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日企對中國市場越來越謹慎

人氣 1022

【大紀元2024年08月06日訊】(大紀元記者王君宜綜合報導)一項最新調查顯示,供應鏈風險、中共《反間諜法》的實施以及日益加劇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正在降低日本公司在華開展業務的意願。

日本最大信用調查機構帝國數據銀行(Teikoku Databank)的顯示,截至今年6月,共有13,034家日本公司在中國開展業務。與2012年的峰值(14,394家)相比,這一數字下降了9.4%。

按行業劃分,在華日企中占比最大的是機械和設備製造商,共有5139家,約占總數的40%。其中包括汽車和電器,工具和模具、各類機床和半導體製造的公司的數量尤其多。

其次是批發業,占總數的32.4%。服務業的1803家企業中,承包軟件開發所占份額最大,包括遊戲開發等套裝軟件在內的信息技術產業約占整個服務業的30%。

報告開篇指出「日本企業進軍中國正迎來轉折點」。報告分析了近年來中國作為「出口基地」的吸引力下降的原因,包括中共當局對COVID-19採取封鎖政策導致企業長期停產、物流和供應網絡中斷,加上日元貶值的影響、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以及更嚴格的法律法規等。

報告稱,日本企業對在華業務的謹慎態度也越來越明顯。雖然在華日資企業數量沒有發生重大變化,但有跡象表明,當地日企的業務戰略已從積極擴張轉向維持或縮小業務規模,包括整合和合併當地子公司、解散合資企業以及通過向東南亞或日本國內遷移來重組供應鏈。

報告作者、「帝國數據」的研究員飯島大介(Daisuke Iijima)認為,日本企業正在失去對華投資的興趣。他強調:「企業對在中國開展業務的興趣可能比數據顯示的更低。」

他補充說,勞動力成本曾經吸引了許多日本企業到中國投資,但在過去十多年裡,勞動力成本已經翻了一番,而且中共與美國的緊張關係也增加了商業環境的風險。飯島表示,越來越多的公司認識到將中國置於供應鏈中心存在管理風險,因此正在整合本地子公司或將其轉移到東南亞。

飯島在報告中表示,由於退出中國的過程很艱難,日本企業對中國商業情緒的惡化並沒有完全反映在調查中。希望關閉辦事處或工廠的外資企業必須克服中共地方政府提出的苛刻要求,因為地方政府希望留住外國企業帶來的投資和就業機會。

飯島認為,這些因素使得日本企業大規模從中國外流的可能性不大。這位研究員說:「日本企業正在設法在不激怒當地政府的情況下與該國拉開距離,但它們的在華業務不太可能急劇下降。」

此外,近年來,由於中共《反間諜法》的實施和美國收緊對中共的監管,在中國的外國員工的安全風險日益突出,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開展業務的「不可預見風險」迅速增加。

中共的「人質外交」一直在國際社會廣受詬病,而《反間諜法》的實施加速了這一趨勢,引發在華外企的寒蟬效應。

去年3月,一名為日本安斯泰來製藥公司(Astellas Pharma)工作的五十多歲的日本男子在北京被中共以「間諜罪」逮捕。這名男子目前仍被關押在北京的一個拘留中心。

在「帝國數據」於2023年進行的一項調查中,在華開展業務的約600家日企在回答「進軍海外和開展業務時面臨的挑戰」這一問題時,半數企業提到了「有關目的地國家的政治和經濟形勢」。這表明,進軍中國的企業普遍對不斷上升的政治和經濟風險感到不滿和不信任。◇

責任編輯:李天琦#

相關新聞
日企加速遠離大陸 相關科技股大漲
日企撤華意願高 第二輪補助申請激增逾千家
日企增加本土生產 打造日本供應鏈
日企評估脫離中國供應鏈成本 研究應對措施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