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4年02月07日訊】(英文大紀元記者 Katie Spence報導/原泉編譯)聯合國警告說,為了保護「宜居星球」,需要將地球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比工業化前水平高1.5攝氏度以內。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稱,如果不能保持這一水平,可能會導致若干災難,包括乾旱、與天氣有關的災害增加、與高溫有關的疾病和死亡增多、糧食減產、貧困加劇。
為了避免即將到來的災難,控制全球氣溫上升,194個締約國於2016年簽署了《巴黎協定》,這是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條約,旨在「大幅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
《巴黎協定》簽署後,全球在氣候相關項目上的支出呈指數級增長。
根據非營利性的氣候政策倡議組織 (Climate Policy Initiative)的數據,在2021年和2022年,全球納稅人每年在這類項目上的平均支出為1.3萬億美元。
報告發現,這比2019年和2020年的支出率(每年 6,530 億美元)高出一倍多,也比2011年和2012年每年 3,640億美元的支出率高出很多。
儘管投入大量資金,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報告稱,2023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
NOAA 的氣候監測站發現,2023 年地球陸地和海洋表面的平均溫度比工業化前的平均溫度高出 1.35 攝氏度。
NOAA首席科學家薩拉‧卡普尼克 (Sarah Kapnick) 說:「2023年不僅是 NOAA 174年有氣候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也是迄今為止最熱的一年」。
「地球變暖意味著我們需要為此時此地正在發生的氣候變化影響做好准備,比如極端天氣事件會變得更加頻繁和嚴重」。
但越來越多的氣候科學家表示,溫度數據有錯誤,數萬億美元的投入是基於一個根本不存在的問題。
氣象學家、美國哈特蘭研究所 (The Heartland Institute) 環境與氣候高級研究員、氣候網站「Watts Up With That」的作者、研究NOAA氣候監測站的負責人安東尼‧瓦茨(Anthony Watts)表示,NOAA超過 90% 的監測站存在溫度偏差。
瓦茨告訴《大紀元時報》:「這個數字太大了,超過 90%,NOAA試圖減少偏差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剩下的少數幾個沒有偏差的站點,因為它們地處荒郊野外,比如一個有100年歷史的農業研究站……它們的數據完全被大範圍的偏差數據所淹沒。這是無法調整的。」
氣象學家羅伊‧斯賓塞(Roy Spencer)對此表示贊同。
斯賓塞說:「由於城市熱島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地表溫度計數據會產生虛假的變暖效應。」
斯賓塞是阿拉巴馬大學的首席研究員、NASA的Aqua人造衛星上的高級微波掃描輻射計的美國科學團隊負責人,因其在衛星監測氣溫方面的工作而獲得NASA的傑出科學成就獎章。
斯賓塞還說,推動能源政策變化的計算機氣候模型更是錯誤百出。
注冊咨詢氣象學家約翰‧舍丘克(John Shewchuk)中校說,溫度讀數的問題不僅僅是溫度偏差,這位退役中校曾是空軍高級氣象官員。
捨丘克告訴《大紀元時報》:「在看到許多關於NOAA調整美國歷史氣候網數據集(USHCN)氣溫數據的報導後,我決定自己下載並分析這些數據。」「我能證實其他人的發現,很明顯,總的來說,過去氣溫下降,而現在氣溫上升了。」
