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紹爾總統海妮晤賴清德:當台灣最堅定盟友

人氣 195

【大紀元2024年12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台灣報導)中華民國總統賴清德出訪南太平洋友邦,3日下午馬紹爾群島共和國總統海妮會晤賴清德總統。海妮強調,馬紹爾群島將持續當台灣最堅定的盟友。賴清德期盼與馬國在國際上攜手面對各種挑戰,為深化兩國邦誼共同努力。

中華民國總統賴清德出訪南太平洋三友邦的「繁榮南島 智慧永續」之旅,12月3日抵達首站馬紹爾群島共和國。他在馬紹爾國會發表演說時提到,期盼台馬兩國一起發揮海洋子民精神,共創國家永續未來。賴清德也出席馬京政府大樓興建計劃啟動儀式,和與會貴賓在印有台馬國旗的計劃背板前手執鏟子合影,宣示啟動該項計劃。

2024年12月3日,中華民國總統賴清德會晤友邦馬紹爾群島總統海妮(Hilda C. Heine)及內閣部長。(中華民國總統府提供)

賴清德率總統府祕書長潘孟安、外交部長林佳龍、原住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曾智勇(Ljaucu‧Zingrur)、總統府副祕書長張惇涵及中華民國駐馬紹爾群島共和國大使夏季昌等人會晤馬紹爾群島總統海妮(Hilda C. Heine)、外交暨貿易部長康仁德(Kalani Kaneko)、環境部長劉克強(Bremity Lakjohn)、財政部長保羅(David Paul)、交通部長Hilton Kental、教育部長貝將(Joe Bejang)及司法部長查克拉(Wisley Zackhras)等人。

海妮總統致詞時,首先代表馬紹爾群島共和國政府及人民表達歡迎之意,很高興能與賴總統和訪團貴賓會面。她提到,今年5月時她到台灣參加賴總統的就職典禮,十分感謝賴總統及台灣政府與人民的溫暖接待。

海妮指出,賴總統此行訪問印證了兩國強健的雙邊關係,26年來邦誼歷久彌堅,彼此也都期盼持續深化關係。她強調,馬紹爾群島共和國將持續當台灣最堅定的盟友,在聯合國或其它國際組織中也會持續替台灣發聲。最後,她再次歡迎賴總統來訪,並期待接下來的交流對話。

2024年12月3日,中華民國總統賴清德出訪進行「繁榮南島 智慧永續」之旅,他會晤友邦馬紹爾群島總統海妮(Hilda C. Heine)及內閣部長,並出席馬京政府大樓興建計劃啟動儀式。(中華民國總統府提供)

賴清德會晤馬紹爾群島總統海妮及內閣部長 盼與馬國創造更多合作成果

賴清德總統致詞時首先感謝海妮總統及各位部長出席這次會面,讓雙方針對各項議題交換意見。他表示,台灣和馬紹爾群島是相互扶持的好朋友,在國際上攜手合作,面對各種挑戰;也共享南島語族的文化,像是一家人。

2024年12月3日,中華民國總統賴清德會晤友邦馬紹爾群島總統海妮(Hilda C. Heine)及內閣部長。(中華民國總統府提供)

賴清德提到,他們非常感謝海妮總統在今年8月「太平洋島國論壇」、9月聯合國大會以及11月第29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9),都為台灣發聲,大力支持台灣國際參與。他要代表台灣人民表達最由衷的感謝,也感謝海妮總統剛剛的承諾,願意在國際上持續為台灣發聲。他表示,海妮總統是馬紹爾群島第一位女性總統,也是太平洋主權國家第一位女性領導人,更長期關心女性權益以及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影響,令人欽佩。

他強調,這些年來,台灣和馬紹爾群島,不論是推動婦女賦權或是因應氣候變遷,都奠定深厚合作基礎。未來也希望兩國在各領域繼續創造更多合作成果。並期待相互的意見交流,為深化兩國邦誼一起努力。

2024年12月3日,中華民國總統賴清德出席馬紹爾群島共和國海妮總統國宴。(中華民國總統府提供)

海妮總統:馬台建交26年以來關係不斷深化

隨後,賴清德總統出席馬紹爾群島海妮總統主持的國宴。他指出,台灣和馬紹爾群島共享南島文化,更同樣珍惜民主、熱愛自由,是真正的一家人,期盼未來兩國邦誼不斷深化、歷久彌新。「台灣和馬紹爾群島有許多共同點:我們都是海洋國家、海洋子民,共享南島文化;我們都是一家人,同樣珍惜民主、熱愛自由;我們共享深厚的邦誼、志同道合。」

海妮總統表示,非常榮幸賴總統上任後首次出訪就來到馬紹爾群島共和國。兩國雖然隔著廣大的太平洋,但共享許多傳統及文化,建交26年以來關係不斷深化,雙方擁有民主、法治、人權及尊重以規則為基礎的世界秩序等許多共享價值,並且在教育、婦女賦權、農業、醫療衛生、環境、文化等有許多交流。

海妮總統重申,馬國政府非常有決心支持台灣及台灣2,300萬人民,今年9月她出席聯合國大會時為台灣發聲,力挺台灣有意義地參與聯合國體系,如果聯合國認為沒有人應該被排除在外,則應該肯定台灣的努力及夥伴關係,這樣才能一起達成永續發展的目標。

責任編輯:葉紫微#

相關新聞
賓州眾議會祝賀賴清德與蕭美琴就職 敦促美國會持續支持臺灣
賴清德再辦柯案美國會出手? 行政院:僅中國關切此案
賴清德祝賀川普、范斯當選美國第47任總統、副總統
賴清德將出訪中共又軍演 立委:刺探美國底線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