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雲嘉屏

在音樂與家庭之間 奏出幸福的旋律

北港唐昭龍和太太蔡春媛,一起在北港文化中心擔任志工。(唐昭龍提供)

【大紀元2024年09月01日訊】(大紀元記者廖儷芬台灣雲林報導)在雲林北港,唐昭龍不僅是音樂愛好者,更是一位懂得如何將音樂與家庭諧和相處的丈夫。他以細膩的情感與堅持,讓音樂融入生活,並在藝術與日常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人生節奏。透過他的故事,我們看見了一位在婚姻、家庭和藝術中不斷磨合、成長的平凡人,如何在每一個音符中,找到了幸福的真諦。

唐昭龍很珍惜跟媽媽及家人相聚的時光。(唐昭龍提供)

婚姻中的音樂與家庭平衡

「婚姻啊,其實就是兩個人慢慢磨合。」唐昭龍笑著說。「我本來就愛音樂,結婚初期還參加國樂團和南管團。每個禮拜差不多有兩三天晚上都在練習,真的有點對不起我太太。」

唐昭龍全家福。(唐昭龍提供)

孩子出生後,太太經常對他抱怨:「你老是跑去練習,孩子都是我在帶。」唐昭龍心裡也有些無奈,心想:「我也沒有其他愛好啊,就愛這些音樂,想去學一點東西。」但太太顯然希望他能減少這些活動,一起來照顧小孩。

後來,唐昭龍選擇專注在南管上。「國樂團有時候一週可能要加強練習三、四天,太太當然更不高興了。剛好國樂團那時候改組,我就順勢專心在南管上。」

在北港南管社團團練中,用洞簫幫大家伴奏。(唐昭龍提供)

從國樂到南管的轉折

唐昭龍感激地說:「真的很感謝我太太的辛苦,這段期間她把孩子帶大,讓我可以專心學音樂。」

唐昭龍回憶起自己對南管的興趣,早在1991年他還沒結婚時就已經開始了這段音樂之旅。「那時我剛從台北回到北港,剛好趕上媽祖慶典,連續幾天的藝閣遶境,我當時在房間裡午睡,突然聽到國樂和南管的聲音,心裡一動,就趕緊跑出去看熱鬧。」

「那天我看到朝天宮的藝閣車上有國樂演奏,瞬間被吸引住了。」唐昭龍笑著說。「隔天我就跑去朝天宮,剛好碰到國樂團的團長張英德先生,跟他打聽了有沒有在招新生。結果一拍即合,我就這樣加入了國樂團。」

北港音樂同好,不定期做公益演出。(唐昭龍提供)

隨著國樂學習的深入,唐昭龍的音樂路上出現了另一個重要轉折。「有一次我去建國國中幫孫澈老師的國樂代課,剛好遇到一間教室上著南管課程,當時沒特別注意,沒想到隔幾天在老人會的活動上又聽到南管的表演,心裡想,哇,這洞簫吹得比我還厲害!」

國樂團孫澈老師。(唐昭龍提供)

「後來我就去找那位老師(蔡青源老師)學南管,這大概是在1995年左右。」唐昭龍回憶道。

「我學樂器的初衷,是為了提升自己的欣賞層次。」唐昭龍說,「比如我會拉小提琴,所以聽別人拉時,我不僅會說好聽,還能分析裡面的指法變化,樂句處理等。是因為我也有練過那樣的樂器。」

前排拿麥克風的是蔡青源老師。(唐昭龍提供)

音樂與文化的結合

「一開始,我只是關心北港的藝文活動,沒想到因為接觸到南管和藝閣,整個人就被吸進去了!」唐昭龍笑著說。「這麼好的東西,當然要好好保存下來啊。」

唐昭龍回憶,當時他決定把對音樂的熱愛與北港文化結合,於是開了部落格,專門分享南管和北港文化的點點滴滴。「起初只是想記錄自己學音樂的過程,沒想到竟然引來了一些北港文化愛好者,他們不但給我更多資訊,還一起探討這裡深厚的文化底蘊。」

葉圭安老師,蒞臨解說及示範教學。(唐昭龍提供)

隨著對南管的深入了解,唐昭龍漸漸明白為什麼北港的南管這麼興盛。「早期北港可是個重要的貨物轉運中心,有朝天宮這個商業活動的核心,隨著經濟繁榮,人們的生活文化也逐漸提升,南管這種優雅的音樂,自然就在這裡扎了根。」

北港田園藝廊展出開幕會上,為活動作暖場。 (唐昭龍提供)

讓南管融入生活

「我在推廣南管時,常常說:『以演出代替練習』。」唐昭龍分享道。「因為團員們來這裡學習的心態各不相同,有些人是認真學南管的,有些人可能是來交朋友、聯誼的。但不管怎樣,平常練習時大概只有十個人,可是一到演出,就會有二十個人來,大家都更積極!」

在北港運動公園的音樂同好不少。(唐昭龍提供)

唐昭龍笑著說:「你參加一次演出,勝過三次練習!練習時沒什麼壓力,但一上台演出,就會有無形中的壓力,讓你更專注。有人會說,『我緊張得吃不下去!』這就是演出的效果。」

他回憶起過去在振興戲院的表演:「那裡沒有舞台和觀眾的隔閡,觀眾們在下面泡茶,我們就在上面演奏,氣氛非常自然。這樣的表演方式,真正做到了讓藝術融入生活。來北港的人,看到這樣的表演,會覺得不錯,慢慢地就被吸引了。」

