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加州魚類檢測到半世紀前排入海的敵敵涕

【大紀元2024年11月01日訊】(大紀元記者楊婕美國聖地亞哥報導)在美國,曾成功對抗瘧疾、傷寒但後來被廣泛用做農藥的敵敵涕(DDT),因後來發現給人類和環境也帶來有害影響,已在1970年代被。但半個世紀前隨著工業廢料被排放進海洋的敵敵涕,其對人類和環境的影響仍在持續著。

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斯克里普斯海洋學研究所(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Diego’s 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最近發表的發現,在1998年至2021年間從南加州沿岸海域收集的1,074個魚類樣本中有93%檢測出了敵敵涕,而1,275個海底沉積物樣本中有75%檢測出了敵敵涕。

這些敵敵涕來自現在已經關閉的位於南加州托倫斯(Torrance)的蒙特羅斯化學公司(Montrose Chemical Corp)。 這曾是北美最大的敵敵涕生產商。在敵敵涕的有害影響被認識之前,該公司常規性地、且合法地將含有殘留敵敵涕的工業廢料排放到南加州的海洋中。

研究人員寫道,「在南加州,過去大部分的世紀裡,通過污水排放口和有許可證的海上排放,大量的類似敵敵涕這樣的農藥廢物被排到南加州的海洋中。」該研究旨在探討「過去的海洋排放是如何變成當代沿海的污染的」。

蒙特羅斯化學公司成立於1947年,並於1982年關閉。截至2000年,該公司已與美國和加州就多起敵敵涕污染訴訟達成和解,金額接近1.4億美元。這筆錢用於清理敵敵涕污染的相關項目。

「這是我們歷史上可怕的一章,把海洋當作一個巨大的垃圾桶。」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創意學院海洋科學部(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教授大衛•瓦倫丁(David Valentine)告訴大紀元,「但現在我們對於往海洋中傾倒的東西更加謹慎,相關的法規也大幅增加。」

大多數魚類仍可安全食用

儘管研究人員發現敵敵涕污染仍然存在,他們也同時發現,污染隨時間也在慢慢地減少,而且大多數在南加州捕獲的魚類在敵敵涕含量方面是安全的。

研究發現,86%的魚類樣本,其敵敵涕水平低於加州環境保護局(CalEPA)環境健康危害評估辦公室(Office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Hazard Assessment)所設定的安全食用閾值。但是有3%「超過了最嚴格的食用閾值」。剩下的11%則屬於「偶爾食用」的範圍。

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斯克里普斯海洋學研究所科研人員研究敵敵涕海水污染時所用樣本的採集地點。綠色為海底沈積物採集地點,橙色為魚類樣本所來自的捕魚區。所有樣本來自南加州沿海水域。(斯克里普斯海洋學研究所Lillian McGill)

該研究還發現,海底沉積物中的敵敵涕的「生物可利用性」在慢慢減少,這導致了魚類被污染的機會也在減少。

斯克里普斯海洋學研究所教授布萊斯•塞門斯(Brice Semmens)告訴大紀元,隨著時間的推移,新的沈積物可能慢慢覆蓋了一些被污染了敵敵涕的沈積物,使得魚類更難以接觸到敵敵涕。塞門斯領導的實驗室進行了這項在10月28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研究。

塞門斯說,由於敵敵涕污染長久以來仍然留在海底局部地區,並沒有擴散,大多數在加州包括南加州捕獲的魚類都是安全的。

受污染最嚴重的3%的魚樣本來自洛杉磯海岸的帕洛斯維德斯大陸架(Palos Verdes Shelf),這是半個世紀前敵敵涕廢料的傾倒地點,這裡的海底沈積物中敵敵涕的含量也最高。

過去以來,人們也發現敵敵涕對海獅等海洋動物以及加州禿鷹造成傷害,後者會以被污染了敵敵涕的魚類為食。

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海洋科學教授瓦倫丁表示,這個新的研究可以讓公眾了解到,「當我們不加思考地行動時會發生什麼。我們在傾倒(敵敵涕)這些東西時完全沒有考慮後果。」

他並說:「這些化學品對我們有益,但也會造成傷害。所以,討論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可以讓我們能採取更為平衡的方法。我們該如何處理這些我們製造的化學品?我們應該如何對它們進行規範?這些都是棘手但重要的問題。」

一個釣魚者在2015年加州聖地亞哥的一個釣魚活動上。(南加州海岸海水項目Southern California Coastal Water Research Project)

海洋沒有沖走和稀釋敵敵涕

塞門斯表示,他對研究結果感到驚訝:「加州海域沉積物中的敵敵涕分佈,和早前傾倒到海洋中的地點吻合得非常好。」這與被普遍接受的想法相反,通常人們認為海洋的水流會擴散和稀釋進入海水的污染物。

塞門斯解釋說,部分原因是敵敵涕不溶於水,「但我們並不確切知道為什麼海洋沒有更有效地擴散這些污染物。這是一個有趣的未解之謎。」

他說,對其它毒素和金屬的一些初步研究也顯示了類似的趨勢,但仍需要更多數據做出結論。

「從全局的角度來看,這項研究告訴我們,海洋並不能無限容量地接收我們人類帶給它的污染、毒素和負面影響。」塞門斯說。

敵敵涕的歷史

敵敵涕是1940年代開發的第一個人工合成的殺蟲劑(insecticide),曾用於對抗瘧疾、斑疹傷寒及其它昆蟲傳播的人類疾病。瑞士化學家保羅•赫爾曼•穆勒因(Paul Hermann Müller)因「發現了敵敵涕作為接觸性毒藥能對包括昆蟲在內的節肢動物產生高效抑制作用」而於1948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隨後,敵敵涕被當成農藥(pesticide),廣泛用於農業。但是,1972年,美國環境保護局(EPA)根據敵敵涕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和對人類健康的潛在風險,禁止了敵敵涕農藥。

敵敵涕的全名是:雙對氯苯基三氯乙烷(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敵敵涕被美國和國際機構列為「可能致癌物」。斯德哥爾摩公約禁止滴滴涕的農藥用途,僅限用於一些地區的瘧疾控制。

根據美國環境保護局(EPA),敵敵涕在環境中很穩定,分解非常緩慢,並會在脂肪組織中積累。#

責任編輯:鄭念啓

更正說明:本文之前誤將DDT翻譯成敵敵畏。現已更正為滴滴涕。

相關新聞
聖地亞哥縣禁止協助聯邦對移民執法
聖地亞哥男子因多起槍擊和劫車被判60年監
海洋世界和聖地亞哥市和解拖欠租金訴訟
加州聖地亞哥縣通過歷史性61億學校債券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