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0月17日訊】今年媒體改革雖是一九九七、一九九八媒體改革的繼續,但也
是自彼以來聲勢最大的一次。目前已經普遍引起關注。
改革之後,除了極少數黨報黨刊之外(如中央原定為三報一刊,後來只剩一報一刊)可用公費訂閱外,其餘報刊均登記註冊為企業法人,不得再利用行政力量征訂,從組織上、政策上將大多數報刊推向市場。成千機關報走向市場,適應不了的,恐怕有一些要關門, 但是一批市場化的報刊從從中誕生, 也是毫無疑問的。
十六大後,本來政治改革呼聲甚高。「政治文明」一時成為曝光率很高的詞彙。但驟然動作起於媒體,是許多人始料未及的。其實政治改革,媒體先行,是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
政治改革之根本, 在擴大基層民主,漸至社會高層。但民主之機制, 在於將一些根本的原則的事情的處決權(主要體現為政務官、立法官員的舉罷)置於民眾手中,取大多數民眾的選擇而認可為正確。這種決策機制的前提, 在於民眾能夠充分瞭解信息,並有自主決定的能力。而民眾要有充分的信息以獲取正確決策的基礎基礎,健全開放的媒體是前提。沒有充分的信息使民眾獲取足夠的自決能力,民主就會成為政治派別的工具,和國家混亂的根源。這在許多國家是有例子的。
但是媒體與政治體制的改革也不能同時進行。因為一則民主需以成熟的社會媒體為基礎;二則,媒體的改革,將經歷輿論的不穩定,政治的改革,將導致權力機制的嬗變,若二者同時進行,則將形成共振,使局面不易控制。蘇聯改革的失敗, 這個因素佔有很重要的成分。
因此,在政治改革之前先推行媒體改革,在形成成熟的社會媒體和信息環境後再推行政治改革,應該是一種慎重和正確的選擇。
有人議論說,這次媒體改革似乎沒有多少新意。反而強化了黨報黨刊的攤派, 因為一切可能擠占公費訂閱份額的報刊都被趕上了市場。 這種看法,是只看到了事物的一個方面。首先, 成千被趕上市場的報刊,因為再不能行政攤派, 所以也再不能滿足於做政策的傳聲筒, 要站在老百姓的立場上講話, 否則,老百姓不會用手中有限的訂報刊費投它的票, 它就只有關門。這也是全國各地成功的都市報都熱衷於輿論監督的原因。其次, 即使獨佔公費市場的黨報黨刊,也不能延續以前的辦報辦刊方針, 因為市場型報刊力量的擴大將改變讀者的閱讀口味。黨報黨刊如果仍然一味宣傳,即使擁有巨大的發行份數, 因為閱讀率不高,也不會有很大的實際影響,當然也就不會有很好的經濟效益。這個因素會促使黨報黨刊也改進自己的報道,以獲取更大的影響。
所可憂慮者,是這些報刊行政發行的力量斬不斷, 或者斬斷後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又慢慢接上,眾多報刊仍然可以依靠以前的主管部門強迫老百姓買報紙而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那樣,我們的改革的設想就最終泡湯。而民族復興的大業也就會被就此拖住。
──原載《關天茶捨》(//www.dajiyuan.com)
中國大陸,媒體改革應走在政治體制改革之前
yangtzeriver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