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李強給民企「畫餅」 企業家怎麼看?

人氣 13001

【大紀元2023年03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寧海鐘、駱亞報導)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和新任總理李強近期均放話支持民企發展。經歷了三年嚴厲清零防疫以及各種政策性打壓後,中國的企業家們相信中共領導人所講的嗎?

習和李強「支持民企」言論引疑

在剛過去不久的中共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曾聲稱「始終把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當作自己人」。獲習一手提拔、當上總理的李強在13日舉行的總理記者會上聲稱民營企業會有更好的發展環境。

儘管當局承認民營經濟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但過去幾年當局對民企嚴厲打壓。

在上海經營媒體相關企業多年的資深媒體人黃金秋3月21日告訴大紀元,「過去這些年,很多政策走得非常左,甚至是嚴重地擾亂了市場經濟的秩序。

「我創業也算7年多了,雖然中央的很多政策都說得很好,但目前為止,我們企業創業以來沒有得到過政府一分錢,不管是創業補貼還是什麼獎勵、什麼政策。」

習近平上台後一直被指搞「國進民退」,2015年習在同吉林省企業職工座談時表示,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對國有企業要有所謂「制度自信」。2016年7月4日,習在全國國有企業改革座談會上說,必須理直氣壯做強、做優、做大。在本次兩會上習也再提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

黃金秋說,國營企業是腐敗的高發地,是權貴的提款機,效率非常低下,但是為什麼它一直不倒?原因就是政府一直用老百姓的錢來給它填補虧空。

原深圳企業家王應國3月21日對大紀元表示,最近流行兩個詞,一個是韭菜,一個是人礦,這都很形象地把中國民營企業和老百姓的現狀描述出來了。中國不是一個正常的企業生長環境。

業內人士:當局喊話 沒人再信

中共持續三年的嚴厲清零防疫政策重創經濟和民生,其中上海去年上半年一度全城封鎖。過去一年來,外媒熱報外資外企撤出中國,有錢人也在往外跑,外貿出口訂單大量取消,國內很多中小企業關閉。

《財經》雜誌3月20日刊文披露,2022年,上海、廣州等40個重點城市(人口大於300萬、百姓相對富裕的城市)的企業總數為2821.6萬家,註銷總數為194萬家,註銷比例為6.9%。其中2022年上海由於「特殊情況」(封城),微型企業消失了21.6萬家,註銷企業數量排名全國第一;註銷率為19.9%,排名第二。

這裡所指的微型企業,是指僱用工人不超過10人的企業。 微型企業不包括高科技企業。

前述文章還稱,2014年至2022年隨著中國經濟從景氣向不景氣運行,「重點40城」微型企業註銷率大體呈現上升趨勢。從2016年開始,微型企業註銷率顯著提升,反映出經濟形勢已經開始走弱。微型企業註銷率顯示,中國經濟從2016年已經開始走弱。

黃金秋對官方政策抱觀望態度,認為中央領導人確實不希望經濟繼續滑坡,肯定會有一些政策出來。原深圳企業家王應國則認為,習和李強最近說的這些所謂支持民企等等都是騙人的鬼話,共產黨不可信。

「它的經濟出現問題了,手上的錢不夠花,它要割韭菜、需要挖人礦的情況下,才發出這種聲音,目的是(要你)為它所用,你要聽(信)了就上當了。」

王應國在深圳原來有兩家企業,後被政府打壓下倒閉,「現在連我弟弟妹妹都被他們搞得走投無路了。」

對於當局擺出救經濟的姿態,深圳從事製造業的小企業主李先生21日告訴大紀元,現在國內製造業非常不好做,當局怎麼喊話也沒有人信的。「他們今天一套明天一套,誰信他們說的話?在老百姓眼裡(他們)已經沒有什麼誠信可言。」

中共「黨建」之手伸向民企引憂慮

中共兩會後發布的機構改革方案中,包括建立中央社會工作部,對非公有制企業和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的中共黨建工作。

黃金秋批評這種以黨建名義干擾民企發展的做法,「這個代表黨的書記,如果對企業家指手劃腳,企業家該怎麼樣呢?」

「如果民營企業有違規的、違法,自然通過媒體、通過勞動監察都能得到解決,沒有必要你再跑到企業裡面去搞所謂黨的建設,給企業增加負擔。」

對於被指熟悉企業的李強上台,李先生則認為改變不了現狀。

「這是跟一個國家的制度相關的,不是換一個人就好。我有切身經歷,不看好繼續以這種形式或者以這種國家制度再走下去。」

王應國也表示,中共治下的中國,沒有正常的現代意義的市場規律經濟。企業更多的是靠依附權貴、依附官僚,才能獲得某些利潤。但是經商本身也就變成是在維護專制體制。

王應國說,他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家人全部都離開中共專制體制,「哪怕是乞討,哪怕是餓死,我們也不能跟這個體制配合。」

責任編輯:周儀謙#

相關新聞
河北公安將上海民企一鍋端黑幕(下)
習向民企喊話「始終當自己人」 專家解讀
【中國禁聞】習向民企喊話 兩會荒唐提案引風波
習近平稱民企是自己人 學者:先放了孫大午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