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我們》影評:體會「放下」的釋然

文/曾蓮

人氣 4434

【大紀元2023年07月29日訊】「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換來今世的一次擦肩而過。」入圍2023年柏林影展正式競賽單元的美國電影《之前的我們》(Past Lives,陸譯:過往人生)用一個帶著淡淡憂傷的初戀故事,闡述著這句古老的諺語。韓裔美籍劇作家席琳‧宋(Celine Song)用亞裔移民的角度,為西方觀眾解釋來自東方「緣」的概念。

故事講述在韓國首爾長大的諾拉(葛麗塔‧李 Greta Lee 飾)與海星(劉台午 Teo Yoo 飾)童年時是關係很好的玩伴,兩人因諾拉一家移民加拿大而分開。十年後海星與諾拉靠社交媒體重遇,卻因現實原因未能在一起,亦斷了聯絡。再過了十年,諾拉已在紐約安家落戶,有了另一半,海星前往紐約旅行與諾拉會面,久別重逢的他們對人生、愛情、命運有怎樣的思考?

《之前的我們》劇照。(A24提供)

濃縮移民人生 不同文化特質的衝擊

《之前的我們》並沒有複雜的情節,也沒有特別演繹「前世」和「今生」的關聯,只用最平白直敘的手法帶觀眾進入了主角的內心情感世界。如果從劇情片角度欣賞,筆者認為電影的節奏有些冗長,譬如諾拉和海星遠距離聊天和在美國見面時的對白,都可以再濃縮。從諾拉兒時與海星的友情埋下伏筆,再到兩人分道揚鑣面對不同的人生,20年後在紐約重逢,不同環境成長帶給他們的世界觀的改變,兒時夢想與現實的衝擊。

《之前的我們》劇照。(A24提供)

最經典的一個場景就是諾拉坐在丈夫和海星之間,兩人透過她進行對話,兩個男人所身處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語言,不同的世界觀,在這場對話中表現得淋漓盡致。諾拉作為一個在西方環境中長大的韓裔二代,她了解韓國文化的內斂和保守,又清楚美加地區的直率和坦誠。筆者並不認為這部電影是單純的在闡述愛情的抉擇,而是在東方男人和西方男人的對話中看到兩地的文化差異,記得諾拉曾經在丈夫面前描述海星時提到「他真的很韓國」,這不禁讓人會心一笑。

《之前的我們》劇照。(A24提供)

諾拉的西人丈夫未必見得有太好的經濟基礎,兩人志同道合,結婚後再一起為未來而努力。諾拉對婚姻的選擇,也是引發觀眾思考的一環,個人認為她的理性是大於感性的,她知道她要的並不是年少時的衝動,不是理想化的情人,而是一個踏踏實實在她身邊,彼此在事業和生活上扶持的男人。

緣起緣滅 學會「放下」是人生一課

「人的靈魂如果在前世有交集,今生就注定會相遇,一切都是命中注定。」電影中的諾拉對西人丈夫和兒時玩伴都討論過這個觀點,這個古老的東方愛情觀貫穿整部電影,雖然沒有特別闡釋「緣」的概念,但東方觀眾觀影後都可以感受到當中的寓意。

《之前的我們》劇照。(A24提供)

電影聚焦在海星從韓國來到紐約旅行的一星期中,生活化的場景讓人覺得好像身臨其境走入諾拉的世界,體會一段美麗又必須放手的戀情。他們走過洛克斐勒中心廣場,感受自由女神像的渡輪吹來的海風,在旋轉木馬閃亮的燈光下談心⋯⋯回顧昔日童年的記憶到後來的生活,從諾拉和海星的對話中可以看到韓國男人的一些個性。

《之前的我們》劇照。(A24提供)

不只是韓國人,亞洲一帶的華人都有相似的特質,總覺得做一個好丈夫之前要有足夠的經濟基礎,獲得較為成功的事業,照顧好父母,不能離家太遠等等,海星就是這類男性的代表形像。諾拉能夠理解他的價值觀,但也因為如此多的考量,讓海星在10年前首次與諾拉重逢時,未能立刻答應她飛來紐約和她相聚。再過了10年,兩人再相見,已經不再是過去的感覺。故事的最後海星問諾拉如果當年他有相見的勇氣,會不會改變故事的結局時,諾拉並沒有正面回應,只是告訴他所愛的諾拉留在了過去。

諾拉在與海星回顧過去時,同時也在反思和重新認識自己,兒時的她心懷夢想,對海外的世界充滿了憧憬,抱負滿滿。衝破語言關,學會適應新的環境、新的生活,逐步融入西方社會時,她好強和倔強的性格一點點改變,漸漸學會隨遇而安,穩步前進。相信女主角諾拉的形像有不少導演席琳‧宋個人的影子,席琳12歲舉家從韓國移民至加拿大,二十多歲搬到紐約生活,取得劇本創作學位之後,主要從事劇場工作,《之前的我們》是她首部電影編導作品,當中的故事有部分來自她的親身經歷。

勇敢面對自己的過去,並學會「放下」,其實是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一課。《之前的我們》娓娓道來一段塵封往事,細膩描述男女主角的心路歷程,給觀眾自行體會來自東方「緣」的概念,以及生命中不再強求一段感情的豁達態度。電影6月2日在美國上映,並將於8月4日在台灣上映。

《之前的我們》北美版海報。(A24提供)

責任編輯:林妍#

相關新聞
柏林影展台灣之夜 電影新秀與國際影人齊聚
擔任柏林影展評審 杜琪峯籲支持電影對抗極權
柏林影展走紅毯 范冰冰:5年沒拍戲挺殘酷
《音速小子3》影評:蛋頭博士能否洗白 成趣味懸念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