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3年02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李言綜合報導)俄羅斯開始入侵烏克蘭幾週前,北京和莫斯科宣布建立「無上限」夥伴關係,並引發西方擔憂。但持續一年的俄烏戰表明,無論中共是挺俄還是在某些場合試圖與俄保持一定距離,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服務。
2022年年初,普習在北京會面時宣布建立「合作無上限」的夥伴關係,以挑戰美國。幾週後,普京發動入侵烏克蘭的戰爭,並因此受到西方制裁。時任中共駐美大使秦剛急忙澄清,兩國關係還是有「底線」的。
然而,北京拒絕公開譴責這場戰爭,而是指責美國通過推動擴大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簡稱北約)來挑釁俄羅斯。
在2月24日俄烏戰一周年到來之際,路透社分析說,這場戰爭對中俄友誼提出了種種挑戰。
中共在外交上挺俄羅斯
俄烏戰爆發以後,北京在外交上處處為莫斯科提供掩護,從未譴責其對鄰國的「入侵」行為,與克里姆林宮保持一致。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Vladimir Putin)稱其在烏克蘭發動的戰爭是「特殊軍事行動」,旨在保護俄羅斯自身安全。
普京在週二(2月21日)的國情咨文講話中重申,俄羅斯為生存而戰,西方才是點燃戰爭的罪魁禍首。而正在波蘭訪問的美國總統拜登則隔空回應說,西方並不尋求控制或摧毀俄羅斯。
「西方並沒有像普京今天所說的那樣密謀攻擊俄羅斯。」拜登說。
俄軍在戰爭中出師不利之際,中共一再呼籲「和平」,但習近平一直站在普京一邊,抵制西方向陷入孤立的莫斯科施壓。
在週日(2月19日)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中共最高外交官王毅為中俄關係辯護,稱北京永遠不會允許美國支配兩國關係。而現任中共外交部長秦剛在週二公開稱,「某些國家」對烏克蘭戰爭「火上澆油」。
這一說法與普京當天在國情咨文演講中指責西方點燃並維護了戰爭之火如出一轍。
中共挺俄羅斯有條件
分析人士說,中共挺俄羅斯已進一步加劇其與西方的緊張關係局面,更阻礙了北京在歐盟和美國之間挑撥離間的企圖。
「中國(中共)是為了自身的利益,僅此而已。」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亞歷山大‧加布耶夫(Alexander Gabuev)說,俄羅斯表現的越弱,甚至就越符合中共的利益。
俄羅斯發動入侵烏克蘭以來,經濟受到美國、歐洲及美國盟友前所未有的制裁打擊,莫斯科正越來越多地將出口業務轉向中國,包括石油。
中共趁機利用俄羅斯提供的優惠折扣,大量採購俄羅斯石油。
Refinitiv數據顯示,從俄羅斯發動入侵到去年12月,中共從俄羅斯進口的日均原油價值增加了約45%。
《金融時報》報導說,中共沒有譴責俄羅斯的入侵行為,而是將俄羅斯作為盾牌,以對抗與美國日益激烈的競爭。
以美中在南海的角逐為例。中共聲稱對該地區幾乎擁有全部主權,並對致力維護印太自由的美國在該地區日益擴大的安全存在感到擔憂。因此,中共一直指責北約在被俄羅斯稱為後院的北約東翼「擴張」,旨在為其反對美國在南海周邊進一步活動創造條件。
中俄夥伴關係「有上限」
中共一直在試圖避免向俄羅斯提供會招致西方制裁的支持,包括武器。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和歐盟領導人上週末再次警告中共,若向俄羅斯援助致命性武器,將面臨嚴重後果。
如果中共向俄羅斯提供武器,不但可能會導致俄烏戰升級為中俄和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軍事聯盟之間的對抗,而且,在中共近三年COVID-19極端封控重創中國經濟的情況下,北京將受到自己最不希望看到的來自西方的二級制裁。
北京還試圖在言論上與莫斯科保持一定的距離,並敦促普京不要使用核武器。一方面可以避免其與西方的關係走到無法挽回的地步。另一方面,或許可以避免俄烏衝突走向中共無利可圖的核戰爭地步。
在俄烏戰周年日,中共將宣布烏克蘭和平計劃,這讓許多歐洲領導人對中共的意圖保持警惕。北約祕書長延斯‧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說:「中方沒能譴責這次入侵。」他補充說,北京的和平計劃「相當含糊」,只有俄羅斯尊重烏克蘭的主權,和平才有可能。
俄烏戰影響台海問題
北京一再反對將烏克蘭戰爭與其一直試圖「統一」民主台灣聯繫起來。
中共外交部長秦剛週二敦促「一些國家」「停止『今天是烏克蘭,明天是台灣』的炒作」,這顯然是在影射美國。
俄烏戰也讓西方加強了對中共的警惕。北約和美國都警告過,中共將俄烏戰的結果視為對可能的台海戰的評估因素之一。
北約祕書長斯托爾騰伯格多次警告不能讓俄羅斯打贏戰爭的重要性。「我們也知道,北京正在密切關注,觀察俄羅斯為其侵略行為付出的代價,或得到的回報。」他說。
美聯社報導,國際戰略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駐新加坡專家尤恩‧格雷厄姆(Euan Graham)說,中共對台灣的入侵將比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攻擊複雜得多。
「俄羅斯在烏克蘭戰場上的無能表現,不得不讓中國(中共)的任何軍事或高級政治領導人暫停對台灣進行規模更大的冒險。」格雷厄姆說。
路透社報導,美國史汀生中心的高級研究員孫韻(Yun Sun)說:「戰爭的結果和代價向中國人表明,入侵台灣可能並不明智。」因此,北京採取主動攻打台灣的機會更小些。
責任編輯:李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