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3年04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蔡溶編譯)(上接「覺醒」主義如何接管美國(3))前面說到,寬鬆的貨幣政策導致金融業本身的巨大增長。另外一方面,推高金融資產價格的主要影響之一是補貼併購活動,導致幾乎每個行業都發生了整合。
大公司變得更大,以至於許多行業的公司現在都擁有壟斷般的權力(錯誤的反壟斷政策著重於消費者而非競爭,也沒有幫助)。這種行業整合的趨勢是私營部門制定「覺醒」政策的主要驅動力。
小企業負擔不起龐大的人力資源部門,也無法花大錢聘請DEI(多元化、平等和包容性)顧問。大公司則可以。事實上,由於聯邦平權法要求公司遵守「自保政策」(CYA)、以避免在雇傭和晉升方面被指控歧視,以及資產管理公司和監管機構要求的ESG實踐,大公司別無選擇,只能採取「覺醒」政策。此外,大型上市公司會受到社交媒體的勒索,而小企業則不會。
美聯儲補貼整合還導致了行業認證和遊說組織的崛起,如美國醫學會(AMA)、美國律師協會(ABA)和全國獨立學校協會(NAIS)等,僅是其中幾個例子。這些壟斷組織更像是政府的附屬機構,實際上要求其成員執行「覺醒政策」。
關鍵是要明白,無論是整合還是對獨立小企業的戰爭,都不是21世紀資本主義的必然的結果。相反,這是補貼金融活動和監管式政府(Regulatory government)爆炸性增長的結果。
科技的崛起和新聞業的消亡
除金融服務外,沒有哪個行業比科技行業更能體會到輕鬆賺錢的好處。與公眾的看法(以及美聯儲自己的信念)相反,科技的發展對我們社會的負面影響要比積極影響大得多。科技行業在助長覺醒以及助長我國政治兩極化的災難性增長方面發揮了核心作用。
如果沒有幾乎無限量的廉價資金,世界上許多最大和最強大的科技公司就不會存在。事實上,大多數都不應該存在。例如,亞馬遜在2000-2001年的互聯網蕭條中勉強存活下來,而倖存下來的唯一原因是美聯儲此後重新膨脹了金融資產。
亞馬遜是一家在其生命的頭20年的大部分時間裡都在虧損的公司,直到今天,其著名的零售業務也沒有足夠的盈利來證明其存在的價值。其它公司,包括臉書、谷歌和推特,在一個自由市場利率的世界裡,也不會擁有它們現在的市場影響力(或估值)。
美聯儲認為,創新的科技公司刺激了生產力,創造了就業機會,從而有助於經濟的發展。現實情況是,大多數公司的作用正好相反。在互聯網被廣泛採用近三十年後,我們還沒有看到美國生產力的預期增長。更糟糕的是,像亞馬遜這樣的公司雖然創造了很多就業機會,但它們實際上是就業機會的淨破壞者,破壞了傳統的就業機會。
然而,美聯儲推動的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崛起,最隱蔽的影響是對傳統媒體的破壞和新聞業的消亡。由於互聯網導致本地廣告收入急劇下降,報紙被迫做兩件事:(1)大幅削減成本;(2)通過走向政治極端來尋求新的網絡受眾。
隨著報紙解僱經驗豐富的編輯並聘用經驗不足的年輕作家,新聞誠信度下降。這些「記者」在精英大學被灌輸社會正義的理念,被教導將自己的主要角色視為政治活動家,而不是說真話。面對財政壓力和覺醒意識型態的脅迫,曾經受人尊敬的報紙的管理層屈服了。大部分媒體已成為極左進步政策和民主黨的代言人。
大型科技公司對覺醒的社會接管的另一個主要貢獻是社交媒體的興起。壟斷性的社交媒體公司,無論是在聯邦政府的要求下,還是在激進的年輕員工的脅迫下,都審查了中間偏右和異端觀點,並關閉了自由言論。最重要的是,社交媒體是毒瘤式取消文化的根本原因,也是絕大多數美國人不願意大聲反對覺醒極端主義的主要原因。
補貼科技行業的另一個結果是破壞了我們孩子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女孩。社交媒體在說服孩子相信他們是社會的受害者,以及洗腦並讓他們進入覺醒教派(如社會正義、性別意識形態和氣候危機論)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正如Greg Lukianoff和Jonathan Haidt在他們的暢銷書《被溺愛的美國心靈》(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中所展示的那樣,我們的孩子不再閱讀,不再到戶外玩耍,也不再相互交往,只在家上網。他們沉迷於手機,情緒低落,容易分心,嫉妒和長期不快樂。社交媒體已經把他們變成了覺醒革命的完美士兵。
必須了解,就像我們所經歷的極端收入不平等不是資本主義的自然結果一樣,互聯網的崛起也不是後工業世界的自然資本主義現象。相反,通訊革命是一種人為的建設,由幾乎無限的免費資金補貼了幾十年。沒有免費的錢,我們永遠不會有大科技。而沒有大科技,覺醒意識形態就不會成為主流。
原文連結: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