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4年11月29日訊】(大紀元訊)香港基督教服務處11月28日公布全港首份「香港共融指數2024」調查結果,指香港的整體共融指數為69.44分,評級為「一般」。該調查覆蓋八大範疇,結果顯示醫療與房屋得分最高,但教育及就業範疇表現最差。報告又發現,南亞裔人士、劏房戶及男性對社會共融的感受尤為負面。
根據調查結果,醫療與房屋範疇分別得分77.08及74.23分,表現較佳。然而,劏房戶的共融指數僅為58.67分,低於無家者的63.99分,是所有住處群體中得分最低。
教育範疇得分最低,僅為60.59分。報告分析,近年教育政策雖有不少促進共融的調適措施,但多以目標為本,例如協助學生完成考試,未能全面支援學生發展需要。同時,相關措施欠缺透明度,不少有需要的家長及學生均不認識有何支援。
此外,南亞裔群體的整體共融指數僅為67.22分,就業範疇得分更低至57.20分。這些少數族裔在過去一年平均經歷3.4次歧視或不友善待遇,遠高於其他族群。
男性共融指數低於女性
男性的整體共融指數為68.30分,低於女性的70.68分,尤其在「家庭生活」範疇分數差距明顯。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指出,社會對男士的家庭崗位有既定傾向,「家庭主夫」難被接受,而現時的社會服務手法及形式亦傾向女性,令男士使用服務較感壓力。
患有長期病患的單親爸爸王先生獨力照顧7歲的女兒。他表示社會的性別定型令作為「單親家庭主夫」的他感到無形壓力,亦不時聽到閒言閒語,例如認為男士較粗心,難以處理換片、餵奶等照顧工作;獨自帶小朋友外出時會被質疑為何沒有妻子陪同;因沒有正職而被人批評對社會無貢獻等。種種壓力更曾令他有自殺念頭。
「不論男女,社會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照顧者。」王先生說,「相較女士,男士有時候對求助有更多顧慮,除了改變固有傳統想法,我期望社會服務亦可以更考慮不同性別人士的求助方式。」@
責任編輯: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