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實:日本失去30年 中國將失落若干年

人氣 2183

【大紀元2023年09月21日訊】1993年春,筆者作為公派高校赴日進修教師,初次踏上日本國土。赴日前,雖對日本已較為了解,但真正踏上那片土地時,還是有許多意外發現:天是那麼藍,山是那麼綠,水是那麼清,物質是那麼豐富,社會是那麼井然有序,人是那麼溫文尚禮……然而,此時的日本,卻剛剛經歷過驚心動魄的經濟泡沫破裂,正步入「失去的30年」。

中國有句老話:「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一般是形容事物發展的不確定性,亦有風水輪流轉之意。20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破裂,進入經濟衰退期,經濟界稱之為日本「失去的30年」。而這30年,也恰是中共國經濟快速增長的30年,淵源頗深的兩個鄰國,一升一降,此消彼長。這一現象,既是經濟内在邏輯的必然結果,似乎也是風水輪流轉的一種表象。30年後的今天,這一輪流轉的風水是依舊留在河西,還是已轉往河東了呢?

日本「失去的30年」

日本「失去的30年」,泛指自1990年代初泡沫經濟破裂以後經濟低迷的30年。圖為2009年3月16,日本大阪街頭。(Richard A. Brooks / AFP)

所謂日本「失去的30年」,泛指自1990年代初泡沫經濟破裂以後經濟低迷的30年。這30年,日本經濟增長沒能達到昔日經濟高度增長期(實際經濟增長率10%以上)、安定增長期(實際經濟增長率5%以上)的增長率。

日本戰後經濟發展經過了四個時期:戰後經濟復興期(1945至1955年)、經濟高度增長期(1955至1973年)、安定成長期(1973至1985年)、泡沫經濟形成及經濟衰退期(1985至2022?)。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美國給日本帶來特殊的軍事訂單,迅速推升了日本經濟,年增長率連續保持在10%以上,進入1970年代,日本一躍成長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這期間,被稱為投資誘發投資的投資旺盛時期。

1973年爆發第一次石油危機,日本經濟的高增長就此結束,進入安定成長期(又稱低成長期),平均增長率下降到5%。1985年至1991年,為泡沫經濟及其破裂時期,與實際經濟狀況錯位的資產價值(被稱為經濟泡沫)不斷攀升,均達到歷史最高值;主要集中在土地、股票。1991年泡沫經濟破裂,經濟增長急劇下降,1998年竟跌至-1.9%。此後,日本經濟進入低迷期,負增長屢見不鮮。雖然日本政府出台了很多經濟振興政策,但長期未能走出經濟低迷的沼澤,故被稱為「失去的30年」,抑或「失落的30年」。

這30年中,日本究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請看下面一組統計數據。

      年月(破裂前) 價值(破裂前) 年月(破裂後) 價值(破裂後)
日經平均股價 1989.12.29 38,915日元 2019.12.30 23,656日元
股票價值總額 1989.12(東證) 590兆日元 2019.12(東證) 648兆日元
日元對美元匯率 1989.12末 1美元=143日元 2019.12末 1美元=109日元
名譽GDP 1989 421兆日元 2019 557兆日元
人均GDP 1989 342萬日元 2019 441萬日元
人口 1989.10 1億2325萬 2019.11 1億2618萬
國際債務 1989 254兆日元 2019 1122兆日元
債務GDP比率 1989 61.1% 2019 198%
企業内部保留金 1989 163兆日元 2019 463兆日元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泡沫破裂後,日本股價持續走低,截至2019年末尚未恢復到1989年的水平。1989年年終收盤股價為38915日元,這個數值被認為過高,超過實際價值,其原因是被一些外國投資者人為炒作、抬升所致。即便如此,歷時30年尚未回升到歷史高點本身,就說明日本經濟當時出了大問題。

在這30年間,美國的股價增長了9倍,德國增長了約7.4倍,這一鮮明對比本身也說明日本經濟問題的嚴重性。並且,歷時30年,被用作評估股市規模的時價總額只有小幅增長。換言之,日本個人幾乎沒有獲得股價上漲所帶來的恩惠。

過去的30年中,海外投資者的日本股票持有率1990年不到5%,而2018年卻達到了30%。日本三分之一的股票為海外投資者持有。日本個人投資者的股票持有率曾達三成以上,泡沫經濟破裂使個人投資者離開股市,這也給個人資產積累帶來了巨大影響。

