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宇:就業戰爭

人氣 2042

【大紀元2023年04月23日訊】疫情過後中國經濟遲遲沒有恢復,就業問題也越來越嚴重。即使沒有親身體會也可以從近期新聞中看出端倪:政府裁剪編制,清退無編制人員;蘋果將多條生產線遷往印度,深圳富士康門庭冷落與印度孟買第一家蘋果商店開張人潮湧動形成鮮明對比;廣州外賣員招滿,靈活就業也成奢望;擴大在大學徵兵規模……這些都反映出了今年就業形勢的嚴峻,特別是即將畢業進入勞動力市場的上千萬高校畢業生。

2021年以來全世界都出現了經濟問題,主要表現為通貨膨脹和一些高科技行業需求不足。主要原因是在疫情期間超發貨幣補貼民生和防疫措施導致的供應鏈生產受阻,還有俄烏戰爭對國際能源和糧食市場的影響。為了對抗通脹,美國等多數國家普遍執行加息降表政策,對金融市場造成了一定的衝擊。但這些對市場的影響都是暫時的,隨著俄烏戰爭局勢穩定和國際供應鏈的恢復,國際市場的恢復是可以預期的,也沒有跡象表明出現了嚴重的失業潮。

中國的經濟形勢與這些國家完全不同。雖然也有貨幣超發和生產萎縮,但並沒有引起強烈的通脹,意味著中國居民購買能力發生了大幅下降,這必然說明收入降低和失業率上升。為什麼貨幣超發卻沒有轉化為購買力呢?主要是中共政府將這些錢大部分用在了封控和維穩之上,包括無休無止的核酸檢測和方艙建設。這些錢用掉了就是用掉了,在疫情結束後不會有任何持續效益。而最需要資金補助的中小商企和受困居民卻並沒有獲得資助,在三年的封控中耗盡了儲蓄。商家企業破產,民眾返貧,哪裡還有錢去促進消費呢?面對中國特殊的經濟狀況,中共的貨幣政策是降息放水繼續超發貨幣,與國際社會背道而馳。

銀行多放出來的錢能夠拉動經濟嗎?這得看這些錢能不能進入普通人手中變成實際購買力。基於「給每個人發錢等於都不發錢」的謬論,中共向來是拒絕直接給底層民眾發放金錢補助(或消費券),儘管這種方法可以直接轉化為購買力。中共寄希望於把錢以貸款形式發放給企業促進生產,但生產出來的產品賣給誰呢?中國的消費者沒有錢了,那麼賣到國外?可是如今中共極端的外交和商貿政策導致了惡劣的國際經貿環境。西方國家對中國科技封鎖,外商也減少中國訂單並將產業鏈移出中國。對內對外都沒有銷路的企業怎麼會貸款投資擴產?這種情況下只能裁員減產謀求自保。無法進入生產的資金只能在金融界空轉,玩新債還舊債的遊戲,無法促進經濟流轉。事實上,中國的經濟問題並不是社會流動資金不足,而是缺乏消費這一根本動力。印再多錢到不了消費者手中也沒有用,這樣下去必然爆發經濟危機,引發更大規模失業。

經濟危機爆發後政府的干預是必要的,但不同的方式會得到不同的結果。二戰爆發前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中美國和德國的處理方式就很有代表性。美國推出羅斯福新政,由政府舉債出資大搞公路基礎建設,吸收了大量的勞動力的同時也打造了一批具有購買力的中產階級。購買力的上升加上新建基礎設施對經濟起到了極大促進作用,啟動了整個社會的良性經濟循環。而德國在希特勒的控制下採取了擴軍的方式吸收過剩勞動力,大量的年輕人參軍,剩下的參加青年團下鄉勞動或進入工廠生產軍事物資。這樣的方法確實在短時間內解決了失業問題也創造了經濟增速的奇蹟,但問題是不具有可持續性。軍事需求不可能持續發展,過多的資源消耗在軍事上只會對社會經濟循環帶來負面影響。這種情況下就只能發動戰爭以維持軍事需求和搶奪所需的經濟資源,這也是二戰爆發的一個主要原因。

中國可不可以學習美國模式來解決經濟和就業問題呢?可以,大搞基建也是中共一貫的救市模板,但它們忘記了羅斯福新政最重要的一條——培養有購買力的中產階級。在本世紀初,中共曾經投入大量的救市資金用於基建,建造了大量的鐵路、高速公路網和眾多的飛機場,時至今日也還在繼續修建高鐵線路。這些項目耗費人工無數,有沒有把這些建築工人變成中產階級呢?並沒有,他們仍然是拿著極低薪資的底層勞動者,常常還面臨被欠薪的風險。這些基建項目確實帶活了一批原料供應企業,如水泥、鋼鐵等,但一旦基建放緩它們的產能就過剩了,完全依賴國家資助的基建項目是不可持續的。

