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鹿港到洛杉磯 台灣傳產打造全球窗簾品牌

人氣 63

【大紀元2024年10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徐曼沅洛杉磯報導)據Statista統計資料庫預估,2024年,全球窗簾和百葉窗市場的收入將達到421.4億美元,年增長率將達4.95%。而台灣的傳統窗簾業者不僅躋身美國前三大「客製化」百葉窗品牌,近年也積極擴大在歐洲、澳洲、日本的市場,穩居全球領先地位。

來自彰化鹿港窗簾業世家、父輩以製造竹簾起家的許凱勝(Frank Hsu),2002年在加州成立了公司。他最初的工作重點是在美國分銷無繩捲簾組件,包括現成的切割窗簾、無線蜂巢窗簾和無線人造木質百葉窗。

2024年9月24日,許凱勝在遮陽博覽會上介紹窗廉材質的透光度。(徐曼沅/大紀元)

許凱勝解釋,所謂的「無繩」窗簾,其實就是要把線藏起來,避免兒童遊戲時發生意外。在加拿大,早已立法要求全面使用「無繩」窗簾,所有窗簾的線都不可以外露;今年6月起,在美國製造、銷售的所有窗簾產品也取消了自由懸掛操作繩,修訂後的安全標準將使美國市場的無繩窗簾需求增加。

無線窗簾可以降低繩索窗簾對幼兒構成的勒死風險。(徐曼沅/大紀元)

台灣窗簾業邁向國際市場起步很早。據許凱勝估計,台灣品牌的百葉窗、羅馬簾及木製百葉門等所謂的「硬式窗簾」(相對於布製的軟式窗簾),在全球市場占比80%以上;這是因為台灣企業能對市場趨勢作出快速反應,產品不僅符合安全標準,還獲得多項國際認證,人工成本低於歐美,設計與品質又優於其它國家。

受惠於Home Depot、Lowe’s、Walmart、IKEA等實體通路客戶增加備貨,再加上網絡電商通路客戶窗簾訂單銷售等多元渠道,許凱勝今年非常忙碌。他說:「疫情後,整個產業的發展方向已難以預測。」過往窗簾業有淡旺季之分,但疫情間,許多人居家辦公,在家大興改造,窗簾同業們也比以往忙碌,但這波居家改造風潮過後,窗簾的銷售量也出現波動。

許凱勝與公司團隊參與了上月24至26日在加州橙縣安納罕會展中心(Anaheim Convention Center)舉辦的遮陽博覽會(Sun Shading Expo)。該展會有近百家來自世界各地的業者,展示、介紹外部和內部遮陽系統、遮陽篷、百葉窗及配件、用於內部和外部遮陽系統的技術紡織品、驅動器等的最新產品。

無繩窗簾和環保材料為全球硬式窗簾發展的兩大趨勢。許凱勝表示,每款產品都有其優缺點,如蜂巢簾(Cellular Shades)因其特殊的六角形結構設計,具備高效的隔熱和節能功能,特別適合安裝於陽光直射的窗戶上,能有效減少空調使用、節省能源,符合環保趨勢,但因材質的關係,產生摺痕後很難去除,且不防水,在潮溼的環境裡容易發霉。

電動窗簾的市場需求也在隨著智慧家庭的普及而快速增長,許多公司開發了專屬APP,讓消費者能通過手機、遙控器或語音控制窗簾,進一步提升了產品的便利性和智能化體驗。許凱勝表示,目前電動窗簾大多用於大型住宅和商業空間,雖然價格較高,但隨著技術進步和成本下降,預計市場將不斷擴大。

許凱勝表示,美國人一般居家窗簾每三到五年更換一次,但具體更換時間取決於窗簾材質、日晒時長,還有室內風格變化等多種因素;如聖誕節到來時,有些家庭想更換室內裝飾,就連窗簾也整體換了。

消費者對於窗簾的需求不只是遮光與隔熱功能,也很在意使用的便利性和美感,所以產生了更多客製化的需求。許凱勝透露,雖然公司製作了很多不同顏色的窗簾可供選擇,最後發現多數人還是偏愛「白色」。

儘管台灣在技術和市場上具有優勢,但許凱勝也不諱言,中國製造商的低價競爭給全球業者都帶來一定壓力,中國窗簾業者通過低價策略迅速占領市場,許多消費者往往會因為價格而「暫時」忽略品質與服務。

面對削價競爭,許凱勝仍樂觀以待,他相信維持高品質的產品和更優質的服務,就能自價格競爭中突圍。因為人們只是「暫時」忽略品質與服務,貨比三家後,還是會對自己最需要的產品埋單;客製化、售後服務和產品耐用性,都是台灣窗簾的優勢。

隨著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上升以及供應鏈不確定性增加,對於許多台企而言,越南成了更具備成本優勢的生產基地,許凱勝的公司已將大部分製造工廠從中國大陸移至越南,目前也逐步開始投資於生產自動化,以提高生產效率並減少對人工的依賴。

許凱勝認為,雖然電商平台正在改變業界的一些規律,但對於需要精密安裝與定製的窗簾,線下服務依然不可或缺,任何微小的尺寸誤差都會影響窗簾安裝效果。因此,公司在提供線上銷售的同時,依然保持著強大的線下安裝與服務團隊,確保能夠為每位客戶提供最佳的安裝體驗。與客戶保持長期合作,建立穩固的合作關係,也是許凱勝經營的成功之道。◇

責任編輯:嘉蓮

相關新聞
預防是應對災難的最好辦法  慈濟舉辦「家庭安全博覽會」
橙縣博覽會馬術中心關閉 馬主憂走入歷史
南加州2024年風景如畫的6座度假小鎮
「台灣嚴選」推廣多元美食 快閃洛杉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