日本個人投資者的股票持有率曾達三成以上,泡沫經濟破裂使個人投資者離開股市,這給個人資產積累帶來了巨大影響。(Kazuhiro Nogi / AFP)

從宏觀視角看,日本的名譽GDP 1989年是421兆日元,30年後增長到557兆日元,看似日本經濟在順利增長,但如果從日本經濟總量所占世界經濟份額(1989年15.3%,2018年5.9%)看,就說明日本經濟在走下坡路。此期間,美國雖然也從28.3%下降到23.3%,但降幅不大,而中共國則從2.3%一躍升至16.1%,其它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整體從18.3%擴大到40.1%。

從宏觀對比中,可明確看出日本的經濟、國力在這30年中的確在漸次下降。

從日本企業的國際排名看日本衰退

依照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每年發表的「國際競争力」排名,也可看到日本「失去的30年」所導致的衰退情況。1989年之後的4年中,日本的「國際競爭力」超過美國,排名第一;2002年則退至第30位。2019年,日本仍然排名第30位。此外,從美國商業雜誌《財富》每年發布的《財富全球500強》也可看出日本企業國際競爭力在下降。1989年,日本有111家企業上榜,而2019年則減少至52家。

這30年,日本的科技創新能力也在下降。日本研究人員發表的論文被引用的統計數據顯示,1989年前後為世界第三位,2007年至2019年則下降為平均第五位。此外,30年間日本物價幾乎沒有太大上漲,這也被視為支持日本「失去的30年」的一項指標。

那麼,問題出自何處?一般認為,「失去的30年」的導火索是股市暴跌,其後日本大藏省(現財務省)為抑制高漲的房地產價格而推出的「總量規制」政策,則是火上澆油。

日本政府為挽救、延緩金融及企業破產,竟花費了7年時間。這意味著人為地延緩處理破產,推遲了結構改革速度。與此同時,動用國庫促進經濟發展,實施企業救助,增加公共事業等,也被認為是治表不治裡的非明智之舉。

概言之,當時的日本政府,沒有完全依照市場規律行事,為迴避風險,改革速度慢、規模小,而且因應措施也不徹底、不到位,結果未能使經濟景氣快速回升。

曾任日本貨物航空(NCA)總裁的石田忠正認為,由於人們的工作積極性低落,導致日本失去了30年;欲改正,就要鏟除日本企業的舊體制、企業的舊風習,以及不作為意識等。

針對經濟危機的處理方式,研究者大多從經濟、社會、制度等層面解析。例如,美國共和黨堅決反對將納稅人的錢用於支持民營企業,而日本卻不存在這樣的力量;遭遇雷曼兄弟風暴衝擊時,美聯儲大膽而迅速地提出了解決方案,直面風險而不逃避責任;而日本卻常常迴避風險,盡量息事寧人,採取的手段效果甚微。

然而,日本的這一行事風格,卻恰恰體現出其保守、現實、融合、協和等思想文化特點。或許,這種保守的價值觀才是導致日本墜入「失去的30年」以及30年未能走出困境的深層原因所在。

保守、現實、融合、協和等思想文化特點,是導致日本墜入「失去的30年」以及30年未能走出困境的深層原因所在。圖為2016年4月10日,日本宮島的的嚴島神社。(Jonathan Ernst / X90178 / AFP)

失去的30年或是一個偽命題

過去的30年是日本經濟走低的30年,於是「失去的30年」便成了權威性的歷史定位。然而,一些經濟學家卻不認同此說法,至少不完全認同。

例如,前日本銀行總裁在關於日本經濟的言論中,多次談及:日本經濟的主要問題不是通縮,而是人口動態問題。所謂人口動態,就是日本是世界屈指可數的少子高齡化國家。就是說,過去的30年,日本的GDP增長率的確較低,但按照勞動適齡人口人均實際GDP增長率計算,日本並不比其他國家遜色,有的時段甚至超過他國。

據日本財務省統計,1990年至2016年的實質GDP增長率,美國為2.4,英國2.0,法國1.6,德國1.6,意大利0.7,日本1.1;但勞動適齡人口人均實際GDP增長率,美國為1.4,英國1.5,法國1.2,德國1.7,意大利0.7,日本1.5。

