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0月15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郭孟君專題報導
歷經四十五年的分裂,東、西德在西元一九九○年終於恢復統一。為了展現國家統一後,新的國家意志和願景,德國花了十年的時間重建首都柏林。其規模之大,形容在這十年之間,全世界的建築能量都集中在柏林,一點也不為過。
在這段期間完成的柏林新建築,大約可以分成公共建築、新商業開發區,以及目前還在進行中的博物館島大計畫三大項目。其中,又以帶有政治意涵的公共建築,最具代表性。
包括把舊帝國時期的國會大廈改建成德國聯邦國會大廈、新建的德國聯邦政府中伊公大樓和德國總理府等,這些政府機構,仍然分布在德意志帝國時期以來的權力中心,也就是由布蘭登堡門(BrandenburTor)、林登大道(Unterden Linden)和提爾公園(Tiergarten)圍出來的區塊。旅人光是步行,就可以從舊帝國的榮耀,一路穿行,感受這個國家的蛻變。
現代建築新典範:聯邦國會大廈
位在共和廣場(Platzder Republik)上的德國聯邦國會大廈(Reichstag),從西元一八九四年起,就是舊帝國國會議事殿堂。二次大戰末期聯軍分區占領柏林,位在東柏林的國會大廈便一直保留著戰後凋敝的樣貌。因此整修國會大廈,便成了兩德以民主和平過程統一的重要精神指標。
由英國建築師諾曼福斯特爵士(Sir N. Forster)負責執行的改建計畫中,保留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外牆,但將內部全部挑空,並在大廈頂層以玻璃和鋼興建一座透明圓頂。
民眾必須先搭電梯上到頂層平台,然後進入圓頂參觀。仔細看會發現,組成圓頂的玻璃並不是密閉的,因為在經過精確計算後,冷空氣會從玻璃的縫隙間流進圓頂,熱空氣則上升到圓頂頂端的圓孔排出,因而帶動空氣流動。所以整座國會大廈內都不用空調。
除了空調外,國會大廈的光源也經過精心安排。在玻璃圓頂中心,有一座由三百六十片鏡片組成的倒立圓錐。白天室外的自然光穿過玻璃,會被圓錐的鏡面集中折射到圓頂下方的議事廳裡。晚上國會大廈內部的照明,又會透過鏡面折射,照亮圓頂。不但成為柏林光雕夜景的重點,更是符合科技、省能、環保原則的綠建築。
但是國會大廈的圓頂還有更深層的意義。民眾走進圓頂內,循著雙螺蜁走道逐步向上,在行進的過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下方議事廳內國會開會的情形。圓頂的頂點就是柏林的最高點,有眺望柏林全景最好的視野。這樣簡單的建築充滿了讓人震懾的能量:站在圓頂往下看,人民的地位遠遠高於國會殿堂;往前看,則是柏林歷經戰亂分裂也難以磨滅的榮光。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