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焦慮及憂鬱症」健康講座成功舉行

人氣 8

【大紀元2023年08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澤霖亞特蘭大報導)8月6日(星期日)下午三時,由亞特蘭大台灣婦女會及北一女校友會聯合主辦的心理健康系列講座之一 — 「如何面對成年人的焦慮和憂鬱症」在網絡會議上成功舉行。來自亞特蘭大及美國其它地區的80多人從線上參加了這個遠程講座。

健康講座的題目是「如何面對成年人的焦慮和憂鬱症」(Understanding Adult Anxiety and Depression – Symptoms, Causes, Treatment Options and How to Support Your Loved Ones)。主講者為精神科醫師沈璐(Dr. Lulu Tsai) 及婚姻家庭諮商師陳鈺 (Nicole Liu)。

亞特蘭大台灣婦女會會長蘇太乙(Tai Yi Su)女士在引言中說,過去三年因為瘟疫的原因,造成了許多人的焦慮,尤其是成年人的焦慮,所以今天的講座有助於讓人們認識的焦慮甚至憂鬱的症狀及治療,希望大家都能從專家的知識中受益。美東南北一女校友會會長陳淑玲(Shuling Chen)女士則公佈了線上講座的規則,給大家靜音,並表示演講之後會開放提問。

精神科醫師沈璐(Dr. Lulu Tsai) 是西佛羅里達Baycare Medical Network的醫師,對治療抑鬱症等精神方面的病症卓有成效。她表示,很榮幸參加這個面對成年人的焦慮和憂鬱症的講座。她說,身心科醫生和心理治療師的區別,在中文很容易了解,前者會用藥物等治療,後者主要用交談等心理學的方法治療,兩者是不同的。在美國,每二十人中,就有一個患有嚴重的精神疾病;憂鬱症是最常見的,19%的所有的精神疾病的患者都是憂鬱症,其次是焦慮症。它們都是身心和精神方面的疾病,會嚴重影響人們的健康。

憂鬱症(Depression)有九大症狀,包括失去興趣,情緒低落,疲憊/失去活力,反應激動,體重急劇變化,罪惡感/無價值感,失眠嗜睡,注意力不集中,反覆想到死亡,自殺念頭,幻想,認為什麼都是自己的錯,等等。人們為什麼會得憂鬱症呢,主要是環境(婚姻,家庭,課業,工作,社交,)、心理(完美主義,冠軍人格,神經性人格)、和生理的因素(家族遺傳,荷爾蒙影響,腦部結構改變)所致。

憂鬱症的治療方法,有生活方式的調整,心理治療,藥物治療,和其它療法(腦部刺激,電痙攣ECT, rTMS)等等。這些療法可以促進大腦化學成分的增加,促進新陳代謝。

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 Panic disorder)呢,沈璐醫師指出,焦慮其實是人類正常的生理反應,人們在外在壓力下,交感神經活化,就出現一些生理反應,如瞳孔放大,唾液減少,心跳加速,血壓上升,釋放腎上腺,減少胃腸蠕動等等。焦慮症涉及人的杏仁核,因為受害怕與威脅感刺激;以及海馬迴,那裡儲存著人們不愉快的記憶。

焦慮症的症狀是,坐立不安,感覺緊張,易怒,難以控制的感到擔心憂慮,注意力難以集中,睡眠障礙,容易疲勞,頭疼,肌肉僵硬等等。焦慮症的治療方法,是生活方式的調整,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

沈璐醫師告訴人們,精神方面的疾病,華人社區比較不重視,人們其實可以獲得幫助,如果你有想不開的時候,可以撥打988電話,這是美國的全國熱線(也是防自殺熱線),會有中文人員接聽。

婚姻家庭諮商師陳鈺 (Nicole Liu)是台大社會學學士,加州州立大學(Cal State Fullerton)的碩士,專攻心理和家庭治療,曾經幫助美國的酗酒病人,也在加州社療作義工。她是新移民,來自台灣。她從自身經歷告訴人們,年輕人不要認為受一點點罪,就覺得沒有希望。她來美國三十幾年,酸甜苦辣很多,但她很感恩,能做自己喜歡的事。

陳鈺諮商師表示,抑鬱症和焦慮症都具有複雜性,它們可能並存。人們從小時候的求學,到出國,離婚,喪偶,照顧老人,都面對很多挑戰;再到教育孩子,對待父母,學校、工作等等,要突破很多觀念,要突破心理障礙。東方人往往拖了很久才去看心理醫生,她80%的客戶都是20幾歲的年輕人,因為他們是在美國長大的孩子,沒有太多心裡障礙。

因為抑鬱症和焦慮症的複雜性,人們的病史及過去的因應方式,原生家庭(family history),都對之影響很大。酒精和藥物的濫用,過去的創傷,壓力及適應能力不足,使得很多人靠酒精和藥物過活,也容易患上抑鬱症和焦慮症。陳鈺說,心理治療能得到什麼幫助呢?會幫助很多。很多人,沒有支持系統和旁人的支持,需要抗壓自救法,也應該及時諮詢專業人士,遠離負向訊息、社交媒體,找到正確的資訊,重視自我照顧,發揮愛心創意,並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兩位專家的演講過後,開始問答過程。有人問,患上了抑鬱症、焦慮症,接受治療吃西藥,是不是要吃一輩子的藥? 沈醫師回答,每個人的個人體質不一樣,有時候吃一段時間可能不會見效,所以不要很快放棄。另外一位讀者問到,這類疾病應該什麼時候去看醫生?陳鈺回答,立即就應該去;當嘗試生活調整仍然不行的話,就應該去看醫師了,早看最好。

責任編輯:郝莉

相關新聞
讓心笑起來 遠離憂鬱症講座6/17登場
CCACC社區健康日將於9月15日舉辦
「快樂的心情、健康的身體」講座
誰可能會患上憂鬱症  王嘉廉醫療中心精神科醫生講解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