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4年08月02日訊】(英文大紀元專欄作家Milton Ezrati撰文/信宇編譯)中國最新的通脹數據不同尋常,應該會讓中共的中南海一眾高官夜不能寐。消費通脹的完全缺失,宣告了中國消費者面臨的問題比房地產危機更為深重,儘管房地產危機已經很糟糕了。與此同時,生產者價格指數的下降表明,除了消費者的問題之外,北京的決策者們還通過扭曲中國的經濟使情況變得更糟。
北京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價格數據令人擔憂。6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比一年前僅上漲了0.2%。這個結果遠遠低於0.4%的一致預期,甚至低於5月份0.3%的漲幅。對於飽受通脹之苦的國家來說,這樣的數字或許值得歡迎,然而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急需刺激消費支出的經濟體來說,這就意味著失敗。
與此同時,中國統計人員稱之為的「出廠價格」——即世界其它地區所說的生產者價格,在6月份比一年前的水平低0.8%。6月份已是連續第21個月出現這種下降現象。這種持續的價格下行壓力表明供過於求。中國工廠生產的產品超出了中國人或外國人的需求。
這些問題的根源在於中國消費者的表現乏善可陳。他們不願消費並不令人意外。中國經濟的總體放緩壓低了工資水平,即使工資水平沒有絕對下降,也辜負了經濟長期高速增長時期形成的期望。這些事態的發展對經濟收入分配中的中低端人群的影響最大。(推薦閱讀:中國經濟衰退 各地大量店鋪倒閉轉讓)
在新冠病毒(COVID-19,中共病毒)全球疫情期間和中共政府實施病毒清零政策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停工和中斷工作的後遺症無疑讓中國工人感到,他們無法像以前想像的那樣掙錢,從而進一步削弱了消費者的信心。如果這還不夠,房地產危機還使住宅房地產價值下跌。根據中國房產信息集團(China Real Estate Information Corp,簡稱CRIC)的數據,中國最大的100家房地產公司報告稱,房價比一年前下降了約17%。由於大多數中國人的大部分財富都捆綁在自己的住房上,因此財富感和消費意願都受到了影響。
而生產者價格的下降,道出了一個更加不祥的內幕。去年,中共政府對消費者支出受到如此抑制感到沮喪,於是通過加強那些中國政府規劃者認為將主導未來領域的製造能力來提振經濟,這些領域包括精密電子產品、電池、電動汽車(EV)、太陽能電池等。然而,從生產者價格下降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對新增產能的需求不足。毫無疑問,這個問題在任何情況下都會出現,但是由於西方國家已經採取行動限制中國的各種進口,這個問題變得尤為突出。美國和歐盟對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電池和太陽能電池徵收了不同程度的關稅,其中美國的徵稅範圍比歐洲更廣,力度也更大。毫無疑問,美國和歐盟都採取了必要行動。
因此,在過去五個月中,中國對歐盟和美國的出口下降了,對前者下降了10%,對後者下降了17%。儘管出現了這些下降,然而中國的出口總體上還是上升了,這主要是因為對俄羅斯的出口激增了60%,對拉丁美洲的出口增長了約17%,對東南亞的出口也增加了7%。對俄羅斯的銷售增長明顯反映了在西方對俄羅斯實施廣泛禁運後,中國成為其僅剩的來源國之一。拉美和東南亞銷售額的增長主要反映的是,為繞過美國和歐洲的限制而向中國工廠運送的零部件。美國和歐盟正在採取各種措施挫敗這個花招。(推薦閱讀:【淨園財經】中國經濟「黑天鵝」雲集)
即使美國人和歐洲人對中國產品持廣泛歡迎態度,中共政府大力強化製造能力以替代疲軟的消費需求的努力也是錯誤的。多年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簡稱IMF)等國際機構一直建議中共政府減少對製成品出口的依賴,更多地依靠國內需求驅動的增長模式。中共政府有時也接受了這個建議,並聲稱這種調整是其政策。
中共政府去年的重視製造業的決策,與這個必要的根本性調整相悖,而且由於美國和歐洲態度的變化,中共的這個決策尤其不合時宜。出廠價格的大幅下跌充分說明了這是一個嚴重的錯誤,說明中共經濟問題積重難返,按下葫蘆浮起瓢。
作者簡介:
米爾頓‧埃茲拉蒂(Milton Ezrati)是紐約州立大學(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簡稱SUNY)布法羅分校人力資本研究中心主辦的《國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雜誌的特約編輯,亦是總部位於紐約的知名傳播公司Vested的首席經濟學家。在入職Vested之前,他曾擔任Lord, Abbett & Co.等公司的首席市場策略師和經濟學家。他還經常為總部位於紐約的《城市雜誌》(City Journal)撰寫文章,並定期為《福布斯》(Forbes)撰寫博客。他的最新著作是《即將到來的三十年:未來三十年的全球化、人口統計學和我們的生活方式》(Thirty Tomorrows: The Next Three Decades of Globalization, Demographics, and How We Will Live,2014)。
原文: 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責任編輯:高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