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茂將見李強 日媒籲應對中國政經風險

【大紀元2024年10月10日訊】(大紀元專題部記者呈工綜合報導)日本新首相石破茂(Shigeru Ishiba)將在老撾首都萬象與中共總理李強會面,要求中方對一些問題做出解釋。隨著日企在中國經營環境的惡化及日中關係的趨緊,日本輿論呼籲及早為「中國有事」做準備。

日本外務省10月8日在官網公布,首相石破茂將於10月10日至12日前往萬象參加東盟首腦峰會,並對老撾進行正式訪問。訪問期間,也計劃與其它國家首腦舉行會談。

這是石破茂任首相後的首次出訪,而且是在解散眾議院的次日。他10月8日在眾議院全體會議上表示,此次出訪將通過與各國首腦會談,開展積極的首腦外交。

石破茂將於10月10日上午出席東盟與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並在會議期間與中共總理李強舉行會談,預計他將要求中方就軍機侵犯日本空域及日本學童在深圳遇害事件作出解釋,防止此類事件再次發生。

日本輿論認為,對石破首相而言,這是對接下來舉行的眾議院選舉展示其外交成果的機會。估計他不會在會上提出「亞洲版北約」構想。

此外,石破茂如何開啟他的首次外交,尤其是如何面對中共,如何處理日中之間的棘手問題,也成為輿論關注的一個焦點。

在日本工商界,日本三大工商組織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日本商工會議所、經濟同友會代表,10月4日與石破茂會談,並分別遞交了對新政府在經濟財政運營方面的「願望書」,希望制定提高工資的政策,以及「政府與民間攜手擴大日本國內投資」等。

日本最大的工商組織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在其網站上公布了「願望書」。除了國內相關經濟政策外,還有國際事務:維護和加強基於法治的自由開放的國際經濟秩序,包括以規則為基礎,實現公平、公正、穩健和可持續的貿易與投資環境,通過政府與民間對話與合作,確保經濟安全,通過協助解決社會問題,加強與全球南部的合作等。

在華日企呼籲保障日僑安全

1972年,日中「邦交正常化」,1979年日本宣布對華提供大規模政府開發援助。與此同時,民間企業也開始到中國設廠經營,投資企業數及規模不斷擴大。日本開始從「貿易立國」向「投資立國」轉型。無論貿易,還是投資,中國都是日本的重要夥伴國。時至今日,日中之間在經貿、生產、供應鏈等方面的聯繫已十分緊密。

中國是日本最大貿易夥伴,日中貿易總額2023年為3007億美元(同比減少3.8%);日本同時也是中國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日本出口總額中,對中出口占17.6%,從中進口占22.2%。

在投資方面,日本2023年對華直接投資額為38億美元,比2022年減少64.1%。日本對中投資排名也下降至第14位。2023年日本對外投資前5國為:美國、澳洲、英國、荷蘭、愛爾蘭。2022年數據顯示,對中國而言,日本在對華投資國中排名第三,新加坡第一,韓國第二,荷蘭第四,德國第五。

隨著中共在亞太地區霸權擴張不斷升級,以及其仇日宣傳教育、濫用間諜法等,導致日中關係急劇惡化;而今年連續發生三起針對日本人的行凶事件,尤其是9月18日一名日本學童在深圳遇刺身亡,引起日本社會極大憂慮,並影響到在華日企的今後經營方向。

在華日本企業協作組織「中國日本商會」8月30日公布了會員企業對中國景氣、經營環境的問卷調查結果。60%的受訪企業認為中國的經濟環境「惡化」;回答「不投資」「減少投資」的企業,將原因歸結為「中國經濟前景不明朗」,「競爭激烈,銷售價格下降,盈利不明顯」等。

此外,日企還提出很多在華經營存在的問題,要求「恢復對日本人入境免簽」,保障「日本居民安全」,並指出中共的「反間諜法阻礙了在華業務擴大」。

今年8月,日本獲知,去年3月在北京被拘留的安斯泰來製藥公司的日籍員工,被中方以間諜罪起訴。該員工曾在在華日企組成的中國日本商會中擔任要職,在回國前被捕。由於中方至今未公開相關信息,此案件給在華日企帶來很大負面影響。

