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理財?「意向性」思維幫你實現財務目標

人氣 298

【大紀元2024年08月13日訊】(撰文/大紀元記者信宇編譯)對於許多人來說,搞明白財務建議是一大挑戰。有關預算、投資和債務管理的大量信息往往讓人不知所措。但是,如果有一個關鍵要素可以化繁為簡,會如何呢?這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的作用所在。

「意向性」並不一定要像財務產品或策略那樣複雜。關鍵在於有意識地引導我們的想法和行動朝著理想的財務結果發展。換而言之,就是將「什麼」(財務目標)與「如何做」(具體行動)聯繫起來。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將理想的理財建議轉化為愉快且持續可行的旅程。

本文就來探討一下為什麼「意向性」是人人都可以學以致用的基本理財建議。

揭示理財出發點

幾乎所有的理財建議都圍繞著「如何做」展開,也就是說,如何進行預算、儲蓄和投資。雖然這些都很重要,但人們忽視了出發點,即「為什麼」要理財。

另一方面,「意向性」鼓勵我們更深入地挖掘問題,比如:

  • 你有什麼理財目標嗎?
  • 你想通過自己的財富過上什麼樣的生活?
  • 你想為理想的假期、舒適的退休生活或家庭的財務安全做儲蓄嗎?

動力來自於一個明確的理由。原因何在?因為一個明確的「為什麼」能夠促使你控制預算或投入更多時間來實現你的財務目標。

從今以後,當你面臨支出決定時,請問問自己:「這是否符合我的理財意圖?」這一簡單的問題,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

理財建議不是千篇一律,應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建立自己的理財路線圖。(Shutterstock)

創建個性化路線圖

理財建議不應該千篇一律。有些建議可能對你的鄰居或朋友有效,而對你可能不適用。不過,只要用心,我們就能根據自己的價值觀、目標和實際情況制定出適合自己的理財路線圖。

對你來說,什麼更重要,人生經歷?還是物質財富?為旅行做預算與為買房首付做儲蓄所要採取策略的不同。你的投資期限長嗎?你的風險承受力高嗎?如果你即將退休,你的投資策略可能會有所不同。

簡而言之,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獨特的「為什麼」來做出你的財務決策。

培養富足心態

不管人們怎麼想,財富並不僅僅來自於投資。而且,財富也不只是現金的積累。實際上,當你擁有財富時,你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按照自己的意願度過每一天。

談到金錢,主要有兩種心態。當你相信自己永遠有足夠的財富時,你會有「富足(abundance)心態」。有了富足心態,人們就會無償付出,並往往擁有積極的人生觀。根據發表在國際期刊《心理學與認知科學》(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s)上的一篇題為「稀缺心態會改變消費者決策的神經處理過程」(A scarcity mindset alters neural processing underlying consumer decision making,05/23/2019)的文章,富足心態對於人們做出「目標導向的決定」有顯著的幫助。

而因稀缺(scarcity)心態而攢錢的人則恰恰相反。他們認為,問題在於缺錢。他們擔心如果付出,錢就會用光。因此,在這種心態下可能很難享受生活。

要培養富足心態,必須付出時間和努力。換句話說,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需要歷練。然而,擁有正確的金錢觀是我們個人和財務長期發展的關鍵。

培養感恩之心

當我們只關注自己所缺乏的東西時,我們就會失去動力。當我們有意識地去感受,我們就更有可能對自己已經擁有的一切心存感激。

因此,無論我們目前的財務狀況如何,規模或大或小,我們應該坦誠面對,並心存感激。這樣一來,我們就會感到充實和滿足,從而使我們的理財之路更加輕鬆。

金錢只是工具而不是主宰

毫無疑問,金錢是一種強大的工具。然而,如果我們一不小心,金錢很容易成為我們的主宰。只要用心,我們就能重新獲得控制權。我們可以決定金錢在我們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而不是被金錢所左右。

金錢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我們達到目的的手段。正確利用金錢,可以實現自己想要的生活,維護自己的價值觀。這種觀念的轉變,可以幫助我們做出符合整體價值觀的財務決策。

將「意向性」變成行動

那麼,如何有針對性的理財呢?以下是我們可以採取的一些實際步驟:

