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互動:走向共和與當代中國〈一〉

人氣 3

【大紀元11月10日訊】(新唐人熱點互動) 主持人:李天笑 時事評論家:陳破空 法律專家:項小吉

主持人:北京中央電視台的電視劇「走向共和」播放後,特別是禁播後引起海內外的熱烈討讑,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幾千年帝制,建立了共和制叫中華民國及中華共和國。1949年共產黨打跑了國民黨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為何要戒嚴,走向共和?辛亥革命為中國實現了共和了嗎?清廷的專制和中國今日的專制有何相同之處?及清廷的腐敗和中國當權的腐敗有何相同及不同之處?「走向共和」節目播出之後受到的熱烈迴響,本節目請了兩位專家談談為何中國要禁演該劇?

項:該劇以文學的形式表現了史學透過對歷史的反映,影射當今的現實政治情況,劇中的許多鏡頭和情結與當今現實的政治情況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容易引起人民做許多的政治聯想,這些相似之處對中共的政府來說是極為忌諱的,因此在這種背景下對該劇的禁播、書的禁售及禁止出版是可找到原因的。

陳:與權力有關,因該劇播出時正好是SARS瘟疫爆發的高峰期,且胡錦濤才剛執政,該劇播出的時段正好是在中央電視台的8點鐘黃金時段,城市中大部分民眾因SARS而不敢出門,很多人看了此電視劇。因此劇在播放中途被江澤民代表的保守派人士發現,整片連續劇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被要求草草結束,甚至連孫中山先生的演講都被刪去了三分之二,所以這些都與權力鬥爭有關。

主持人:走向共和一劇中有兩個詞,走向及共和,請兩位談談共和的意思?

項:共和是一個文明的國家體制,它是相對於帝制的,帝制代表的是一個封建家族的皇權政治,基本上是對立的,但兩者之間會有一個過度期間。共和肯定是沒有帝制的,但沒有帝制不代表是共和的。以「走向共和」這部片出現袁世凱篡位的寡頭政治來討論“走向”二字在中國近代史上“共和”的經驗是曇花一現呢?還是還沒有實現?中國是走向共和呢還是從共和後退很值得討論。

陳:孫中山先生談到五族共和是希望五個民族和睦相處,強調的是憲政、民主。以這部片的安排手法來看似乎是暗示共和就到孫先生的演講為止。

主持人:請項先生解釋一下所謂從共和倒退的意思?

項:在中國近代史近一百年的這段期間,共和曾經曇花一現過,就在辛亥革命後孫先生推翻帝制的短暫時間,被袁世凱竊取革命的果實後就結束了。以現在大部份人民要行憲而不要制憲和修憲來看,中國在走向共和的路上是往後退的,因為每修憲一次人民的權利就少了一點。所以中國基本上是退回共和。

主持人:請問陳先生: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一個共和國嗎?用共和可以概括一個國家的性質嗎?

陳:顯然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目前是以共和之名行專制之實,廣義地看,實際上它是延續封建皇權的政治實體,以一黨專政就代替了過去的朝廷的專制。

主持人:從1949年建國以來,尤其是經過江的13年統治,你認為中國是走向共和嗎?還是沒有?

陳:從1949年到1979的這30年,不論是在中國的經濟、文物、社會、文化、道德上都受到了一種有目的、有系統、有組織的破壞。所以稱為破壞的30年。破壞結束之後進入以鄧小平為首的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經濟、文化、道德的恢復期。以江主政的13年最大的特色就是繼承鄧的改革開放成果,表面上整個國家的國力強大、經濟在發展得以與美國並駕齊驅,可是另一方面回到毛的守舊問題上。所以整個國家是停滯的,因為衡量一個國家的強大與否是有多項指標的,不能獨重經濟指標。而是要衡量社會、文化、人文、道德等多項指標的。

主持人:請問項先生覺得江的時代是在走向共和嗎?

項:江和過去的幾個領導人並沒有什麼特殊的,他只是掌握了特殊的機運而掌權,實際上他在政治上並無改革,一切都以穩定壓倒一切為口號。而在經濟上也只是蕭規曹隨,承襲鄧時代改革開放的作法。

主持人:為何晚清的「洋務運動」和鄧小平時代的改革開放政策是如此地相似?

陳:洋務就是學習西方人的事務,而鄧小平到新加坡看到新加坡的富強,回來後致力於國內的開放改革,所以基本上是一樣的。

項:鄧的改革開放實際上就是新版的洋務運動。改革指的是對內的經濟改革,而對外是指吸收外資,吸收外來經驗及技術和開放留學生培養人才。所以基本上是抄襲李鴻章他們當年的作法。

主持人:晚清的「祖宗之法不可變」和後共時代的堅持四項堅持基本則及穩定壓到一切有何一致性相同之處?

陳:晚清和後共時代雖然相距百年,但在中心思想維護既得利益上是相同且一致的。當國內、外的巨大壓力來臨時什麼都可以變。但是顧及當權者的既得利益時,晚清即說祖宗之法不可變;鄧小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及穩定壓到一切。而所謂的穩定是指維護政權的穩定、既得利益而非國家的穩定。

項:中國歷史迄今還是專制的歷史,從家天下到滿清的族天下到中共的黨天下到江澤民的幫天下的變化來看晚清的「祖宗之法不可變」其實與中國的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及穩定壓倒一切其實是一脈相傳的。因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只改革經濟不改革政治;而開放只對外開放而不對內開放,不開放言論信仰自由、宗教自由。有所改有所不改,有所開放有所不開放,只要涉及到當權者的利益時,就會拿出自己所提出的口號來保護既得利益。

主持人:陳先生為什麼您說晚清之「師夷之長以制夷」和現代所謂建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相似的?