有時候會安排在北港振興戲院表演。(唐昭龍提供)

從票價到音響 一切都是藝術

「當年新象藝術中心要訂票價時,負責人(許博允先生)總會先問問我的意見,」唐昭龍笑著說。「我們會在不同位置聽音響效果,好的音效當然票價也要好好考量一下。」

唐昭龍對音響的興趣還讓他結識了不少音響界的朋友。「北港其實有不少音響發燒友,大家對音響的感覺都不一樣,真是個有趣的圈子。」

北港洞簫會的成員。(唐昭龍提供)

說到音樂,唐昭龍的熱情更是溢於言表。「我收集了大約一百多種樂器,可以說是小型的音樂博物館了,特別是南管的樂器就有十幾樣。我一直有個夢想,希望能夠成立一個音樂博物館,不僅讓人們可以看到樂器,還能夠親自體驗演奏,讓藝術真正落實在生活中。」

唐昭龍收藏超過百種的樂器。(唐昭龍提供)

北港牛墟 藝術交流的另類舞台

我的美術老師——蔡榮熙老師跟我說【牛墟有台手風琴,很不錯,問我要不要去看看。】

「我當時很好奇,牛墟居然有賣樂器?」唐昭龍笑著說,「結果去的時候那台手風琴已經賣掉了,但我還是發現有賣二胡、笛子之類的樂器,覺得很新奇,後來就自己常去逛了。」

我的美術老師——蔡榮熙老師跟我說,牛墟有賣樂器。(唐昭龍提供)

隨著時間的推移,唐昭龍在牛墟結識了不少賣樂器的攤主,「到最後他們還特地為我保留一些好貨呢!」他笑道,「無形中,我發現牛墟賣樂器的攤位越來越多,大家知道有人會來買,就開始供應更多樂器。」

唐昭龍還分享了他在牛墟結交朋友的經歷,「我跟賣古玩的朋友們做朋友,聽他們講解那些古董,感覺比參觀故宮還過癮呢!在故宮你只能看,不能摸,但在牛墟,大家會讓你拿起來把玩,還會解釋給你聽,這是種完全不同的體驗。」

唐昭龍還分享了他在牛墟結交朋友的經歷。(唐昭龍提供)

在牛墟的經歷讓唐昭龍深刻體會到,藝術應該融入生活,「我不是以買賣的心態去牛墟,而是結交朋友,與他們建立信任。當藝術真正融入生活,像牛墟這樣的地方,也能變成一個藝術交流的舞台及美育欣賞的教室。」

唐昭龍最後總結道:「藝術不應該只是高高在上的東西,它應該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樣才能讓它真正發光發熱。」

北港音樂同好,經常聚會切磋,提升音樂上的技術。(唐昭龍提供)

志工經驗帶來的藝術成長

「當志工啊,真的是收穫滿滿!」唐昭龍笑著說。「在北港文化中心,我們志工主要負責展覽館和表演廳兩個場域。」

在擔任志工後,唐昭龍學會了佈展和撤展的技巧。「很多人覺得這些工作繁瑣,但我反而覺得這是個接觸創作者的好機會。特別是在藝術展開幕的茶會上,不僅能和藝術家交流,還能聽到他們的創作理念。這樣一來,我也能更好地解說給參觀者聽。」這些經歷也讓他學習及運用在北港文化中心志工的工作上。

在北港活動中心擔任志工,增加不少見聞。(唐昭龍提供)

至於表演廳,唐昭龍的熱情更是不言而喻。「我大學時期就愛聽音樂會,每年大概聽五十場左右,幾乎一周一場。」他笑著說,「很多人問我哪來的時間及金錢?其實大部分都是免費場次,像東吳大學音樂系的畢業展演,我幾乎場場不落!」

就讀東吳大學時社團活動。(唐昭龍提供)

唐昭龍回憶起在東吳大學時的音樂啟蒙。「當時我發現學校(東吳大學城區部)對面有個洪健全視聽圖書館,那裡有免費的MTV包廂,播放古典音樂,像帕爾曼的小提琴演奏之類的。我大四才發現這個寶地,從那時起,我就迷上了古典音樂。」

他還提到,自己聽的音樂甚至比專科的音樂系學生還多。「那些學弟學妹專注於練習自己的主修樂器,反而少了接觸其他樂器和音樂風格的機會。而我因為聽得多,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很多音樂知識,學弟學妹們都說我『好厲害』。」

唐昭龍發現學校(東吳大學城區部)對面有個洪健全視聽圖書館。(唐昭龍提供)

唐昭龍的故事告訴我們,無論是音樂、家庭,還是對藝術的熱愛,最終都能找到一個平衡點。在他的生命裡,音樂不僅是興趣,更是與家人和社區連結的橋樑。透過他細膩的經營,音樂和藝術不再僅僅是表演舞台上的光芒,更成為生活中自然的一部分。在這份融合中,他不僅找到了自我的滿足,也找到了家庭的和諧與幸福。他用自己的經歷證明了,只要用心,藝術真的可以融入生活,讓每一個日常都充滿韻律和感動。

唐昭龍觀光工廠下班後,經常在北港擔任導覽志工,解說北港人文歷史。(唐昭龍提供)

責任編輯:陳玟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