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不知間諜氣球任務?引發更多疑問

人氣 6702

【大紀元2023年02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張婷綜合報導)有關中共間諜氣球問題,美國週四(2月9日)公開更多信息。華盛頓認為,儘管被美擊落的氣球是中共廣泛監視計劃的一部分,但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可能並不知道這次任務。

美國政府這一評估已在週四的國會簡報會上傳達給美國議員。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說,如果習確實不知道,那就可能像分析人士所認為的那樣,即在中美關係堪憂的時期,中共體制內部嚴重缺乏協調。相反,如果習近平知道在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華之前,中共在美國上空發了一顆間諜氣球,這將引起外界對中共的對美決策的關注。

這可能意味著習近平和他的高級顧問低估了這次任務的潛在嚴重性,以及可能危及布林肯的訪華。這將是自2018年以來美國最高級外交官的首次訪問,並被北京方面視為緩解緊張關係的途徑。

在三年清零政策重創中國經濟,引發大批外資出逃之後,習近平去年12月取消封控防疫措施,計劃推動重振經濟,而穩定與美國緊張關係是中國經濟是否能順利恢復的一個關鍵因素。

到目前為止,中共並沒有對此事件提供更詳細信息,只是堅稱氣球是一架被風吹離航線的民用研究飛艇,並斷然否認有更廣泛的監視計劃。

然而,美國國務院的一位高級官員說,美國認為該氣球是中共「為進行監視行動而開發的氣球艦隊」的一部分。這些活動「通常是在中共軍隊指導下進行的」。

美國官員說,根據中共軍方官方採購門戶網站發布的信息,美國相信氣球製造商「與中共軍方有直接關係,並且是(中共軍方)認可的供應商」。

美國國務院官員表示,這是中共軍方對五大洲四十多個國家進行間諜活動廣泛行動的一部分。

氣球事件或和中共體制漏洞有關

無論氣球是民用還是軍用,它在美國上空的位置都會引發一個問題,即習近平對在他的監督下,在龐大但自上而下的中共系統內進行的潛在敏感任務的了解程度。

CNN報導,分析人士認為,如果中共氣球飛到美國上空事件是中共的一個協調的、與軍事有關的監視計劃一部分,那麼一種可能性是,習近平可能知道該計劃,但不知道其日常運作。

前美國國防部官員、新加坡國立大學高級研究員唐安竹(Drew Thompson)認為,這種情況可能會因習近平的控制程度而加劇。習在去年二十大上史無前例地獲得了第三個任期,鞏固了他對權力的控制權。

唐安竹說:「在習近平領導下的集權問題是缺乏權力下放。」

他說,這意味著那些可能有能力更密切監測此類任務的下級官員也許沒有被授權這樣做,或者沒有能力對其影響做出政治判斷。低級和高級官員之間的權力鬥爭也可能使溝通複雜化。

他說:「整個中國(中共)體制都存在著一種緊張關係——這是中國(中共)治理的一個特點,下級為自己的自主權而鬥,上級為更大的控制權而鬥。」

中國過去的危機表明了這些緊張關係,包括2002—2003年爆發的SARS和近幾年爆發的COVID-19。人們普遍認為報告的延誤減緩了對疫情的反應速度,使問題更加複雜。一些人指責地方官員害怕承擔後果,或者習慣於信息自上而下而不是自下而上的系統。

《紐約時報》報導,間諜氣球不同尋常,美方許多人懷疑中共情報部門和文職領導層究竟有沒有相互通氣。

「這讓人好奇,中國是誰在發號施令。」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艾米‧澤加特(Amy Zegart)對《紐時》說,「這顯然是中國近段時間犯下的最嚴重的非受迫性失誤。」

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前國家安全委員會中國事務主任何瑞恩(Ryan Hass)說:「中國(中共)最近向美國傳達外交信息的總體方向是尋求緩和緊張局勢。」

「間諜氣球事件與其整體信息並不一致」,他補充道,「這讓人對中國(中共)安全機構內部協調水平產生疑問。」

習不了解飛美氣球任務?學者質疑

熟悉週四向國會通報情況的一位消息人士告訴CNN,美國官員表示,相信包括習近平在內的中共軍隊和黨的高級領導層都不知道進入美國上空的氣球任務,中共仍在試圖弄清這件事是如何發生的。

但有學者質疑習近平會不知道這個可能影響美中關係的氣球任務。

「鑑於他的個性,他想要100%的(控制)。」CNN援引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教授吳木鑾(Alfred Wu)的話說,「我不認為習近平會允許有這種自主權。」

吳木鑾還說,相反,習近平可能對一個事件感到滿意,即這件事轉移了在最近取消清零政策下,對經濟衰退感到沮喪的公眾關注,但習同時也低估了美國國內的反應,導致了美中會談的推遲。

布林肯原訂2月3日啟程訪華,但氣球事件發生後,決定無限期推遲訪華。

吳木鑾表示,華盛頓可能會說習近平不了解情況,因為美方仍在尋求「繼續對話」。

「他們可能想給(中共)一些面子。」他說。◇

責任編輯:林妍#

相關新聞
美參院民主黨籲向印太投入更多資源 對抗中共
澳洲尚未發現中共間諜氣球 專家:應做好防範
中共為何使用間諜氣球 加州專家解析
【新聞欣視角】金磚國家擴張 邪惡軸心出現?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