他認為,NOAA和NASA調整了歷史溫度數據,使過去的溫度看起來更低,從而使當前的變暖趨勢變得更加明顯。
錯誤的溫度數據
環境保護署稱,城市熱島效應會導致建築物、道路和其它基礎設施較多的地區氣溫升高,上述元素會吸收太陽的熱量,然後再將熱量輻射出去。
環境保護署估計,「城市地區的白天氣溫比偏遠地區的氣溫高1~7華氏度,比夜間氣溫大約高出2~5華氏度。」因此,NOAA要求其所有的氣候監測站離混凝土、瀝青、建築物至少100英尺遠。
然而,2009年3月,瓦茨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89%的NOAA監測站存在溫度偏差問題,因為監測站位於距離這些元素100英尺的範圍內,而且許多監測站位於機場跑道附近。
瓦茨說:「我們發現,監測站位於空調機排風扇旁邊、瀝青停車場和道路周圍、酷熱的屋頂上,以及吸熱和散熱的人行道和建築物附近。」
「我們在污水處理廠發現了68個監測站,那裡的處理過程導致溫度高於周圍地區。」
報告的結論是,美國的氣溫記錄並不可靠,而且由於美國的氣溫記錄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因此全球氣溫數據庫也「不准且不可靠」。
報告發布後,美國監察長辦公室(OIG)和政府問責局證實了瓦茨的發現,並表示NOAA正在採取措施解決這些問題。
監察長辦公室的報告指出:「NOAA承認,USHCN數據存在問題,這些問題是由於未記錄的站點搬遷、選址不當或儀器更換等原因造成的偏差。」
「所有專家都認為,有必要建立一個改進的、現代化的氣候報告系統,以消除調整數據的必要。」
儘管有了保證,瓦茨還是對NOAA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表示懷疑。在2022年4月和5月,他和他的團隊重新訪問了他們在2009年看到的監測站。
2022年7月27日,他在一項新研究中公布了自己的發現。研究發現,更多的NOAA氣候監測站(約96%)未達到其自身的標准。
「我發現,美國的地表氣溫網絡存在兩個主要偏差,很可能世界性的。」瓦茨說。
「最大的偏差是城市熱島效應。實際情況是,由於熱量被地表保留並在夜間釋放到空氣中,如果溫度計在城外和田野裡,夜間的低溫就不會那麼低。」
他說,多年來,越來越多的基礎設施建在監測站附近,到了晚上,瀝青和混凝土會釋放吸收的熱量,推高溫度。
「人們可以看任何一組氣候數據,不管是誰製作的,都可以看到這種影響。低溫上升的趨勢要快得多,而高溫幾乎沒有變化。但平均溫度被用來追蹤氣候變化。」瓦茨說。
他說,儘管NOAA和NASA都聲稱他們可以調整數據來解釋城市熱島效應,但這種偏差是不可能克服的,因為這個問題影響了96%的地面監測站。
他說,少數幾個沒有氣溫偏差的氣候站,其溫度計顯示升溫速度只有目前報導的一半。
非穩態溫度
瓦茨發現的第二個主要偏差是非穩態溫度數據,這是一種短期溫度變化,可能會產生錯誤的讀數。
瓦茨說,NOAA從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停止使用水銀溫度計。
目前,NOAA的大部分網絡由電子溫度計組成,可以在幾秒鐘內測量出氣溫。
他說:「但它們只記錄了當天的最高溫和最低溫,這些可能會受到風的簡單影響而產生偏差。」
「例如,我們可以把其中一個溫度傳感器放在停車場附近,停車場恰好在溫度計的東邊,整天在刮南風。但突然之間,風向發生了變化,而風向變化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由天氣模式的變化引起的,也可能是某種物體擋住了南風,比如一輛卡車停在附近。那麼風向突然改變,從東面吹過來,穿過停車場,吸收了輻射熱。溫度計會在一兩秒鐘內對此做出反應。溫度計報告的由陣風產生的高溫並不一定代表當天的天氣,這是一個反常現象。晚上也會發生同樣的事情。」
瓦茨說,非穩態溫度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問題,英國氣象局和澳大利亞氣象局已經放棄了他們的高科技網絡,並在重新調整設備,以獲得更準確的讀數。
