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4年08月30日訊】(大紀元記者程靜、駱亞採訪報導)中共在金融行業的反腐力度持續加強,今年以來,金融高管被查、被處罰消息頻傳,近期更是密集落馬。專家分析,在中國經濟下行稅收減少的環境下,反腐變成政府斂財的手段,同時背後有中共的各種政治考量。
中共金融反腐呈高壓態勢 近期加強
今年以來,中共的金融反腐似乎呈高壓態勢,截至7月末已至少有61人(銀行系統)被查。光7月份一個月,就至少有12人被查,全部為中央一級黨和國家機關、國企和金融單位高官。
進入8月,金融行業反腐仍在持續,涉及的層級之高,範圍之大,令人觸目驚心。
8月26日,中共最高檢察院官網發布消息稱,國家開發銀行原黨委委員、副行長李吉平涉嫌受賄一案調查終結,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
「中共國開行,是中共的『錢袋子』,是一塊大肥肉。從2010年原副行長王益被判死緩,到今年8月原副行長李吉平被逮捕,國開行的腐敗問題從未消停過。」資深時事評論員王友群在大紀元撰文說。
迄今,「國開行已有一名董事長兼黨委書記、六名副行長被查辦。在他們的帶頭作用下,從總行到分行,國開行倒下的貪官一大片」。
此外,8月21日,中共國家監察網站通報,中國招商銀行原黨委委員、副行長丁偉涉嚴重違法違紀。幾個小時後,中銀證券發布公告,指丁偉作為獨立董事,不參與公司日常經營管理。
8月13日,國元證券投行業務總裁助理、投資銀行部總經理王晨,據報已被紀檢監察部門帶走調查;王晨曾獲首屆「安徽省十大傑出金融青年」稱號,2004年4月,成為中國國內首批609名保薦代表人之一。(註:保薦制度規定每個IPO項目和再融資項目,須有兩名保薦代表人簽名保薦。)
8月2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黨委委員、副總經理董國群落馬;退休4年的中國證監會深圳監管局原黨委書記、局長陳小澎被倒查。
7月末,海通證券副總經理姜誠君被帶走調查,該公司還有個別部門負責人也在配合調查。
截至8月中旬,2024年共有75位保薦代表人受到處罰,共涉及24家券商,監管層對券商開出超過200張罰單。
中共反腐兩階段 「哪裡油水大就到哪裡反腐」
對此,大陸資本市場資深人士徐真日前對大紀元分析,中共18大以來的反腐可以看作是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12—2020年,強化保權為目的的反腐,如軍隊的反腐是為了攥緊槍桿子,政法系統的反腐是為了握緊刀把子,也就是選擇性的反腐。
第二個階段,徐真說,2020至今,由於疫情等因素的影響,經濟持續下行,稅收大幅減少,為了彌補地方財政赤字,給地方政府續命而開展的一種選擇性反腐,哪裡油水大就到哪裡反腐。
「如2022、2023年的醫療領域的反腐,和現在的金融領域的反腐,就是針對腐敗罰沒資金,地方政府可以通過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專項資金支持、財政預算安排等途徑獲得收入。」
徐真認為,「實際上,現在的反腐已經變成了,地方政府創收的一種手段了,而且政府的積極性很高。從江澤民執政開始,中共的腐敗就是制度性的,這是大家的共識。反腐敗亡黨,不反腐敗亡國,伴隨著改革開放,口號已經說了三十多年,現在是兌現口號的過程。」
「不管是選擇性反腐還是制度性的反腐,過去是為了保權,現在是為了續命,也就是說中共的反腐敗的過程就是亡黨的過程,是從一個領域到另一個領域,一層一層地逐漸摧毀著中共的執政基礎。」
為何「越反越腐」?分析:制度性問題
自從習近平2012年上台就一直在反腐敗,迄今數百萬官員落馬被查。中共曾經在2022年二十大上發布,此前十年,已對將近500萬各級官員和黨員進行所謂「反腐」調查,並對553名中管幹部立案審查。「中管幹部」一般為副部級以上。
為何「越反越腐」?台灣勵志協會執行長賴榮偉對大紀元分析,「我認為(腐敗)是它的制度性問題啦!
