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0月17日訊】中國不乏好嗓子的歌唱者,但從十多億人口的角度看,它的數目微乎其微。經多年教學實踐,我認為這與中國人的講話習慣和音樂教育,飲食內容中存在的缺陷很有關係。
第一。講話習慣對歌唱具有非同小可的影響,現代生活和工作方式是體力小於腦力,食物愈趨精細,人們的肌肉彈張能力變得低下。講話時,非把鬆懈的喉肌捏緊,呼吸提到鎖骨上才行。多年習慣下來,形成一種強制的不自然的嗓音,再好的嗓音也會變得噪音多樂音少。更可悲的卡拉是0k介入千家萬戶,它表面上掩飾了捏緊嗓音的無能,實質上,對人體本質的摧毀是無情的,因此,也埋葬了無數年輕人的歌唱才華。有這樣一件事記憶猶新,我曾經聽過一位頗有音樂天賦的15歲男孩歌唱,他的嗓音具有甜,美,純的魅力,18歲再聽他唱時,嗓子已沙啞毫無光彩,聲帶檢查已長小結,他自述三年來一直跟著卡拉ok機歌唱。我幫助他練習了半年,起色不大,只好勸他改學其它專業。
講話習慣中地方口音也影響歌唱。專業工作者均知道,影響吐字和音域擴展的原因之一是舌根音。地方口音其舌根音的濃重遍及全中國。不防注意一下,電視小品中演員在學說地方口音時,主要是壓縮舌根,而歌唱藝術則相反,必須舒展拉長舌根,否則歌唱能力就會受到很大的削弱。
舌根音的產生與母音發音位置極有關係。意大利語的舌根音少的原因,是舌根部位在發母音時比其它語系(英,拉丁,日耳曼,西班牙,法)窄的多並上下拉長。意大利人發舌底音”a”極容易準確。舌根部位加長聲帶易拉緊,閉合有力,聲音結實明亮,而漢語的地方口音,大部分在發母音時舌根部位的牽拉聲帶能力弱。舌體縮短、僵硬而產生舌根音,不利於歌唱。幾乎所有地方口音,都有舌頭不靈活的共性。它是歌唱的剋星,制服它比較難。有一位男中音,嗓音條件很好,但是濃重的貴州地方喉音,始終阻礙著他在歌唱上的提高。他刻苦學習標準話,我也用各種辦法試圖幫助他擺脫這個阻礙,遺憾的是始終未能逾越,改變20多年的說話習慣是比較難的。
講話習慣的改變,須從幼年就要開始建立用橫膈膜講話和呼吸的習慣。牙關要開起自如,舌頭靈活地學說標準普通話,這是個良性循環的好習慣,它會逐漸使講話發音具有歌唱性,節奏,韻味,深度等素養也可得到培養和提高。
我有幾個在天津長大的學生就很少有舌根音,他們發音習慣中”啊”母音多,語調中先是輕的平聲,中間是強的去聲,最後在尾部是用弱的平聲或去聲來結束的情況較多。如”你干—嗎—去?”就很典型。這些發音習慣對舌頭的鬆弛、喉嚨的打開和增強聲帶的閉合能力極有利。天津人好嗓子多與發音習慣有很大關係。傳說意大利修鞋匠都是歌唱家,雖然有些誇張,至少說明這個民族的歌唱性講話習慣所產生的客觀效果。
第二,關於音樂教育對歌唱的影響。凡是兒童時期學過鋼琴和其它樂器的人,演唱時對作品的理解及再創作能力均強,成才係數大,而缺少這方面培養的人相對來說就會遇到一些困難。有的人嗓音、節奏、聽力均是第一流的,但往往到一定水平,再提高很困難了,既使能演唱一些高難度作品,深度和廣度都會受到影響,很大一個原因是缺乏這個童子功。
曾經有三個同時人學的學生,其中兩個人,入學前分別學過三年以上的琵琶和手風琴,另外一個人沒有接觸過任何樂器,其嗓音條件、歌唱能力均在前兩人之上,學習期間他們都很刻苦用功,但畢業時,前兩人各門功課全是90分以上,而後者學習成績均不理想。前者能演唱大量高難作品,後者水平一般。