從這一統計可看出,日本在過去十多年間,儘管受到泡沫經濟破裂的衝擊,但勞動適齡人口人均實際GDP增長率的數值並不比其它發達國際遜色,亦即造成實際GDP低的原因是從事勞動的人口減少所致,至少在宏觀經濟學上反映出了其相關性。

誠然,日本目前少子老齡化人口結構,也必然會制約經濟發展,因此日本政府方採取各種政策鼓勵生育,並為老齡人口繼續工作、再就業創造條件。

從另一個角度看,「失去的30年」這種說法也不盡合理。在人類文明進程中,從公元元年至1820年,人類經濟平均增速只有0.1%,1800多年裡經濟總量只增長了40%。而1820年至今的200多年間,由於工業革命、計算機、互聯網,以及業已登場的第五次產業革命所帶來的生產方式的革命性改變,年均GDP增速達2.1%。故此,不能將這飛躍發展的200多年與此前的2000多年進行簡單比照,說昔日為失去的2000年。

日本經濟在復甦

今年1至5月,外國來日觀光人數達863萬人,同比增長兩倍以上。觀光產業的復興,無疑會刺激經濟增長。圖為東京以西約100公里的箱根溫泉度假勝地。(Toru Yamanaka / AFP)

日本經濟學家大江英樹認為,「失去的30年」這種定義並不準確,確切地說,這30年該稱為「失去的20年與經濟復甦的10年」。亦即,日本用了20年時間,消化了泡沫時期所造成的過剩投資、僱用、債務等,而接下來的10年則漸次進入經濟復甦、增長的調整階段。

如果將過去10年日本的股價指數與美國對比,就會發現日本經濟在增長。2013年6月,紐約道瓊斯指數為14700美元,10年後的現在(8月8日)35233美元,約為10年前的2.39倍;日經指數10年前大約為12800日元,8月8日為32377日元,增長了2.52倍,反而高於美國。

並且,經過去10年的調整準備,日本經濟將正式進入增長階段。這一潛在增長趨勢,從以下日本政府的政策中亦可看出。

首先,日本政府2023年6月16日通過了《2023年經濟財政運營與改革基本方針》。日本政府認為,日本正面臨「歷史的轉折點」,需要克服國内外歷史性、結構性的變化與諸多挑戰,因此需要大膽地推進改革,旨在推進新資本主義經濟,擴大對未來的投資,實現結構性工資增長。

這項推進日本經濟發展方針,為應對外交、安全等外部情況的變化,從三位一體的勞動市場改革、提高工資、強化對人的投資,到形成厚實的社會中間層、少子化對策、擴大投資、實行經濟改革、構建包容社會、增強地方與中小企業活力、可持續的中長期財政運營等一應方針,頗為詳實、具體,且具可操作性,被認為將開創出新的經濟環境,帶來新的經濟成果。

其次,日本健康的通貨膨脹將推動物價與工資上漲,這將使企業收益增加,推動經濟良性循環。

再次,今年1至5月分,雖然從中國來的觀光客減少,但外國來日觀光人數達863萬人,同比增長兩倍以上。這一態勢,被認為將會持續下去。觀光產業的復興,無疑會刺激經濟增長。此外,一些具有國際視野與創新意識的年輕一代正在成長,這為今後的經濟持續增長做好了人才準備。

2023年1月4日(年交易開始日)日經平均收盤價為25715日元,8月8日漲到32377日元,上漲了25.9%。日本經濟界認為,從2023年開始,日本股市可能會有三年的黃金期。自今年3月以來,外國人購買日本股票人數增加。

今年4月,美國投資大亨巴菲特也看好日本投資市場前景,時隔12年訪問日本,表示「今後還會積極擴大對日本商社等股份的投資」。他的言行給日本國内外投資者帶來很大影響。

日本經濟與市場前景光明

2023年日本經濟出現向好發展勢頭,2023年也被視為是日本經濟發展的一個節點。

泡沫經濟導致產生大量不良債權,這一問題的處理在2003年獲得較大進展,被認為是不良債權終結的一年;2013年6月,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發表「日本復興戰略」,開始實施安倍經濟學政策,2023年正是安倍經濟學實施的第10年。從世界宏觀角度看,當前的美中對抗升級,被視為30年以來的新冷戰,給地緣政治、世界經濟環境帶來諸多風險。但有學者認為,如果日本能巧妙地運用好這一冷戰結構變化所帶來的機遇,或許可成為日本經濟增長的一個有力助推器。