北京的安斯泰來製藥公司日籍員工被中方以間諜罪起訴,此案件給在華日企帶來很大負面影響。日本2023年對華直接投資額比2022年減少64.1%。圖為2023年4月3日,日本安斯泰來製藥公司東京總部。(Yuichi Yamazaki/AFP via Getty Images)

該會會長本間哲郎(Tetsuro Homma)表示,日本企業為中國「創造了很多就業機會,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支持。一些在華企業對中國的經濟狀況表示擔憂,希望中國(中共)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改善在華日企的經營環境。」

這項調查在9月18日深圳日本學童遇刺身亡事件發生前實施,下次調查關於「日本居民安全」等呼聲被認為將會增加。

日企規避風險 輿論籲應對「中國有事」

由於日企在華經營所遇到種種難題,導致日本對華投資大幅減少,一些企業撤離中國。

據日本帝國數據庫8月1日統計數據,目前日本在華企業約13,034家,比2012年最多時的14,394家減少了9.4%。日本企業對華投資也呈下降趨勢,一些在華企業重組,或從中國撤離。

近年來,由於中共實施極端疫情封控政策,導致日企生產、物流、供應鏈等中斷,給企業帶來損失。此外,由於日元貶值、中國人工費上漲,以及環境整治等因素,使中國失去「出口基地」魅力。並且,中共實施《反間諜法》,對在華日企日本人員工安全保障構成風險,加之美中關係的惡化,使得在華日企的「不可預知風險」急速升高。在歐美企業厭惡中共商務環境的背景下,外企「擺脫中國」正在加速。

該數據顯示,兩年來,一些在華日企合併、重組,從原來積極擴大投資轉向維持現狀,或縮小投資,一些企業則將生產據點遷回日本國內,或轉移到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或分散供應鏈。

與2022年相比,在華日企在26個省市自治區減少,減少地區數增加了1.5倍。其中,上海市減少幅度最大,從2022年的6,028家減少到5,046家,兩年減少982家,減少了16.3%。此外,江蘇省減少276家,北京市減少210家,廣東減少264家,遼寧減少180家,中國沿海省市減少明顯。

與2022年相比,2023年在華日本企業在中國26個省市自治區均減少。其中,上海市減少幅度最大,從6,028家減少到5,046家,兩年減少982家,減少16.3%。圖為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Peter Parks/AFP)

隨著國際地緣政治的變化,西方國家明顯轉向與中國脫鉤,日本企業對在中國開展業務也變得越來越謹慎。

帝國數據庫2023年進行的調查顯示,以前,在華日企將獲得人才,對語言與文化等方面的擔憂作為首選課題,而2023年有一半日企將「收集投資國政治、經濟形勢相關情報」視為企業課題。

帝國數據庫分析認為:這些跡象表明,在華經營的日本企業對中國不斷上升的政治和經濟風險,普遍感到不滿和不信任。除了勞動力成本上升導致中國成本優勢下降之外,《反間諜法》實施限制了日企在中國境內的商業活動。美中對立導致的經濟安保等多重「中國風險」正成為日本企業的管理難題。

《日本經濟新聞》9月21日刊文,提出在華日企應如何對待「中國有事」問題。文章表示,緬甸和俄羅斯的局勢變化,暴露了日企對地緣政治風險準備不足問題。未來最大的憂慮是,上萬家的在華日企如何應對「中國有事」。為能確保當地員工安全,在經濟制裁下繼續經營,提前培訓及重新修改合同等,是必不可少的。

責任編輯:連書華#

相關新聞
日本新首相石破茂的外交與防衛挑戰
從田中破冰到石破茂威懾 日對華政策50年巨變
「愛國主義」暴力化 分析:中共將自食其果
中共侵擾台日 外交部:對亞太區域構成重大威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