從促進區域經濟的角度來說,儘管很多項目效率較低(如大量閒置的機場),但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更加方便的物流交通確實吸引了一批海外投資,拉動了地區民營企業發展。但外資和民營企業發展需要自由的市場經濟環境,政府需要配合而非限制,但中共不是如此。它的國內政策在上世紀末至本世紀初是有過一段對市場較為友好的階段,但近年來則表現得很不穩定,隨時錘爆特定行業。三年疫情期間的對市場和產業鏈的干擾遠大於補助,中小企業大量破產,大型企業和海外資本也對中國失去信心遷移海外。外貿方面,中共戰狼外交、對海外知識產權的剽竊、對信息和科技產業的封鎖(互聯網防火牆)和不公平競爭(限制西方科技和互聯網產品進入中國市場)終於引火燒身,帶來了貿易戰和海外技術封鎖。內外政策環境都不利於市場發展,抵消了大規模基建帶來的正面效應。

還要注意中國的企業發展是極端依賴外貿經濟的,換句話說多數產品都是出口外銷的,而中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更多來自廉價勞動力,所以最終也沒有培養出多少中產階級和國內消費能力。在面臨海外製裁出口萎縮的當下,國內的消費能力不能支撐起中共希望的內循環,這是此次中國經濟危機的實質。如今中國的交通基建已經趨於完善,繼續建造實效並不高,加上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已經債台高築,恐怕不會選擇此種救市方式。

當市場不能夠提供足夠就業機會時,政府將不得不負起吸納多餘勞動力的責任,避免他們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學習納粹德國擴軍發展軍工是一個可行的選項,目前看來中共也有這方面的趨勢。但還是那個問題,發展軍事同樣無法在中國培養有消費能力的中產階級。軍隊不可能負擔大量拿高薪的職業軍人,大多數年輕人入伍也只是當個普通義務兵而已,只能起到推遲就業時間,緩解當下就業壓力而已。軍隊發展也會帶來更多軍工需求,但這些純粹政府買單只會增加財政壓力和政府債務,肯定在人工支出上能省則省,不可能提供高薪。在社會經濟蕭條的情況下還要供養龐大的軍隊,這是沉重的負擔,除非能夠在戰爭中獲利。也許很多人在中共宣傳下投身從戎是為了所謂收復台灣,但大家從經濟的角度想想,中共打下台灣後就能恢復經濟,製造就業,實現內循環了?顯然不可能。戰爭的結果只可能是下一場戰爭,窮兵黷武的慾望是無論搶奪多少資源也無法滿足的,這正是二戰中德日法西斯的道路,而它們的結局也是必然。

當然還有可能是中共將失業青年吸納入軍隊緩解就業壓力,但並不真正發動戰爭,同時政治宣傳西方敵人的威脅來強調備戰的合理性和國民犧牲生活品質的必要性。這就成了朝鮮先軍政治的翻版。這種方式十分有利於極權獨裁統治,習近平可以憑此獲得如金家對朝鮮般絕對控制。但普通國民的生活也會如朝鮮般迅速淪落。軍事極權必然打壓社會自由,無論是思想自由還是經濟自由。市場經濟不可能在這種環境下生存,社會生產只能退回到政府主導的計劃經濟。由於缺乏競爭,計劃經濟天然是低效且缺乏創新能力的。基於中國的體量,很可能會走上前蘇聯的老路,在冷戰的陰影下軍備競賽把國家經濟拖向崩潰。

普通的中國人需要明白中國經濟危機的實質是自由市場經濟的缺乏和對西方自由社會的敵視,根本原因是中共的統治,其意識形態與普世價值的牴觸。除非中共與國際社會改善關係並減少對國內自由市場的限制,這波經濟危機與失業潮將很難有普通人想法中改善的可能。如不改善,獨裁者會將國家拖入軍國主義的泥潭,戰爭(內部或對外)的風險會大大提高。最終結果如何,取決於中共當局的決策,取決於國際社會的努力,更取決於每一個普通中國人的選擇。

責任編輯:高義

相關新聞
外出打工或當地謀生?2.9億農民工陷困境
王赫:2022中國 「就業難」為何加劇?
乾元:兩會與大學生就業危機
袁斌:李強「國常會」強調就業的背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