2013年6月14日,安倍晉三提出名為「三枝箭」的經濟改革振興方針:(1)大膽的金融政策、(2)靈活的財政政策、(3)促進民間投資的增長戰略,正式實施安倍經濟學政策。(Jiji Press / AFP)

安倍經濟學實施10年後,日本政府於2023年6月26日又推出《2023年經濟財政運營與改革基本方針》,旨在當今這一時代轉折點加快實現新資本主義經濟。

在日本政府發布此經濟方針的6月,海外購買日本股票比年初增長了25.6%,而美國當時的比率為11.3%,日本高於美國一倍多。這反映出國外投資者看好日本經濟增長。2015年至2022年,國外投資者是抛售日本股票;按現在趨勢,日本2023年很可能成為海外投資者買入大於賣出之年,這是時隔10年的經濟向好指數。這一勢頭能否持續下去,能持續多久尚不可知,但從2023年為日本經濟30年與10年的節點這一視角看,日本經濟發展向好的可能性很大。

日本經濟10年一循環。如前所述,2013年,安倍晉三提出名為「三枝箭」的經濟改革振興方針,正式實施安倍經濟學政策。從當年開始,日本銀行總裁黑田東彥實施特別金融寬鬆政策,使日元貶值,經濟生產環境得到改善,企業收益增加,股東分紅提高。但2014至2016年,由於原油價格上漲,人民幣貶值,導致日本經濟再度出現通縮。

概而言之,日本經濟2003年擺脫了不良債權枷鎖,邁向自由;2013年安倍經濟學政策實施給經濟帶來活力。似這般,在所謂失去的30年間,大約每隔10年就出現經濟環境的變化,如今2023年又迎來了新的歷史性的經濟增長機遇期。

有日本經濟學家認為,當前的經濟增長勢頭會繼續保持下去。由於俄烏戰爭影響,歐洲經濟亮起黃燈,而亞洲除了中國以外,經濟發展相對平穩。隨著AI產業的發展,亞洲可能成為世界經濟新的增長點。日本與韓國的關係得到改善,日本與台灣的關係進一步加強,日本獨立自主的外交模式也基本形成。因此,在與中共保持一定的經濟關係的情況下,很可能在未來的亞洲經濟圈中發揮新的作用。這無疑會帶動日本經濟的發展。

中共國的衰敗絕非日本的失去

中國大陸生產率下降、進出口雙跌、失業率增高、債務危機加劇、經濟環境惡化、外資紛紛撤離等一系列問題,導致中國經濟增長放緩。(Johannes Eisele/AFP)

眼下,中國生產率下降、進出口雙跌、失業率增高、債務危機加劇、經濟環境惡化、外資紛紛撤離等一系列問題,導致中國經濟增長放緩。

在日本「失去的30年」中,中共國青雲直上,是西升東降、日落中起的30年。中共自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後,港台、日本、美國、歐洲的資金、產業不斷湧入。一是看好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市場與巨大的消費市場,二是對中共持有期待,預判中國日後能轉型為民主自由國家。

至日本泡沫經濟破裂的1990年代,中共國的經濟基礎已較穩固,為日後經濟騰飛夯實了基礎。

2001年11月加入世貿之後,中共巧妙利用、改變世貿規則,獲得了各種好處,占盡了便宜;在全球一體化時代背景下,這20年來,中共國的GDP增長了8倍,出口增加了7倍以上;2011年GDP超過日本,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世界經濟所占比重從2001年的4%增至2020年的17.4%。

此期間,中共國經濟之所以能得飛速增長,固然源於多種因素,但在一定程度上導入市場競爭機制該是其主要原因之一。然而,疫情以來,尤其是進入2023年以後,中國的生態環境(政治、經濟、社會、人文、自然等)驟變,經濟增長放緩、停滯也就順理成章了。

看著中共國一路大起,並經歷過「失去的30年」切膚之痛的日本經濟學人們,敏銳地感受到中共將要大落,將要步日本「失去的30年」之後塵。這真是「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中共7月公布了上半年的GDP數據,二季度GDP增幅為6.3%,高於一季度的4.5%。且不談這一統計數據的真實性,僅從環比角度看,中國經濟復甦在放緩。那麼,投資、消費、出口這三駕馬車究竟是那駕出了問題?

