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3年06月05日訊】(大紀元記者麥碧、葉澤宇香港報導)鑽石山荷里活廣場上週五(2日)發生謀殺案,兩名女子傷重不治。警方昨日正式落案控告39歲疑兇兩項謀殺罪,案件今日上午在觀塘法院提堂。
警方表示,暫控一名39歲男子兩項謀殺罪,該名男子6月2日被捕,他涉嫌與在黃大仙發生的一宗謀殺案有關,案中一名22歲女子及一名26歲女子死亡。案件將於今日上午在觀塘裁判法院提堂。
兇案發生至今,大批警員穿上防刺背心等防暴裝備在商場戒備,期間有不少市民被截查。此外亦有報道指,有便衣警員逐一打開市民的心意卡查閱內容。
警方在3日凌晨12時半見記者交代案件詳情,東九龍總區刑事總部高級警司鍾麗詒表示,2日下午5時左右,被捕男子獨個進入商場,隨即前往2樓一家品店,購買涉案兇刀。該名男子其後在商場內徘徊數分鐘,其後在商場3樓向其中一名死者施襲,期間另一名死者曾試圖上前阻止但不果,其後亦受襲。
當日下午5時15分,多名市民向警方報案,指鑽石山荷里活廣場3樓有兩名女子遇襲。人員接報趕抵,當場拘捕一名39歲本地男子,並在該名男子旁邊發現一把約12吋長的染血利刀。人員同時亦發現兩名分別26及22歲本地女子,兩人身上均有多處刀傷及大量出血,隨即由救護車送往聯合醫院搶救。兩名傷者先後於下午6時06分及6時47分不治。兩名死者為朋友關係。
警方經初步調查發現,39歲被捕男子無業,與家人同住,有精神病紀錄,需定期覆診。現階段相信他單獨犯案,暫未有證據顯示被捕男子與兩名死者認識,他進入商場後未有與兩名死者接觸。警方將被捕人與死者關係以及犯案動機,為重要調查方向之一。案件列作謀殺案,交由東九龍總區重案組第一隊接手跟進。
兇徒原定六日覆診
醫管局回覆傳媒查詢時表示,有關病人於葵涌醫院精神科門診跟進,最後一次覆診日期為本年3月7日,原定下次覆診日期為本年6月6日。另外,有關病人亦於本年5月29日接受個案經理提供的社區外展探訪服務。
社會福利署回覆時指,被捕男子是社署醫務社工跟進個案,有定時覆診及接受治療,署方已聯絡被捕者家人,提供情緒輔導。另外,署方亦已聯絡兩名女死者家人,並會提供一切所需協助。社工會繼續與家屬保持聯絡,按其福利需要提供適切協助。社會福利署呼籲,如市民因事件受情緒困擾,請致電24小時電話熱線:2343 2255或香港紅十字會熱線:5164 5040 尋求協助。
死者母親冀當面質問疑兇擬將女兒骨灰放在家中
其中一名死者、26歲的方曉彤的母親3日接受傳媒訪問透露,女兒原定2日晚上與家人吃飯,慶祝九旬爺爺生日,但豈料遭遇不測。方母說,當日下午近6時收到警方通知,當時正值晚飯期間,但擔心兩位老人家接受不了這個消息,故未有向他們交代。她其後到醫院了解,但只能看見女兒的遺體。
方母透露,死者於廚房任職,早前已搬出去住,較少回家,母女多透過WhatsApp聯絡。至於女兒的後事,方母表示部份會由女兒朋友幫忙,打算遺體火化後將骨灰放在家中。
方母對女兒的離世感到無助及不知所措,希望有機會與疑兇當面對質,「你困住佢,隔塊玻璃、鐵枝又好,我想問佢點解」。
李家超求警方加強巡邏
特首李家超3日見記者時回應事件,表示會加強四方面工作,包括要求警方在市區加強巡邏;檢視現時醫管局提供予精神科病人的治療、康復服務和流程;醫衞局會召開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會議,就提升市民精神健康向政府提供意見;社署會通過24間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加強支援服務。
有記者指疫情期間亦曾發生過精神病人傷人事件,認為今次事件並非唯一個案,問醫管局是否有足夠人手和能力支援相關病人。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反駁指,已檢視有關個案,認為從初步證據來看今次是一個單一事件,他又呼籲社會不要標籤精神健康有需要的人士,並要鼓勵他們尋求幫助和治療。他又說,會再檢視精神科服務有否可改善之處。
醫學院憂大眾產生誤解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3日發聲明,對死者家屬表示最深切的哀悼,並留意到疑兇有精神病患紀錄,擔心大眾可能產生誤解。學院指,大部份精神病患者不但沒有暴力問題,不少更因較內向和被動,而錯失很多機會。
他們解釋,有暴力傾向的精神病患者是少數,對陌生人的嚴重施襲事件更加非常罕見。嚴重精神病例如思覺失調症的主要癥狀包括妄想、幻覺、言語和行為紊亂等。雖然有海外研究顯示,某些嚴重精神病會增加暴力的風險,但是主要是侷限於「具有多種可改變臨床危險因素」的人士,例如急性思覺失調/復發的徵狀,濫用藥物、缺乏病悉感、沒有依時接受治療等。
學院又強調,大多數嚴重精神病透過合適的治療,在康復後都可以重新逐步投入社會並保持穩定的病情。任何誤解只會使他們的病情惡化,增加他們復發的風險,並窒礙他們尋求及時治療。因此,提高對精神病的認識,確保患者及早得到精神病學評估、診斷和治療無疑是至關重要。
另外,學院亦留意到事故發生後,有涉事影片和照片在公眾和社交媒體上廣泛流傳,公眾在看過後可能容易感到情緒困擾。因此,學院呼籲大眾儘量減少分享和觀看令人不安的相關短片和影像,並建議因事故而持續受困擾以至影響日常生活的人士,尋求專業團體包括精神科醫生的諮詢和評估。◇
責任編輯: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