陳:這兩句話其實是一種變通的說法,前面那句話是古語,後面這句話比較有現代色彩。「師夷之長以制夷」是說當時將外國人的長處學習下來以制夷外國人,也說明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也就是說我習你的東西是為了要制約你,而不是要把你的東西變成我的。無獨有偶的中國共產黨也提出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明明是學了外國的資本主義,卻愛面子而在社會主義之前加上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一方面動搖了中國的根本又放棄了社會主義。所以和晚清的「師夷之長以制夷」都是一樣的。

主持人:項先生有何結論?

項:中國所謂體制的改革,不論維新也好、改良也好,洋務也好的一些活動都是在於被動性的,因為這些專制集團走洋務運動也好,改革開放也好因為都是被動性的,所以就決定了活動的內容有所選擇性。他有所學有所不學,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西學部份哪些部份為用呢?洋務運動的興起是他認為火燒圓明園發生在鴉片戰爭之後處於挨打地位是因為自己在科技方面不如人,而不在制度上不如人,所以他要補的是他不足的部份,並不會改掉他既得利益的權利那部份,為的是鞏固他現有的政權。所謂的西學為用無非是學科技這部份,而中學為體,是專制制度這部份是不能觸動的,這些是他們洋務運動的主軸。

主持人:陳先生您還提到現代的89民運和戊戌變法有何相似之處?

陳:當時的戊戌變法追求的是君主立憲的方向,憲政是建立議會建立一些民主的雛形。而且它是上下內外配合的一種改革;清廷內部有光緒推動變法,而外部有以康有為為首的知識份子在推動改革。與89年運動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黨內有改革派胡耀邦、趙紫陽。而黨外也有強大的民主呼聲;由學生和知識分子結合的巨大壓力。他們之間的不同是規模大小的不同,實際上做的事都是相同的--都是要突破舊勢力的封鎖向多元化、開放的民主型態轉型。

主持人:項先生是由89年民運出來的,您如何評價這些事?

項:基本上是有些不同的地方,89年民主運動可分為兩個階段,前期提出經濟、人權改革這方面的對話,基本上以改革、改良做為基本訴求。到了戒嚴時期這場運動已上升到革命性了,已提出打倒共產黨推翻鄧小平垂簾聽政的這樣一種格局,因此這場運動,如六四會鎮壓是因為共產黨已經看到了這種革命性。所以89年這場民主運動是以改革、改良做為起點而逐漸上升到逼近革命性運動的臨界點。所以它是有一個漸進過程的。

戊戌變法同時存在著兩種格調,一是以康、梁為代表的維新改革運動。當時孫文已經同時提出了革命的聲音,只不過這種聲音是相當微弱的,因為孫文當時並無和主流派、當政者掛勾,但是革命的聲音已經存在了。所以戊戌變法時期是改良型和革命性同時存在的,只不過改革的聲音大一些,所以和戊戌時的狀況和89年民主運動是有些不同的地方。

主持人:但是以89年民運的結果證明,中國政府目前的體制下連這種沒有革命的改良都是不允許的!

項:因為鄧小平的政治統治和西太后的垂簾聽政其實是一回事的,是一樣的。改良也好革命也好,只要觸動了當權者的根本利益,他肯定會鎮壓的。以鄧小平及西太后而言對於這些改革、改良在某種程度上他們是可以容忍的。只要這些改革是以他為主導的即可以容忍。如果這些改革、維新是由別人主導,那麼不論這場改革多麼平和、低調他們都無法容忍。如果新政是由西太后主導而非光緒主導,新政也許會推行下去。89年亦是如此,如果改革是由鄧小平主持而非趙紫陽主導的話鄧是能接受的。所以對這些政客、投機派而言只要改革不觸及他們的利益及以他們為政治中心的話基本上這些改革他們是可以容忍的

主持人:所以關鍵是一個「權」字。
請問陳先生:總結的說清廷最大的特點就是腐敗,當前中國也存在著這些問題,和當時的清廷相比你覺得有那些相同點和那些不同點?

陳:首先談制度性的腐敗,清朝的腐敗顯然是幾千年的專制及人治的結果。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可以說數得出來的清官寥寥無幾,而貪官卻是滿天星斗。因為是人治的社會,沒有互相監督沒有互相制衡,且因為是人治的社會因人性會有許多弱點,當一些制度不能保障現存的缺陷弱點時腐敗就是必然的。特別是到了一個王朝的末期。

王朝的初期還有一個新開局、新氣象到了王朝的中、後期這些現象就不可控制了。從這點看中共,中共在成立時還有堅苦奮鬥、勤儉節約及幹部的光輝典範,到後期就不行了隨著經濟利益及各種利益爭鬥愈來愈白熱化時和腐敗就開始氾濫了。

滿清和中共都是從山海關打下來的,開始的時候氣勢都很強大,表現得很正面,尤其是清朝還有長達120年的全盛時期,領土及彊域亦是最廣大的,讓人感覺這個國家是沒問題的是富強的,而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由於開始以龐大的軍隊,到朝鮮到越南和美國作戰,也顯示了強大的國力這樣的假象,也讓人民產生了一種幻覺,讓人覺得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要走向康莊的幸福大道了。但最後卻有一些情況--表狀不如裏狀,外強中乾。經濟沒有發展,制度觀念沒有改善,人性道德沒有改善。結果社會腐敗氾濫。清朝之所以滅亡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官商勾結,現在中國有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就是官商勾結。

主持人:由於時間的關係,今天就談到這兒。謝謝兩位佳賓的評論,謝謝您的收看。(//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韋拓:從下滑到坍塌 國足告別世界盃之路
林一山:被歷史選中的上一代香港人
林一山:港人何以為信念從沒退後?
【名家專欄】你的口罩為什麼是中國製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