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留學生助南加大火箭創新高、一飛冲天47萬英尺
【大紀元2025年01月01日訊】(大紀元記者徐曼沅洛杉磯報導)當清晰的「We are in space(我們在太空中)! 」從充滿雜訊的對講機中傳來,南加州大學火箭推進實驗室(USC Rocket Propulsion Lab,USCRPL)的學生爆出陣陣歡呼。他們研製的「餘震二號」(Aftershock II)打破國際業餘太空紀錄,成為全球首枚由學生團隊建造、成功飛越地表上空47萬多英尺的民間火箭。
從音樂班「拒考生」到火箭工程師
來自台灣的留學生吳柏諭(Aaron Wu)憑藉計算流體力學(CFD)及氣動熱力學等專才,在「餘震二號」研發團隊中扮演了核心角色。這位談起火箭充滿熱情的23歲青年,曾是音樂班的小號主修生,並多次奪得比賽冠軍;但高雄中學畢業後,他卻對未來前景產生疑惑,放棄了父母師長所安排的升學道路,成為拒絕參加大學考試的學生。
吳柏諭回憶失學在家的那段時光:「當時,我在一部紀錄片中看到南加大學長亞當·伊圖梅茲(Adam Aitoumeziane)介紹旅行者四號(Traveler IV)火箭突破太空邊界的故事,那一刻,我的心瞬間被點燃。」那段影片讓他決心投入航太科技,克服語言、文化、地域等挑戰,勇敢面對全然陌生的領域。
2019年疫情期間,他開始在台灣利用網路遠端上課,隨後又橫跨千里,從台灣飛到洛杉磯,在聖安東尼山學院(Mt. SAC)社區大學就讀,2021年轉入南加大機械工程系,加入USCRPL,成為實驗室的一員。
計算流體力學:研發火箭的關鍵技術
在USCRPL中,吳柏諭主要的工作是負責模擬火箭的流場行為,優化熱防護系統與氣動設計,也就是利用計算流體力學(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來模擬火箭升空時所需承受的狀態。他解釋說:「我的任務就是確保火箭能成功發射,飛行時不解體,並且安全返回。」
「餘震二號」火箭發射時需承受超過6馬赫(6倍音速)的極限飛行,環境溫度超過攝氏1000度。吳柏諭利用CFD模型模擬了千餘次測試,協助團隊改良塗層與鈦合金尾翼設計,成功讓火箭突破極端環境挑戰,並達成470,400英尺的高度紀錄。「我們的模型甚至超越了多年的技術瓶頸,填補了實驗室的一項關鍵技術空白。」他自豪地說。
挑戰自我 重新定義可能
從小作為音樂班學生,吳柏諭的數學、物理成績並不優秀,甚至可用糟糕來形容。但他卻因為找到人生方向,開始刻苦學習,在大學期間發表了三篇論文,還設計出首個完整的極音速CFD模型。為了完成論文,吳柏諭幾乎每天只睡3到5小時,從編程到機械加工,無數次推翻自己的設計重新來過。
這樣的堅持,不僅讓他成為「餘震二號」團隊的重要推動者,也贏得學長伊圖梅茲的肯定,當見到紀錄片中的伊圖梅茲本人,並獲得其讚賞,吳柏諭激動不已。
隨著畢業臨近,吳柏諭對未來充滿期許,他將全心投入「推進系統」的研發。目前計算流體力學與航太相關人才稀缺,讓吳柏諭更具使命感,他認為,無論是火箭、衛星還是太空船,推進系統都是核心。
這位從拒考生到火箭工程師的逐夢者,用實際行動證明了「Aaron」這個名字的意義——「向著高處攀爬的人」。吳柏諭以不懈的努力,將對太空的熱愛轉化為一項又一項技術突破,繼續開拓屬於自己的篇章。◇
責任編輯:嘉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