「因為中共建政後所採取的所謂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就是一種政左經右的制度。1980年代之後,為了要搞好經濟,但又不放棄所謂的四個堅持,這樣的政左經右,讓中共黨國權貴有了尋租的機會。
「也就是說,利用制度所賦予的位置,它有權力可以在面對資本主義市場發展時有了這個(腐敗)機會的空間,所以就帶來了整個金融業的腐敗。」
賴榮偉長期從事中國問題研究,他說,「我們做中國研究的都知道,在中國的金融業裡面,他們很重視關係。」
「以銀行為例,因為銀行的績效就等於這些黨國權貴的未來政治生涯績效。所以他們就很重視客戶,所謂的收款放款的客戶,也就是搞好這個績效,以中國銀行為例,他們就特別喜歡這種國企,所以說這個關係學就變得很重要。」
賴榮偉說,這個關係來自於黨國權貴的位置所給予的權力,它可以在決定經濟的發展當中掌握權力。所以就形成了所謂的關係權力網,就帶來了權貴。
「因為中國整個就是以黨領導的體制,在這個運作下,整個全中國黨的權力是最集中,黨外又沒有一個可以制衡黨的權力機構。在沒有權力制衡下,這個黨掌握國家機器,控制社會,當然它就有可能會胡作非為。」
但是,反腐救不了經濟。從整個中共黨國的制度設計,它沒有一個在以黨領政,黨的一元化領導之外,相對應制衡黨權力的機構。
「金融反腐」背後的政治考量
上世紀80年代中共實行改革開放,至今40年下來,中國內部不僅是城鄉,在各個族群之間、區域之間,都貧富不均。賴榮偉說,反腐達到一個效果,就是讓人民對中共施政的不滿,藉由反腐稍微化解一下,可以轉移焦點化解。
目前中國經濟嚴重下滑,而中共在高壓反腐,有業者私下對記者坦言,經濟大環境不好,隔三差五的反腐消息又讓整個行業杯弓蛇影,大家現在「不是在(參加主題)學習,就是在躺平」。
賴榮偉表示,當然會這樣,在經濟問題出現後,人民的收入都往下滑,如果金融業以前是金飯碗的話,中共藉由打壓金融產業,就可以轉移人民對黨國的憤怒。這是中共社會維穩的考量。
「另外,現在的習近平顯然也是透過打壓金融,釋放一個訊息,就是他喜好的中國發展,不是金融產業這種所謂的資本主義市場裡比較重要的產業,他喜歡的是那種製造業實體經濟,要的是那種『新質生產力』。」
所以,他說,習近平藉由反腐打壓金融業,一方面可以平息民怨,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未來中國產業的發展能夠導向所謂「新質生產力」,跟世界大國競爭,強調這種科技競爭力。當然未來就會影響到年輕人大學畢業後的就業意願。
深圳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金融觀察人士告訴美國之音,金融反腐中的政治考量是客觀存在的:「像肖建華、吳小暉等等,這種空手套白狼地拿到各種金融牌照來給權貴利益輸送。」
澳大利亞悉尼科技大學教授馮崇義認為,金融證券領域是紅二代權貴資本的大本營,習近平在這個領域「反腐」,是出手收拾各路權貴,是習近平與紅二代權貴攤牌。
為斂財「金融反腐」?分析:走入死循環
在金融業不振的情況下,賴榮偉認為,未來就幾個走向,第一,有的人離開金融業了,被迫轉型走向其它產業,離開房地產、離開銀行等等;雖然中國現在失業很嚴重,但是這也是釋放出訊息,未來中國的年輕人,未來就可能不再從事這方面的工作。
第二,有人因為現在可能有房貸,或者為了生活,勉勉強強地繼續在金融業待著,就是所謂的供體時間,當然就會產生一個現象,既然整個大環境不佳,績效如此難做,他就有點「躺平」。
第三,「我個人會看到一個現象,雖然中國的金融反腐一直在強調所謂的金融安全的重要性,但是我們也不排除,因為整個金融業的不正,整個大環境的不佳,是不是讓金融業的從業人員在面對生活很苦時,鋌而走險,出賣更多的個人資料。反正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大家彼此想盡辦法鑽漏洞,這個情況也會有。」
「所以說中共很多制度,我要講一個重點,他很多時候金融反腐有他個人的制度、政策推出的一個美意,但是經常到最後做的結果,可能會跟他所預期的相反,這個當然是有這樣的可能性。」
徐真認為,「清理腐敗的過程還產生了一個現象,就是那些受腐敗影響的既得利益者們和老百姓越來越認清中共,對中共越來越失去信心,就會採取軟抵抗——躺平的方式來應對,或者就『潤』出國門。」
「這些悲觀失望的情緒和帶出國門的資金,又會加速經濟的下行,加劇政府的財政赤字,政府為了斂財續命,就會繼續加大反腐、稅收倒查的和各種罰款的力度,這樣就進入一個死循環,直到最後亡黨。」
責任編輯:高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