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3年02月01日訊】(大紀元記者林宜君紐約報導)舉辦區情咨文前,紐約市曼哈頓區長李文(Mark Levine)31日先推住房報告,指曼哈頓有171處樓業以及9個區域可以透過重新土地分區,改為經濟住房項目,並主張削減「統一土地使用審查程序」(ULURP)的審核天數。
區長李文公布的88頁《曼哈頓人有房住》(Housing Mangattanites)報告指出,曼哈頓12個分區中,有84處政府樓業與87處私人物業,合計171個地點可以改為住房。政府樓業主人包括紐約市府、州府以及聯邦,例如美國郵政署與紐約市警局。另外,李文主要在曼哈頓西側規劃9個新的土地分區,來蓋住房。
「我們確定有些地點目前正在為市府、州府或聯邦機構使用。但在所有情況下,我們相信這些地點都可以轉換為住房,而不會對機構運營產生重大的不利影響。」報告寫道。
曼哈頓租金水平超過五千美元
報告指出,曼哈頓的租金水平已經攀升至5,100美元,但經濟住房的數量卻遠低於人口成長。
以曼哈頓第一社區(包括砲臺公園、翠貝卡、金融特區等)為例,當地自2014年以來,只蓋了212套經濟住房,但人口從2010年到2020年十年內增加了17,400多人,是曼哈頓人口成長幅度最高的社區之一。
經轉換空置物業與重新分區雙管齊下,李文的住房計畫預期為曼哈頓貢獻7萬套住房——其中有41%是經濟住房,約30,487套經濟房。
華埠可蓋經濟住房的三個地點
不過,被瓜分給三個社區委員會的華埠,只與李文提倡的經濟住房項目打了擦邊球。
「缺住宅的現象在曼哈頓非常嚴重,去年只增加了3,500套住房,非常不足。」民主黨65D區領袖、華埠居民于金山(Justin Yu)對《大紀元時報》表示。他在31日的區情咨文會議中,向李文提議包厘街(Bowery St)與麥迪臣街(Madison St)也有政府樓業,可改為住房。
根據報告,華埠在第一社區的經濟住房項目是堅尼路350號(350 Canal St),該地點是美國郵政署(USPS)的樓業;以及通往市政廳方向的柏路150號(150 Park Row),為聯邦總務署(US GSA)持有財產。
至於華埠在第二社區的經濟住房項目,是鄰近美國華人博物館(Museum of Chinese in America)的豪爾街2號(2 Howard St)停車場,接近北豪(NoHo),歸聯邦政府所有。
改政府樓業為住房的可行性
曼哈頓區長改政府樓業為住房是個創舉,且報告提及的樓業覆蓋了市府、州府與聯邦財產,如何協調卻是問題。
「經濟住房通常來自私人開發商打算在當地蓋高樓,政府要求建案要有一定比例是經濟住房,才通融蓋高。」前紐約市城市規劃局首席城市規劃師鄭向元(Jerry Cheng)31日受訪時表示,「如果是市府自己的(樓業),可能比較有機會(改為住房)。」
曼哈頓區長的住房報告也意識到這一點:「然而,目前尚不清楚州府與市府會實施什麼政策來促成這些轉換,所以現在說定哪些特定樓業會被轉換,還為時過早。」
簡化統一土地使用審查程序
除了將政府與私人物業改為住房,李文還在曼哈頓規劃了九處重新土地分區。
區域包括:西切爾西(West Chelsea)、特別哈德遜河公園區(Special Hudson River Park District)、基普灣(Kips Bay)、中城製造區(Midtown Manufacturing Area)、哈德遜城市廣場(Hudson Yards)、克林頓(Clinton)、東90年代製造區(East 90s Manufacturing Area)、晨邊高地(Morningside Heights)、南華盛頓高地(Southern Washington Heights)。
為了推進重新土地分區,李文要求簡化分區必經的「統一土地使用審查程序」,審核天數從原來的30天砍至5天。◇
責任編輯:李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