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斌:習近平之問與中共的信息繭房

人氣 791

【大紀元2024年06月04日訊】在科技界和投資界,人們將成立不到10年但估值10億美元以上的初創企業形象的稱為「獨角獸」。這類企業具有高成長性,是新經濟發展的「風向標」。

2015年至2018年間的中國,曾被視為獨角獸的沃土。然而,自2018年以來,中國獨角獸的成長明顯放緩。

根據胡潤研究4月公布的「2024全球獨角獸榜」,全球共有1453家獨角獸企業,其中美國占逾700家,中國為340家,中國不僅大幅落後美國,新增企業數也從2022年的74家降至去年56家。

5月23日,中共黨魁習近平在山東濟南市主持召開企業和專家座談會。5月28日,黨媒《人民日報》在一篇題為《「看準了就堅定不移抓」》的報道中提到,在座談會上,有人圍繞「創新與投資」問題進行了發言。習近平隨後追問道:「我們的獨角獸企業新增數下降的主因是什麼?」報道並未提及是否有人對這一問題作出了回應,而是有些模糊地評論道:「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問題清單』亦是『改革清單』。」

看了《人民日報》的這篇報道,我想許多人可能都會提出一個問題——習近平對中國獨角獸企業新增數下降的主因是真不知道還是裝不知道?是真傻還是裝傻?

我認為習近平是真不知道。

我之所以做出這一判斷,是因為沒人敢告訴習近平中國獨角獸企業新增數下降真實的原因所在,他自己也無法了解到真實的原因。

美中貿易戰、地緣政治競爭加劇、西方科技圍堵,以及去風險與脫鉤政策,使中國獨角獸企業新增數下降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今年兩會期間,中共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陸銘曾提交了一份「關於進一步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建議,他在文中分析說,造成中國新增獨角獸企業數量銳減的原因很複雜,其中包括政策原因,「我們有時會出台一些收縮性政策,導致企業不敢發展」,最終形成的結果是,大家都願意去做一些比較安全的事情,對於有風險的領域不敢投入。

陸銘提到官方「會出台一些收縮性政策,導致企業不敢發展」,但這些政策的具體內容是什麼,為何會出台這樣的政策,他沒有說,我想也不敢說。

美國博欽律師事務所北京辦事處合伙人齊默曼的看法要比陸銘尖銳。據法廣報道,他表示,北京當局近年改變政策,將一間間科技公司打壓成國家公司化的工具,中國的科技環境已非創新人才的避風港。他指出,中國與西方國家關係削弱將阻礙未來的跨境合作,由於地緣政治局勢緊張,中國企業將繼續被孤立難融入全球,如要在中國形成具有競爭力的格局,初創企業則需要看到一個促進創新,以及資訊共享的活躍生態系統。

齊默曼不僅點破了陸銘所說的「收縮性政策」的具體內容,而且將這些政策的出台歸咎於「北京當局」。

但無論是陸銘還是齊默曼,他們的意見都不如網友的說法來的一針見血——有網友說,「就是你啊,主席」;有的說,「要說根本原因,那是聖上」;還有的說,「一個答案在問答案。」也就是說,在他們看來,習近平自己就是「獨角獸企業新增數下降的主因」。事實確乎如此。

為什麼說習近平自己就是「獨角獸企業新增數下降的主因」?因為不管是陸銘講的「收縮性政策」,還是齊默曼點破的它們的具體內容,歸根結底都是習近平上台後錯誤政策的結果。試想,他身邊的人即使知道,誰會告訴他這一點?誰又敢告訴他這一點?動輒給世界和中國指明方向,目空一切的他又怎麼可能認識到這一點?

習近平不知道自己就是「獨角獸企業新增數下降的主因」,說明中共黨魁跟小粉紅一樣,也被困在了信息繭房中。

這一點其實不難理解,中共體制是極權體制,習近平與所有獨裁者一樣,依賴有限且單一的信息來源,而且,由於權力的孤立性、對權力的迷戀和恐懼,以及缺乏有效的信息驗證機制,導致他難以接觸到全面、多元的觀點和事實,進而被自己的信息來源所蒙蔽和誤導。

說的簡單點,他身邊的人和他的下屬都被「兩個確立」、「兩個維護」的緊箍咒罩著,沒有人敢告訴他真實的情況,更不敢對他有所批評。他自己又自居為真理的化身,也不可能看到自己的失誤,看到真實的情況。這一點不僅體現在獨角獸企業新增數為何下降的問題上,而且體現在方方面面。

「問題清單」亦是「改革清單」,這話固然不錯,可身為中共最高決策者的習近平陷在信息繭房中,不了解也無法了解獨角獸企業新增數下降的真實原因,在這種情況下,他開出的藥方,他制定的改革清單,能解決問題嗎?

歷史一再證明,信息繭房現象不僅加劇了獨裁者對外部世界的誤解和偏見,也影響了他們的決策質量。習近平執政十多年來,為何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跟這一點可以說有很大關係。而隨著習近平的不斷集權和對他的個人崇拜的不斷升溫,他在信息繭房中也越陷越深,在他的「指引」下,中國的未來將走向何方,也就不難想像了。

責任編輯:金岳

相關新聞
排名退步 林建甫:應鬆綁法規培養獨角獸
「獨角獸」籌資難 中國科技投資狂潮退卻
經濟部攜手亞馬遜 培育台灣獨角獸
台電與工研院合作 經部盼培養能源獨角獸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