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0月26日訊】(自由時報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對許多男人而言,雄性禿不但是宿命,更是揮之不去的夢魘。據統計,台灣約一百萬男性深受其擾,卻僅一成採取行動,現行治禿藥雖然效果大躍進,但只能改善中、早期症狀,一旦太晚介入治療,對外觀的幫助實在有限,如果不願戴假髮,欲從童山濯濯,重回豐草長林,植髮恐怕是最後手段。
二十七歲的崇耀(化名)因為髮質輕薄、髮際較高,三年前透過植髮拉低前額髮線一點五公分,兩次手術花了十二萬,但他覺得很值得,因為前額髮量增多後,更適合髮膠造型,也不若從前那麼容易扁塌,看起來更帥氣。
不過三年來,崇耀每年需要離子燙,因為原本一頭直髮的他,植入的頭髮中竟有部份變成卷髮,他的醫師未明確答覆原因,不過台北萬芳醫院皮膚美容雷射中心主任蔡仁雨分析,這可能是手術時毛囊不慎被夾扁,或是植得過於密集導致,通常幾年後就會恢復正常。
目前的植髮係採自體移植,需先自後腦勺取下一小段頭皮,將其上的毛囊移植到頂心、前額等禿髮處。而「定量毛囊單位移植」是最新概念,人類頭髮是以一到五根不等數量群聚生長,技術員需依頭髮自然生長方式分開毛囊,再由醫師根據事前的計畫,一株株種回。
目前分毛囊的方式主要分肉眼與顯微鏡兩種,優劣互見。蔡仁雨表示,使用顯微鏡可看得更清楚,但速度較慢,可能影響毛囊存活率,而靠肉眼來分,速度就快的多,但一般認為較易損及毛囊,兩相權衡之下,差異不大。
不過他也強調,分毛囊有許多訣竅,毛囊很細小,即便看得再清楚,手不巧也會傷及毛囊。切的時候,手感必須延伸到刀鋒,同時速度要快,因為毛囊在體外超過四到六小時,便會影響存活率。
而分毛囊與種頭髮是同時進行的,種頭髮前,需先在頭皮上扎洞,然後再一一將頭髮植入,這個過程多半使用肉眼,不過也有醫師開始使用顯微鏡。
台安醫院整型外科兼任醫師張衍爐表示,在顯微鏡下植髮,可使用更細緻的刀具,不但能種得較密,也能避開細毛,儘管手術時間會拉長,但效果更自然,不過只要作好毛囊的低溫保溼工作,並不會影響存活。
近幾年,美、澳地區更有人推陳出新,連摘取毛囊都用顯微鏡,省去切下頭皮的程序,直接從患者頭上廣泛抽取,稱為「顯微毛囊分離術」,可突破過去限制,使可用髮源大幅增加,甚至可達一萬株,也不會留下疤痕,不過因為費工費時,一整天只能取六百到一千株,價格昂貴令人咋舌。
一般人總以為植得越多效果越好,其實並不盡然。蔡仁雨表示,植髮量與價格成正比,但效果可不一定,如何用最少的植髮量,達到最佳效果,有賴術前妥善評估與計畫,必須兼顧髮量、髮質、自然度與經濟等因素。他說:「一個人能從後腦勺取出的髮量有限,一開始就花光光,將來有需要就麻煩了。」
蔡仁雨統計發現,國人頭皮平均每平方公分僅七十個毛囊單位,根據國外研究,只要掉髮不超過五成就不影響外觀,因此每平方公分只要植入三十到四十株,外觀就趨於正常,若要求完美,可進行第二次或第三次手術,密度可達七十%到九十%,但效果不見得成正比,密度過高也可能影響存活率。
除了「量」以外,「質」也很重要,若頭髮越粗,所需植入的數量就相對越少,這點也需納入評估。
而髮線的建立,是手術最重要關鍵,如何建立自然的髮線,醫師必須根據年齡、臉型來設計。蔡仁雨說,許多人希望髮線越低越好,不但得多花錢,又不自然,因此每次植髮前,為了堅持專業判斷,總得與病人進行「髮線保衛戰」,許多失敗案例,都是因為患者堅持己見導致。
目前台灣植髮經驗超過十年的醫師不超過五位,不過蔡仁雨表示,經驗也分好壞,資深不等於技術好,還需考量醫師的態度與專業性、植髮團隊的素質等因素,此外,最重要的還是良知,例如明明只植一千株就不能告訴患者種了兩千株,目前台灣最欠缺的就是這一環,不過一般民眾也無從選擇起,除了術前多蒐集相關資訊外,請自己信賴的醫師介紹,或許是方法之一。(//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