「這些都是NOAA還沒有完全解決的問題。」他說。「做氣候數據的人總是呆在辦公室裡,他們不管理監測站﹐監測站留給了國家氣象局的外地辦事處,而辦事處人手不足。」
「有些監測站,比如西部的站點,距離國家氣象局辦公室有幾百英里甚至更遠,因此他們無法定期到那裡進行維護。國家氣象局在20世紀90年代初進行現代化改造時,他們關閉了全國各地的許多氣象局辦事處。」
「因此,對這些溫度計的維護工作減少,其中許多監測儀是由公眾和志願者管理的。我接觸過志願者,當我去監測站時,他們問我是否可以讓氣象局來人解決一些問題。但氣象局做不到,因為他們沒有預算。」
「關鍵是,合作觀測者網絡(即COOP網絡)是由一群組織渙散的志願者與一些公共機構(如警察局、消防站、森林服務機構等)組成的。」「在操作層面,這不是一個經過嚴格科學控制的網絡。」
NOAA在其網站上表示,其溫度讀數並不精確,因此在溫度數據中增加了誤差幅度。
截至發稿前,NOAA和NASA都沒有回應《大紀元時報》關於非穩態溫度異常的置評請求,也沒有回應瓦茨關於不可能調整溫度偏差的說法。
調整溫度讀數
NOAA也一直在調整歷史溫度數據。
「通常,在修正數據錯誤時,人們期望調整後的數據更具隨機性——無論是向上還是向下,但結果卻顯示出過去變冷、現在變暖的系統性過程。」舍丘克說。
冰島的雷克雅未克車站就是一個例子。
根據戈達德太空研究所全球地表溫度分析(GISTEMP)的數據,雷克雅未克站1936年2月的平均氣溫為零下0.2攝氏度,年平均氣溫為5.78攝氏度。最初的GISTEMP月度數據被稱為v2,或版本2。2019年,NOAA發布了其軟件GISTEMP v4的更新版本。
數據顯示,雷克雅未克站1936年2月的平均氣溫為零下1.02攝氏度,年平均氣溫為5.01攝氏度。軟件更新後,當月氣溫下降了0.82攝氏度,一年下降了0.77攝氏度。在比較GISTEMP v2的月度數據與v4的月度數據時,可以觀察到過去的總體降溫。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數據調整的範圍超過了2華氏度,這對於當前的氣溫趨勢來說意義重大。」舍丘克說。
「NOAA還採用了一種很不尋常的後續數據調整過程,他們會定期返回並重新調整之前調整過的數據。這使得人們很難找到基本的真相,而真相似乎更像是流沙。」
在回應《大紀元時報》關於調整歷史數據的評論請求時,NOAA公共事務官員約翰‧貝特曼(John Bateman)說,他聯繫了NOAA國家環境信息中心(NCEI)的一位氣候專家,這位專家說:「國家環境信息中心對歷史數據進行了修正,考慮站點位置、溫度儀表、觀測方法的歷史變化,其次是選址條件的變化。我們的方法在同行評審的文獻中均有記載。在全國范圍內,修正後的數據與具有原始選址條件的美國氣候參考網(USCRN)非常一致。」
NASA沒有回應《大紀元時報》關於調整歷史數據的置評請求。
衛星讀數
為了更準確地讀取地球表面溫度的波動情況,斯賓塞和氣候學家約翰‧克里斯蒂(John Christy)根據衛星觀測到的微波數據開發了一套全球溫度數據集。
克里斯蒂是位於亨茨維爾的阿拉巴馬大學大氣科學教授和地球系統科學中心主任,他與斯賓塞一起因衛星溫度監測工作獲得了NASA傑出科學成就獎。
他們從1989年開始該項目,分析了自1979年以來的數據。根據衛星數據,自1979年以來,地球氣溫以每10年0.14攝氏度的速度穩定上升。
雖然由於線性變暖趨勢,2023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但他們表示,這並不是公眾恐慌的原因。
「是的,2023年似乎是過去100年左右最熱的一年。但數字很重要,幅度還沒有大到讓人能感覺到的程度。」斯賓塞說。
「此外,一年是天氣,而不是氣候,重要的是長期趨勢,比如幾十年。」
他說,2023年的數據加上1979年以來45年的數據,並沒有改變每10年上升0.14攝氏度的總體趨勢。
「我相信衛星和溫度計都顯示出變暖的趨勢,尤其是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斯賓塞說。
