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3年03月10日訊】(大紀元專題部記者李思齊綜合報導)中共當局3月5日公布了2023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預期目標為5%左右,為近30年來最低。而中國與美國GDP的比值在2022年下跌近6%,為30多年來少有的下跌,且首次跌幅逾1%。一些經濟學家對中國經濟在2025或2030年能夠趕超美國的預測,基本無法實現。
3月5日,中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做了任期的最後一次政府工作報告,正式公布2023年的GDP預期是5%左右。過去5年內,中共官方除了2020年受疫情影響未確定GDP增長的具體目標外,增長預期逐年下滑,改變了之前數年維持某固定增長值的模式。
中共的GDP增長目標,在1996年至1998年期間為8%,1999年下調至7%,並持續到2004年。2005年,GDP預期目標被中共回調為8%,並維持7年一直到2011年。2012年至2014年期間,中共當局的GDP預期目標降至7.5%。
2018年至2022年期間,中共官方提出的GDP預期目標從2018年的6.5%,調整為2019年的6%~6.5%。2021年的目標是6%,2022年是5.5%左右。2023年的GDP增長預期是5%左右。
比較2010年至2022年的GDP增長預期和中共發布的所謂「實際GDP」值,除受疫情影響較大的2020年和2021年外,中共發布的「實際GDP」的整體趨勢已從超過預期約1至2個百分點,過渡到隨著降低的預期下滑,甚至低於預期。
中共聲稱的「實際GDP」增速在2010年時達到10.3%,到疫情爆發前的2019年時,已降至6.1%,即增幅在10年內約下跌了41%。
2021年,全球受疫情衝擊,推高了對中國製造的需求,推動了中國經濟增長。但2021年第四季度,中國出口見頂,內需嚴重走低,房地產市場低迷,經濟增速迅速下跌。
中共官方於2021年1月正式提出所謂「東升西降」。此前有經濟學家曾稱:「在2030年左右,中國和美國將在經濟體量上比肩。到2060年左右的時候,中國人均GDP會趕上美國人均GDP的水平。」
GDP趕超美國可能嗎?
中美交流基金會(China-United States Exchange Foundation)理事劉遵義在2015年10月發表的《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一文中稱,中國在2030年左右將在經濟體量上和美國並駕齊驅。當時劉遵義是香港中文大學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藍饒富暨藍凱麗經濟學講座教授。
劉遵義在文中稱:「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是來自於有形資本的累積與勞動力的投入,再加上規模報酬(Returns to Scale)的貢獻。中國的儲蓄率是世界最高的,另外它還有幾乎無限的剩餘勞動力。」「往後中國要增加總需求,主要有三大方向:第一是公共設施的投資;第二是公共消費,例如環保、教育⋯⋯」
其所稱的「幾乎無限的剩餘勞動力」如今已與現實不符。截至2023年1月,中國出生率連續6年下跌,6年來新出生人口減少一半,目前中國人口已是負增長。
那麼,大舉增加投資還能拉動經濟嗎?
在劉遵義發表《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約兩個月後,中國經濟50人論壇成員、經濟學家吳敬璉在「新浪意見領袖」網站發表文章《靠投資拉動經濟是寅吃卯糧》。文章首段說:「我們如果靠投入資源去解決問題,可我們又沒有那麼多的資源,資源越來越緊缺,投進去的是什麼呢?就是票子、就是債務、就是寅吃卯糧,使國家、政府、企業、居民的資產負債表槓桿率越升越高,會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穩定,出現所謂系統性風險。」
中國經濟50人論壇是非官方的、公益性學術組織。吳敬璉在文中還寫到「投資拉動已經基本無效,怎麼強調提高效率都不過分」。
在「投資拉動」問題上和吳敬璉持類似觀點的還有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張軍於2022年7月21日在復旦發展研究院(Fudan Development Institute)官網發表了文章《還要指望投資拉動GDP增長嗎?》。
文章說,目前中國的「基建資本投入的回報率非常低,中國的債務規模和企業的槓桿率又非常高,金融資源錯配又相當嚴重」,「在這種情況下,一旦通過大幅度放水提升公共資本開支,對GDP的拉動非常有限不說,還會造成日後更嚴重的增長拖累」。
吳敬璉和張軍的觀點顯然未被當局採納。中共官方在2022年大幅增加了基建投資,同比增幅高達9.4%,比2021年大幅提升了9.0個百分點,目的是為了拉動經濟增長。
李克強在3月5日的中共政府工作報告中稱要繼續擴大投資,「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額度」,包括交通、水利、能源和信息的基礎設施是政府支持的重點領域。
劉遵義預估中國2030年左右能和美國在經濟體量上比肩的前提是,他估計「中國經濟增長在接下來幾年會在7%左右,而美國經濟可能會在3.5%左右的增速。」
但2020年疫情拉低了中國GDP增長,官宣數據為2.2%。中共官媒稱,「其實,即使沒有疫情衝擊,2020年經濟增長率也很可能降至6%以下。」2021年,在疫情影響的特殊情況下,官方聲稱中國GDP增速衝高到8.1%,所以2020和2021兩年的平均增長率為5.1%。2022年,中國的GDP增長為3.0%。因此,中國2019年後GDP增長仍是呈現整體下降的趨勢。
把中國和美國做比較並斷言中國經濟將超過美國的人,劉遵義並不是第一個,典型人物還有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申卡爾(Oded Shenkar)。申卡爾在其2005年出版的《中國世紀》(The Chinese Century)(英文版2004年出版)中稱,20年後(2025年左右)或更短的時間內,中國會成為世界上的第一大經濟體,這標誌「中國世紀」的開始。
現在距離申卡爾預測的2025年可謂是近在咫尺,但「中國世紀」被開啟的可能性越來越低了,因為美中經濟總量差距的走勢在2022年出現了拐點。
美中經濟差距現拐點
從美國和中共官方發布的歷年GDP數據看,自1990年以來,中國GDP與美國GDP的比值一直在穩步提高:1990年時,中國GDP僅為美國GDP的6.05%;2000年增至11.82%,2010年增至40.60%,2021年達到77.10%。從1990年至2021年期間,該比值僅在2016年和2019年出現小幅下降——2016年比2015年減少了0.72%,2019年比2018年減少了0.78%,其餘年份都在增加。
而2022年,中國與美國GDP的比值為71.26%,比2021年的77.10%減少了5.84%,為自1990年以來首次降幅超過1%,並且降幅大增至接近6%。
2021年,中國的GDP總量約合17.7萬億美元,美國是23.0萬億美元,兩國的差距為5.3萬億美元。2022年,中國的GDP總量為121萬億元,按年均匯率換算約合18.15萬億美元;美國的GDP總量為25.47萬億美元。美中兩國的經濟總量差距已增至7.32萬億美元。
和GDP總量相比,人均GDP更能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狀況。
2022年,中共官方宣稱的人均GDP為85,698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為12,741美元;美國的人均GDP是76,658美元,約為中國的6倍。
2021年,中共官宣人均GDP約為1.26萬美元,美國的人均GDP為6.98萬美元,約為中國的5.5倍。即2022年美中兩國人均GDP的差距也在擴大。
責任編輯:連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