1)確定理財目標

首先,應該確定自己的目標、所需的金額和時間的範圍。為了實現目標,我們需要計算出每週或每月需要儲蓄的金額。我們需要分門別類,定期記錄。

無論你的理財目標是什麼,計劃購買新車、支付孩子的大學學費、準備購房首付,或是要準備足夠的退休金,確定目標是必須要進行的第一步。

2)了解財務現狀

為了更有計劃的理財,了解自己當前的財務狀況是下一步。如果您是理財新手,不妨從制定預算開始。

預算是什麼?可能有人覺得這個詞聽起來有點令人生畏,似乎只有大公司才需要預算。事實上,預算就是對生活成本的預先計算。

列出每月在各類帳單和生活必需品上的所有花費。你的月收入能夠支付這個數額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說明你有可能進一步改善你的財務狀況,現在可以進行必要的調整。

但是,如果你的月收入不足以支付每月的開銷,那就必須尋找其它的收入來源。知道自己每個月都入不敷出,有助於解釋為什麼你在經濟上沒有安全感。

3)在購買物品之前,要深思熟慮

以色列裔美國行為經濟學家丹·艾瑞里(Dan Ariely)教授將其職業生涯的大部分時間都致力於研究我們為何以及如何作出決策,包括財務決策。他認為,金錢就是機會與機會成本,「每次買一杯咖啡時,你都應該想,『我能用這四塊錢做什麼更好的事情嗎?』」

在弄清楚自己的財務情況,並將收入分配給必需品後,就可以開始考慮非預算項目了。

另外,當我們有意識地進行理財時,就會了解計劃外支出會如何影響我們的財務狀況。即使最終沒有購買,只是考慮到這些開銷,也是一個好的開始。

4)量入為出,必要時做調整

考慮到你預計的儲蓄金額和你支出的金額,你的目標是否可以實現?花點時間思考一下你當前支出的機會成本。你從這些消費中得到什麼?是否讓你感到快樂?是否與你的目標一致?

如果你審視一下你的大額支出,並與供應商溝通,你有可能會減少支出。例如,可以詢問水電供應商或醫療保險公司,是否能為我們提供更優惠的計劃。

5)未雨綢繆進行目標儲蓄

有些「無心插柳」的人設立了儲蓄機制後就沒再去管了,到需要用錢的時候才意識到當初的儲蓄是多麼的明智。為每個孩子建立一個儲蓄帳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此外,你還可以為「度假」、「信用卡還款」和「其它」目標(如退休)創建儲蓄帳戶。這樣做就等於創建了一個會有利息的銀行帳戶。每月,你都可以將部分收入轉入這些儲蓄帳戶。

6)根據目標規劃開支

每當你有意識地消費時,你知道這對當前和未來的財務狀況有何影響。因此,要想更理智地消費,就應該開始將你的支出與目標聯繫起來。

考慮一下這個問題:「買這個東西能讓我更快地實現目標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購買該物品就是合理的。但是,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這種購買就沒有長遠的幫助。

記住,重要的是實現目標,而不是擁有的物品。

7)記錄並持續追蹤

經常關注我們有意向的支出和儲蓄。為了養成習慣,丹·艾瑞里教授建議每月做一次記錄。

歸根結底,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在消費時更多地考慮機會成本,並確保有意識地進行儲蓄。

意向性與理財工具

意向性並不能取代可靠的理財策略。預算應用程序、投資研究和債務償還計劃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工具。然而,意向性會給這個過程帶來目的感和動力。

在以下幾個方面,意向性可以提高理財工具的實效性:

  • 做預算。通過追蹤數字,你的預算就成了實現目標的路線圖。通過這種方式,堅持預算會讓人感到有力量,而不是有限制。
  • 做投資。當你有意識地進行投資時,這種投資就有了明確的目的,比如孩子的教育或夢想中的假期。
  • 償還債務。當債務被視為實現目標的障礙時,你會感覺更加沉重。當你有意識地償還債務時,這就會成為邁向財務自由的積極一步。

結語

理財諮詢的目的是幫助你實現自己的目標,但這只是一種手段。「意向性」則是引導我們實現理財目標的關鍵。

總之,通過了解自己的理財動機「為什麼」,並據此調整自己的行動,你就可以實現財務自由和內心的滿足。

原文:刊登於Due網站,授權《大紀元時報》轉載。

《大紀元時報》版權所有©2024。本文所表達的觀點和意見僅代表作者本人,內容僅作一般資訊參考用,沒有任何推薦或招攬之用意。《大紀元時報》不提供投資、稅務、法律、財務規劃、房地產規劃或其它個人理財等方面的建議。《大紀元時報》沒有擔保文章內容的準確性或時效性之義務。

責任編輯:元祺

相關新聞
避開理財壞習慣 學富人不做這12件事
七種方法讓你在新的一年裡更聰明地理財
身為創業家 如何運用家族辦公室理財?
理財規劃師:在美國生活 為何一定要學理財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