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勞動力短缺 北京推機器人方案被指難奏效

人氣 1010

【大紀元2023年02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陳霆綜合報導)為解決技術工人的短缺,中共當局決定大幅增加工廠部門的機器人數量。然而,彭博社專欄作家特里維蒂(Anjani Trivedi)認為,該政策無法解決中國的勞動力不足,難以實現生產力躍升。

中國正面臨嚴重的人口老齡化,隨著勞動力減少,迫切需要實施自動化,以提升生產力。上個月,中共工業和信息化部(簡稱工信部)發布了「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目標是到2025年,在2020年的基準上,實現工業機器人密度翻番。該方案還指出,機器人的應用範圍將擴大到水電站、風電場和關鍵電力系統等領域。

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於2021年發布的報告,(),在2020年,中國每萬名工人有246台工業機器人。

特里維蒂是前投資分析師,關注於亞太地區的機械、汽車、電動汽車政策。她在文中表示(),設定這樣的技術目標,是北京一貫的行事作風,該方案看似描述了「一個完美的自動化供需案例」。

要達到北京的目標,機器人密度只需每年增長13%。同時,未來三年內中國製造業勞動力預計會持續下降,將進一步提高工業機器人的需求。

然而,特里維蒂指出,在工廠中擁有更多機器人,並不意味著中國能迅速實現技術進步和產能躍升。

「雖然這些機器是為了填補勞動力缺口,但也需要高技能人才,才能收穫智能製造的回報」,特里維蒂寫道,「如果沒有適當的熟練度,員工就不能對自動化設備進行編程和操作。」

「按推廣這項技術的速度,估計中國3億農民工將無法為製造業GDP做出太大貢獻」,她接著指出,「到2020年代末期,數億農民工從事的活動中,有多達40%將實現自動化。」

特里維蒂表示,超過一半的農民工年齡在41歲以上,重新掌握技能是一項艱難的任務。同時,更年輕、擁有高技能的中國人力,需要更多時間才能補充得上,無法像機器人密度一樣快速增加。

此外,中國青年進入製造業的人越來越少,更傾向於服務業。他們也更不願離鄉背井,希望在離家較近的地方找工作。

特里維蒂認為,中共的政策缺乏配套,最終可能只增加了「一堆閒置的機器」。

責任編輯:葉紫微#

相關新聞
清華北大等名校畢業生入職縣級中學 引熱議
美國大選臨近 製造業供應鏈將加速遷出中國
中共搞「遠洋捕撈」 民企深受其害 專家解讀
中國60歲以上空巢老人已占近六成 令人擔憂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