第三,飲食內容。這裡不準備涉及飲食對人體肌肉的營養學,只試從歌唱功能角度探討。人在吃食物的過程中需要口、咽腔肌肉的協調動作來完成。口、咽腔肌肉又是歌唱器官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這樣說,吃與唱有著內在聯繫。舉兩個實例,我曾經要求一位喜食素菜和米食的女高音改吃肉和麵食,三個月後,其聲音的音質和力度明顯進步,耐力也加強。另外一位草原上長大的女中音,入學時體格健狀、肌肉豐滿、嗓音結實有力。後來追求體態苗條,改變喜食大量肉食的習慣而進素食。不久,聲音搖晃、顫抖、空暗。肉食和麵食除可以增強體質、有益健康外,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它們在客觀上協調歌唱工作。因為進食時的切碎、咀嚼、吞嚥動作可以鍛練牙齒的咬合、牙關的開啟和口咽腔內所有肌肉自由活動的能力,尤其是咽肌的收縮,使咽腔的粗細、長短隨之變化,增強的咽壁堅度,對咽部共鳴起到調節作用,而食物中最能體現這個能力的是肉食(尤其是牛肉和饅頭)。麵食的體積、肉食的韌性使進食時的動作加大並有彈力。同時由於這個動作的力度與幅度大,使吸氣量和排氣量增加、呼吸肌肉伸縮頻率加快,促使腰肌、胸肌發達。肉及麵食產生的氣體還可以促進胃腸蠕動,腹內臟器功能得到鍛練,這對控制呼吸運行能力的獲得極有益處。長食麵食、肉食有助於歌唱。像中國新疆、東北、內蒙等地區的歌唱者、大部分胸廓寬厚,腰肌、腹肌、橫隔膜的伸縮力強。音質結實宏亮。這與他們喜食大量的肉食和麵食是分不開的。
飲食中的水質對歌唱器官極有影響。像川貴地區的演唱者大部分喉管軟,會厭半卷或全卷的,使呼吸道粘膜濕潤,同時長期飲用地下水或山水,其水中軟化物質賦於喉頭的軟骨膜好的彈性,它使有限運動範圍擴展,歌唱咽管容易形成,音域可加寬。
我認為以米、蔬菜為主,食肉少或不食肉、飲用水質差的歌唱者缺乏上述優勢,他們往往肌肉無力,胸廓小,音色暗,音域窄,氣力不足,耐力差。多食肉類,不但可以鍛練肌肉伸縮力,也可以提高歌唱時所消耗的能量。肌肉質量差,力量不足,易使血中二氧化碳降低,出現頭暈無力現象,若長期如此,會導致聲帶疾患。不少同行著書強調進行體育鍛練,以促進歌唱工作的觀點具有片面性。它與歌唱沒有必然聯繫。歌唱本身就是一項激烈運動。協調地把全身肌肉調動起來是歌唱者獨特的鍛練方式。歌唱藝術在這個運動中產生,而肌肉本體質量是歌唱運動的根本保證。
這裡應強調的是,絕不是食肉和麵食就會有好嗓子,更不能代替歌唱訓練,它是我在長期聲樂教學中發現、研究、實踐而總結的一條往往容易被忽略的卻很重要的聲樂專業內容。
四十年的演唱和教學,我認為抓聲樂建設,對提高中華民族的素質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為它具有兼文化(歌詞)、素養(節奏、聽辨音、韻律)、身體(肌肉)、智力(音樂想像力)於一體的綜合功能。但前面談到的幾個問題若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又會使這個功能殘缺不全,無法全面顯示效果。認真研究攻克這個大課題,會從另一個側面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作出不可量的貢獻。
僅一家之談,一孔之見,供同行參考指正。
作者簡介:
韓素秋老師,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聲樂系,曾在中央樂團工作,後從教於中央民族大學聲樂系,有多年教學經驗。
@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