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3年02月14日訊】(英文大紀元專欄作家Anders Corr撰文/信宇編譯)中共的核武庫正變得越來越強大,這個現象引發國際社會強烈關注。2月7日,據總部位於內布拉斯加州(Nebraska)的美國戰略司令部(U.S. Strategic Command)透露,中共的陸基洲際彈道導彈發射器的數量已經超過了美國。
首都華盛頓的國會議員們針對此舉向公眾發出嚴重「警告」。
「我們應該整合核力量態勢以威懾俄羅斯和中共軍隊,在這個方面我們已經沒有退路了。」部分共和黨籍議員在一份聯合聲明中表示,「因此我們必須提升核力量,增強核打擊力度。」
美國軍隊事實上已經對其核力量進行現代化升級換代,然而中共的核力量快速增長將顯著加快這個進程。
促使美國有必要對核力量進程升級換代的另一個因素,是俄羅斯違反了2011年美俄雙方簽署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New Strategic Arms Reduction Treaty,簡稱New START)。俄羅斯拒絕完全履行該條約規定的檢查義務,從而無法核實其核力量。
中共則乾脆完全拒絕加入該條約,聲稱其核武器數量比美國或俄羅斯都少。根據五角大樓公布的數據,中共軍方在2021年擁有超過400枚核彈頭,到2035年有望達到1500枚。
然而,這個數字亦很難核實,而且有觀點認為實際數字可能會更多。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戰略研究榮譽教授保羅‧迪布(Paul Dibb)認為,中共擁有2000枚短程核導彈,射程可以覆蓋印度-太平洋的大部分地區。
此外,朝鮮大規模生產核武器亦引發國際社會強烈關注。2月8日,平壤展示了至少11枚液體燃料的火星17洲際彈道導彈,這些導彈只要數小時的燃料注入和設備安裝,射程即可到達美國本土。平壤還對外展示了一個似乎是更快發射的固體燃料洲際彈道導彈的原型,這種導彈安裝在一個運輸機架上。這種導彈可以在接到命令後幾分鐘內完成發射。
中共一貫對外聲稱其核彈頭和具有核能力的導彈在數量上遠遠少於美國或俄羅斯,這也許是事實。然而,這些核彈頭的數量正在達到或已經超過了在第一次打擊時進行可生存的第二次打擊所需的最低數量。
不僅如此,中共軍隊不斷強化其核武能力,亦對外顯示其有能力威脅美國在亞洲的無核盟友,如菲律賓、台灣、澳大利亞、日本和韓國等。對美國盟友的這種軍事威脅包括有效地實施核打擊,因為中共認為美國這些亞洲盟友永遠無法確定美國會冒著核戰爭的風險來保衛他們。這就是威脅進行核打擊,不是為了核威懾,而是僅僅為了促使目標國家主動讓步。
在過去的幾年裡,中共在南海問題上威脅菲律賓,在台海問題上威脅台灣主權聲索。兩者都包括戰爭威脅,並以具有核能力的轟炸機飛行作為戰略信號的強烈支持。2021年,北京以導彈襲擊威脅澳大利亞,以阻止其加入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協同軍事行動。
儘管日本不是正式的核大國,但據報導,中共對日本尖閣群島的反覆威脅,導致日本在幾個月內發展出了實戰核武器的軍事能力。
韓國民意調查顯示,大多數韓國人贊成發展核武器,以震懾中共和朝鮮。韓國已經擁有一枚潛艇發射的彈道導彈,如果首爾採取果斷決定,這枚導彈可以用於運送核武器。
雖然美國正在發展其核威懾力量,以應對中共、俄羅斯、朝鮮和伊朗等國日益增強的核戰計劃,然而核武器的威懾效果受到邊際收益遞減的影響。一個國家擁有的第一枚可交付的核彈頭具有很大的威懾力,但第4000枚核彈頭[根據美國科學家聯合會(the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的統計,美國和俄羅斯各自擁有4000枚核彈頭]的威懾力相對明顯較小。
更可怕的是,一場導致大規模使用核武器的戰爭還可能產生大量的氣溶膠灰和煙霧,從而阻擋太陽並導致核冬天,在全球範圍內殺死農作物和地球上的許多生命。
因此,核戰爭的巨大風險使得所謂保護我們盟國的美國「核保護傘」不夠可靠。美國甚至不願意冒著戰爭升級的巨大風險,向烏克蘭提供戰鬥機或向台灣提供地面部隊。鑒於美國對於常規威懾的潛在風險一貫謹慎,對俄羅斯或中共進行核打擊以報復其對美國盟友的打擊,這幾乎是不可想像的。
鑒於核戰爭帶來的不可估量的風險,以及核武器帶來的邊際威懾力下降,更大的威懾效果是為其中一些受威脅的民主國家提供他們屬於自己的適度但獨立的核威懾力。
作者簡介:
安德斯‧科爾(Anders Corr),2001年獲頒耶魯大學的政治學學士及碩士學位,2008年榮獲哈佛大學的政府管理學博士學位。他是《政治風險雜誌》(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Risk)出版商科爾分析公司(Corr Analytics Inc.)總裁,其研究領域廣涉北美、歐洲和亞洲等地。他的最新著作是《權力的集中:制度化、等級制和霸權主義》(The Concentration of Power: Institutionalization, Hierarchy, and Hegemony,2021)和《大國大戰略:南海的新遊戲》(Great Powers, Grand Strategies: the New Game in the South China Sea,2018)等。
原文: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責任編輯:高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