「但這種趨勢的強度顯著低於氣候模型的預測,而正是這些模型被用來支持改變能源政策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舍丘克也同意基於衛星的氣溫數據更精確,衛星數據顯示的變暖趨勢比NOAA基於地表的變暖趨勢要小得多。
他說:「衛星數據可以更好地衡量全球氣溫變化,因為它們不受傳統地表溫度監測站位置的影響,也不會受到NOAA數據編輯活動的各種形式的影響。」
衛星讀數還「定期與無線電探空儀(氣象氣球)數據進行校準,後者是大氣數據的黃金標准」。
1月24日,斯賓塞發表了一份報告,指出了氣候模型的不準確性。
報告指出:「在過去半個世紀裡,全球氣候系統的變暖程度,比用於推動能源政策變化的計算機氣候模型得出的結果平均低43%。」
「與媒體報導和環保組織的新聞稿相反,全球變暖沒有為基於碳的監管提供任何理由。」
斯賓塞說,公眾被引導相信模型「相當準確」,但在模型中加入了一些額外的變量,導致氣溫估值升高。
他寫道:「目前關於氣候危機的說法,無一例外都是依賴於產生最大變暖效應的模型,而不是依賴於對氣候系統的實際觀測,這些觀測結果表明,在過去一個多世紀裡,氣候系統發生的變化微不足道。」
NASA 提高地面讀數
NASA在其網站上聲稱,地面溫度計比衛星測量更準確。
NASA表示:「雖然衛星提供了有關地球氣溫的寶貴信息,但地面溫度計被認為更可靠,因為它們直接測量人們居住地的氣溫。」
「衛星數據需要復雜的處理和建模才能將亮度測量轉換為溫度讀數,這使得地面溫度計成為我們更直接、更準確的溫度信息來源。」
斯賓塞很快指出了NASA聲明中的錯誤。
他說:「地表溫度計只能覆蓋地球的一小部分,而衛星幾乎可以覆蓋全球。」
NASA抱怨說,16顆獨立的衛星必須「像拼圖一樣」拼湊在一起。但諷刺的是,地表溫度記錄是由數百個(如果不是數千個)站點拼湊而成的,幾乎沒有一個站點能在任何地方提供連續、不間斷的記錄,不受日益嚴重的城市熱島效應的影響。
「最後,NASA抱怨衛星只能測量深層大氣,而不能測量人們生活的地表。……如果這麼說的話,為什麼吹捧深海溫度對氣候研究極有價值?所有這些測量方法都有其自身的重要性,並且每個系統都有其優缺點。
至於NASA批評衛星不直接測量氣溫,而是測量地球大氣層的亮度,因此數據不準確的問題,斯賓塞說: 「嚴格地說,確實如此。但地表溫度計是電子產品,因此(從技術上講)它們測量的是電阻。」
「衛星採用最高質量、實驗室標準的鉑電阻溫度計進行校準。如果NASA質疑遙感衛星數據,他們還不如關閉無數地球衛星項目,因為這些項目都存在同樣的(所謂)『缺陷』」。
舍丘克稱,NASA關於衛星數據不如地表溫度讀數的說法是「無稽之談」。
他說:「UAH衛星數據是唯一真正具有全球性質的數據源,它有效地測量了地球整個大氣層的溫度,尤其是對流層下層的溫度,而那正是我們的天氣真正形成的地方。」
「唯一的不足是衛星數據是從1979年才開始有記錄的。」
瓦茨說,當他查看草地地面接收站的數據(沒有城市熱島效應)時,溫度讀數與斯賓塞的衛星數據非常吻合。
當被問及NOAA為什麼不只在不可能產生城市熱島效應的地方使用溫度計時,斯賓塞說:「我認為他們的目標不是獲得最準確的長期氣溫記錄,而是儘可能多地使用他們能得到的溫度計數據。這有利於建立一個由國會資助的項目,並保持人們就業。」
氣候政策倡議組織指出,目前每年用於氣候行動的1.3萬億美元資金遠遠不夠。
該組織稱:「在正常情況下,到2030年全球每年所需的氣候資金從8.1萬億美元穩步增長到9萬億美元。然後,從2031年到2050年,每年的氣候資金將躍升至10萬億美元以上。」
「這意味著氣候資金必須儘快以每年至少五倍的速度增加,以避免氣候變化帶來的最壞影響」。
該組織在其網站上列出了贊助者名單,其中包括洛克菲勒基金會、世界自然基金會和彭博慈善機構。其合作夥伴包括貝萊德、兩個聯合國氣候組織、幾家大型全球性銀行以及氣候與能源市長全球盟約等政府組織。
原文: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責任編輯:高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