今年的出口是高開低走,3月出口同比增長14.8%,4月同比增長8.5%,而5月卻陡然降至-7.5%。投資乏力與債務危機是另一大問題。2023年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增長3.8%,低於GDP增長。問題是,雖然短期GDP在增長,但卻推高了政府債務,產能過剩加劇,無異於飲鴆止渴。目前,高槓桿運作的100多家房地產企業,包括被譽為行業佼佼者的碧桂園等,相繼出現債券違約、資金鏈斷裂、企業破產倒閉問題,經濟多米諾骨牌正在一個接一個地陸續倒下。

中共國消費復甦緩慢,但卻拉動經濟增長了4.2%,而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為1.8%,出口為0.6%。值得注意的是,一時的消費增長是對結束清零政策的一種自然反彈;基於經濟增長放緩、收入降低、失業增加、不確定風險升高等可預期因素,未來的消費大概率會收緊、走低。

過去30年,中共國的經濟高速增長主要依靠以下措施:廉價勞動力、引進國際資本、招攬國際企業、打造世界工廠、主導出口貿易、全面而長期推動基建、犧牲生態環境、賣土地、城鎮化、大規模建造房屋等等。問題是,這些措施很多是違背市場規律的主觀經濟行為,雖然短時期會起到助推作用,但在恆定發揮作用的客觀規律的反作用下,達到極點就會物極必反。目前中國所面臨的種種經濟難題,幾乎都是由此造成的。因此,要想讓中國經濟走上健康發展正途,就需要鬆綁、放權、小政府化,將經濟運營交還給市場。可是,中共能做得到麼?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平穩中的保守與大紅大紫中的喪失

過去的30年,日本在工業製造領域依然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重工機械、家電、汽車依然受到全球消費者青睞。圖為2023年1月13日,松下的送貨機器人Hakobo在東京車站附近的商業區出售飲食。(Kazuhiro Nogi / AFP)

在日本生活,最大的感受是:平穩。2002年日本的GDP為4182.85億美元,2023年預計為4409.74億美元,這期間雖然有升有降,但還是在平穩增長。受制於此,工資、物價等雖有小幅上漲,但相對沒有太大波動,一切皆可預期,十分平穩。

當然,在這種環境中,市場的飽和度極高,要想在某一領域、某一行業獲得一席之地較為困難。一切似乎都有序且十分合理地分布、運行著。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的30年,日本並沒有隨著經濟增長放慢而坍塌似地失去科研、創新、教育能力,在工業製造領域依然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重工機械、家電、汽車等仍是日本的拳頭產品,因其優秀品質、追求完美、高端技術、良好信譽等而依然受到全球消費者青睞。

2000年以來,獲得諾貝爾獎物理、化學、生物醫學獎的日本科學家(不包括移居海外者)多達17人。而中共國經濟騰飛的這30年(準確地說是中共執政後的74年)的獲獎者為零。中共現在也很重視軟實力,但真正的軟實力,絕非靠彎道超車所能獲得的,需要自由、民主、開放、具有市場機制的科研教育大環境做基礎,更需要具普世價值觀及勇於創新、探索的獨立人格。而這些,都是在中共國無法產生、無法存在的。

其實,日本還有一個家寶:保守傳統。筆者在日生活的20多年中,切身經歷了日本社會的諸多變化,其中不乏不盡人意的文化倒退。但是,從當今人類文化形態的橫向坐標看,日本的社會文化依然是傳統的、保守的。日本的手工藝品、食品、日常用品中所蘊涵的傳統文化,也正是吸引外國遊客及世界消費者之原因所在。

日本的社會文化依然是傳統保守的。日本的手工藝品、食品、日常用品中所蘊涵的傳統文化,也正是吸引外國遊客及世界消費者之原因所在。圖為2021年4月15日,東京奧運會傳統工藝品收藏新聞發布會上展示的日本三弦樂器。(Yuki Iwamura / AFP)

