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4年09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劉景燁劍橋市報導)波士頓地區台灣學者、學生9月16日在哈佛大學舉辦座談會,與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陳炳宇暢聊人工智能(AI)的應用領域及發展趨勢。
當天下午,副主委陳炳宇及波士頓科技組組長蔡孟勳都參與了座談。主講學者是哈佛醫學院助理教授余坤興、AI公司「Vizuro」共同創辦人魏宇峰,以及英特爾公司(Intel)計算機系統架構專家李憲信。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孔祥重也列席,並簡要談到他對AI發展中能耗難題的看法。
「怎麼樣跟海外的台灣人有更多聯繫?尤其是在大家年輕的時候有很多連結,互相幫忙,那也許大家在海外發展很好的時候,也會想回饋台灣,或多幫助一些台灣出來的留學生。」陳炳宇說。他希望,既能吸引更多人才回台灣發展,也能與無法返回台灣的學者們加強聯繫。
「全民AI」藏能耗隱患
孔祥重院士形容,當前社會可謂是「全民AI」,雖然「AI絕對是有用的」,但這麼激烈的競爭也帶來一些問題,尤其是台灣的相關產業需要智慧地尋找出路。
最重要的問題是「省電」。孔祥重說,台灣不可能像中國大陸一樣靠「內卷」式的競爭來發展產業,而一定要注重效率與合作。他說,台灣需要開發新的省電架構,以此為基礎來培養人才。
李憲信博士也談到了AI技術的能耗問題。他以數據說明,每一個AI模型的訓練,都要耗費數千萬度的電力;而生成式AI回答用戶問題,也需要耗費電力。
他說,由於台灣的電力相對便宜,谷歌之類的大公司紛紛去台灣設立數據中心。這樣繼續發展下去,有可能導致台灣的發電量供不應求,甚至影響民生用電。
李憲信表示,能耗問題目前還沒有具體的解決辦法,但可以說,解決的方向應該是優化系統,將訓練模型變小,將系統計算量變小。
醫藥行業運用AI提升效率
余坤興教授所在的哈佛大學研究團隊,近期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介紹他們開發的癌症實時診斷AI系統。
余坤興在座談會中說,這個AI的功能,是分析病人的病理資料,從中找出人眼不容易發現的信息。一個應用範例,是協助手術醫師實時診斷腦癌。余坤興說,AI可以幫助手術過程中的醫師實時判斷腦癌型態,在15分鐘內分析出結果,而不必讓醫生耗費太長時間等候人力判斷。
魏宇峰博士的研究方向,是用AI進行藥物重新定向,即利用現有的藥物資產,為其找到新的利用價值。
魏宇峰引用數據談到,利用AI開發新藥,雖然能節省時間,但並不能顯著降低開銷,因為這些資金很大程度上需要用於臨床試驗。而「老藥新用」的思路,加上AI輔助,卻能大幅降低開銷。目前已有一些公司在這條路上取得了成功。
在專家講座之後,參與座談的學者和學生紛紛提出問題,談到AI技術發展、台灣產業方向等議題。討論氣氛非常活躍。◇
責任編輯:馮文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