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4年07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林燕報導)一項廿年調查表明,中國人對造成貧富的看法已發生了巨大轉變。現在的人普遍認為,結構性因素是解釋人們貧困的最重要因素。過去大家更多歸咎於自身能力不足。
美國的兩位「中國通」學者在中國進行的一項持續多年的全國性調查()顯示,20年前,中國民眾普遍認為社會不平等是市場經濟的合理結果,他們主要將成功歸因於努力工作,而將失敗歸因於自身能力不足。大多數受訪者對未來持積極態度,並希望看到自己的經濟狀況得到有意義的改善。
在20年後,同樣的調查顯示,中國不平等現象仍然居高不下。
這項研究由哈佛大學約翰‧斯旺安斯特拉國際研究與社會學榮休教授懷默霆(Martin K. Whyte)和斯坦福大學FSI國際所亞太研究中心教授羅斯高(Scott Rozelle)的團隊一起完成。
從2004年至2014年間,受訪者認為,能力不足、努力不足和教育程度低是解釋中國貧困的最主要因素。結構性問題(如機會不平等)在造成貧困的原因中排名第五,而不公平的經濟結構則排名第九。
但在2023年的調查中,受訪者的看法發生了巨大轉變。具體看,在2004年,受訪者認為,為何貧困主要是因為個人能力不足,當時機會不平等排在第六位上。2023年,受訪者認為,機會不平等排第一位,個人能力不足降至第六位。
如一位中國網民在社交媒體網站上所說:「時代不一樣了,它不站在我們這一邊了。」
中國人普遍認為,結構性因素是解釋人們貧困的最重要因素。受訪者說,機會不平等、教育以及不公平的經濟結構是最重要的因素。對中國教育而言,機會不均本身就是普遍而持續的不平等現象的根源和表現。
調查還詢問受訪者,有哪些原因可以幫到人們變得富有。這個問題的答案與貧困問題的答案如出一轍。
在2004年至2014年進行的調查中,受訪者選定的首要因素與個人的人力資本有關,即能力和天賦、工作努力和受過良好的教育。
在2023年的調查中,人力資本的這些因素分別下降到第4、第5和第7位;與此同時,結構性因素(包括擁有良好的人脈、成長機會較多以及不公平的經濟結構)變得更加重要。
調查表明,中國人對造成貧富的看法已發生了巨大轉變。
有一個採訪問題是「一個人變得富有或貧困跟他們自己(的人脈、資源)有關」,在2004年有25%的受訪認同,到2023年已經增至48%的認同度。
與此同時,同意「在中國,努力總會得到回報」這一說法的人,從62%下降到28%。
報告說,這些趨勢表明中國人對精英統治和經濟為所有公民提供公平服務的信心在降低。
與前幾年相比,認為2023年家庭經濟狀況下降的受訪者比例有所增加。
「卷,太卷了。(擁有)一技之長能過得滋潤點吧,大富大貴很難很難。至於別的目前也不能預知,但是心裡真的沒有希望,除了想潤沒有別的想法。每一代有每一代的不幸。」一位中國網民哀嘆道。
許多觀察家關注社會主義國家不平等與政治穩定之間的話題。最新的調查顯示,中國人的不安情緒的確在日益加深,不公平的感覺更加普遍。
在前社會主義國家,比如俄羅斯、保加利亞、匈牙利和波蘭,經歷政治變革時,這些國家的民眾也對社會不平等表現出了類似的看法。這也出現在「阿拉伯之春」期間經歷政治變革的專制政權中,一個例子是摩洛哥,在2000年至2008年間,人們對不平等的負面看法有所上升。
還有跡象表明2023年中國外遷人口激增,在美國南部邊境攔截的中國移民人數比上一年增加了9倍。2024年上半年的數據表明,試圖非法進入美國的中國移民數量可能還會進一步增加。
這項研究表明,20年來中國首次出現了情緒的顯著變化,反映了經濟以及人們的看法和期望的重大轉變。
這些調查的結果表明,未來中共政府將面臨一個總體挑戰。
一位零零後網民在網絡上總結說:「零零後的成長伴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悲催的是,他們僅僅是看到了經濟發展,他們卻沒有真正擁有過經濟,待他們要走進市場參與社會分工分享社會經濟成果的時候,正巧遇到了中國經濟的轉折點。經濟的下行,百業的凋敝,高企的房價,帶給他們的只有畢業即失業,眼中無盡的絕望。」
責任編輯: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