日本的漫畫、動畫風靡世界,究其原因,除了高超、奇妙、頗具魅力的藝術表現力外,更在於其精神内涵,就是那種溫馨的人文關懷、人生思考、價值取向及高尚格調。動漫,是日本文化中最接地氣的呈現,但卻蘊含著日本文化的傳統本質。

日本雖然經濟正在復甦,但今後的經濟發展不太可能如往日那樣大起,也不太可能如往日那樣大落。這既受世界格局、世界經濟環境等因素影響,也受制於日本文明發展的内在邏輯。今後,日本經濟或許依然會保持平穩增長,社會穩步向前,並在人類文明進程中留下特殊的一筆。

誠然,中華有五年文明歷史,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但是,遺憾的是,在過去的30年中沒能看到如何將其發揚光大,將其作為超值軟實力展示給世界;相反,人們看到的卻是對傳統文化的的濫用、歪曲、破壞。就本質論而言,過去30年中,國人雖然獲得了相當的物質紅利,但許多人卻也在大紅大紫的亢奮中喪失了寶貴的傳統思想、彌足珍貴的道德,乃至自我。

走出異靈世界 回歸自我

日本著名策略大師大前研一在其著作《低欲望社會》中提出了一個概念:「低欲望社會」。日本經歷了經濟通縮、增長低迷20年後,一些年輕人不想結婚生子,不願購房買車,盡量節省開支,控制消費。大前研一將其時的日本稱之為「低欲望社會」。

如今,這一幕正在中共國上演,中國年輕人給其取了個淺顯易懂卻又生動形象的名子:「躺平」。值得注意的是,中共國的躺平,與昔日日本的低欲望的内涵、外延全然不同。

中共國的躺平,是在經濟低迷、社會變形、政治風險驟升的時代背景下,年輕人被動選擇的處世態度、避險對策。並且,這個躺平不只限於年輕人中,也一定程度在集團、群體中蔓延、流行。如果中共國的個體和集體都選擇躺平(準確地說是不得不躺平),就會加速推動社會進入不確定的高風險期——各種矛盾急劇積累,等待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目前,有學者在討論中國是否會步日本「失去30年」的後塵。單從經濟走勢一個維度觀察,中國的泡沫經濟一定會崩潰,很難避免跌入經濟陷阱,甚至可能因此倒退10年、20年。日本如今已走出困境,而中共國泡沫經濟一旦崩潰,情況絕不會如日本那麼簡單。這是因為,今日的中共國與日本存在太多的不可比性:歷史時代、國際環境、政治體制、社會制度、國民素質、經濟生態、泡沫體量、糾錯機制、精神文化、價值取向、社會道德等等,皆不可同日而語。

簡言之,中共國雖然可能會從同一陷阱墜下去,但絕不會從同一出口爬上來。確切地說,地方債爆雷等經濟危機一旦爆發,就可能演變成社會危機,而社會危機則會進一步演變成政治危機。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文明的興衰有其内在規律,也有其周期性。輪流轉的風水要將中共國退到哪一步?這要看國人的造化了。

老子講,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數十年來,國人經歷了大紅大紫,如今則諸事不順。更可怕的是,夢中醒來竟赫然發現:中華機體已是滿目瘡痍,病入膏肓。然而,這未必就是壞事,或許正是走向新天地、走回自我的一條必經之路,就看如何對待。

日本動漫大師宮崎駿的《千與千尋》(台譯《神隱少女》)中的主人公千尋,憑藉堅定、智慧,果敢地走出了異靈世界,回到了自己的家園。不同境界的體驗,也使她人生獲得了昇華。

吉卜力2001年動畫《千與千尋》電影海報。(吉卜力工作室)

眼下的中國人,似乎與千尋所處的境遇相似:若要走出困境,返回家園,就需要慎思明辨,果敢機智,勇於行動。受五千年傳統文化滋養的中國人,該是有智慧、有能力切掉依附在中華機體上的那個毒瘤,擠出淤積的膿水,走出異靈世界,回歸自我,浴火重生。

——轉載自

責任編輯:連書華

相關新聞
呈實:日本被中共一步步逼上梁山
呈實:日本保守派的先天基因——反共
呈實:日韓摒棄積怨 與美攜手構築鐵三角
呈實:日本禮法之形成與社會功能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