保費員工增加 南非企業不堪負擔
世紀黑死病  非洲揮之不去的夢魘
南非對抗愛滋緩如牛步引起國際關切
大陸愛滋寶寶  五年內增加十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