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4年01月01日訊】(英文大紀元專欄作家Jeff Minick撰文/信宇編譯)總部位於紐約州的聖羅斯學院(the College of Saint Rose)有一位名叫切莉(Chérie)的大學生寫了一篇題為《耐心是我不具備的美德》(Patience is a virtue I do not Possess,02/27/2013)的文章,無疑代表了許多年輕人的心聲。「我不喜歡等待紅綠燈,浪費時間」「我不喜歡前面的人走那麼慢,像蝸牛一樣」「我不喜歡看到打印機運行那麼慢,只能在那傻等」,她舉了這三個例子,顯示她與他人交往時、使用現代設備時產生諸多焦躁心態。在認識到自己的不耐煩是一個缺點之後,她總結道:「當你真正想要什麼的時候,生活就變成了一場等待的遊戲。」
切莉的這篇直白告白篇幅不長,只有636個字。然而,如果我沒有數錯的話,她使用了47次人稱代詞「我」(I),18次形容詞性物主代詞「我的」(my)或名詞性物主代詞「我的」(mine),顯示了強烈的自我意識。在這些數字中,我們找到了導致不耐煩心態的主要原因:自我利益與周邊環境的矛盾和衝突。無論我們是在超市排隊等候,還是在高速公路上遭遇堵車,或是在與保險公司通話時屢次卡殼,耐心總是我們欠缺的優良品質。
當然,我們大多數人都能認識到耐心的價值。父母會努力教導孩子自我克制,我們都熟悉「耐心是一種美德」這句諺語。
然而,這個世界常常與這種智慧背道而馳。當我們可以像我最近那樣在週五訂購一台筆記本電腦,第二天早上就能在門廊上看到它時,我們在處理生活中的每一個問題時,往往都希望得到同樣快速的結果,期望事事稱心如意。
雖然我們與煩躁的鬥爭是短暫的,而且一般不會產生毒害,然而有時也會造成傷害,甚至致命。路怒症常常讓司機在車流中橫衝直撞,最終導致人員傷亡事故。在人手不足的咖啡店和餐館,顧客因服務延誤而急火攻心,從而發生爭吵甚至鬥毆,這樣的事件亦時有發生。我曾經認識一個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他就是一個行走的定時炸彈,主要是因為每當一些干擾打亂了他的計劃,他就會怒火中燒,從而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為。
事實上,我們要有意識地培養忍耐力。幸運的是,有很多書籍和在線網站可以幫助我們控制脾氣,避免焦躁的負面情緒。例如,在「如何應對煩躁情緒」(How to Cope with Impatience,06/19/2017)一文中,加州的心理學家凱蒂亞‧勒萊娜(Katiah Llerena)博士推薦了一些技巧,如深呼吸、重複「這也會過去」或「我能處理好」等積極的應對語句,以及從源頭上破解壓力等。
除了這些建議之外,結合自身經歷,我還可以補充以下三條行之有效的應對策略,希望對讀者朋友亦有裨益。
自我放聲大笑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這是一句古老的猶太人諺語,蘊含深刻的哲理。放下自我執著,一切都會海闊天空。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發現放下執念,笑對人生,真的受益匪淺。當我在高速公路上飛馳,一心想在最短的時間內到達目的地,突然,我的前方出現了一排長長的車流,一眼望不到頭。有時,我看到這一幕會破口大罵,有時會發出一聲巨大的嘆息,然而我後來發現,面對這個局面,最好的應對方式就是放聲大笑。
與他人交流分享
最近,我們聽說美國正在經歷一場孤獨流行病。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更多地感到孤獨,與他人脫節。
現在,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改變這個趨勢。下次,當你在車管所排長隊時,不妨與身邊的陌生人聊聊天。講個笑話,評論一下天氣,你可能會發現自己在愉快地打發時間,而不是每隔幾分鐘就怒氣沖沖地瞪著手錶,不要令自己徒生煩惱。
學會安靜獨處
生活中我們會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有時到了醫生辦公室,你發現她要比預約時間晚到45分鐘。有時你要打電話解決信用卡的一些小問題,但是花了半小時聽著電話裡的等待音樂,就是沒有人接聽電話。
當這些煩心的事情發生時,聽從勒萊娜博士的建議,笑一笑,深呼吸,數到十,然後讓自己安靜獨處。回憶一下過去的甜蜜瞬間。為未來制定一些計劃。回顧一下自己的精彩經歷,感恩擁有,回饋他人。
「好事多磨。」這是另一句關於耐心的諺語。試一試,在焦躁的世界裡尋找寧靜。凡事保持耐心,你一定會收穫意想不到的好消息。
作者簡介:
傑夫‧米尼克(Jeff Minick)育有四個孩子,孫輩成群。20年來,他在北卡羅來納州阿什維爾(Asheville)市的在家上學(homeschooling)學生研討會上教授歷史、文學和拉丁語等課程。他著有兩部小說《阿曼達‧貝爾》(Amanda Bell,2013)和《翅膀上的塵埃》(Dust on Their Wings,2015),以及兩部非小說類作品《邊走邊學》(Learning as I Go,2013)和《電影造就男人》(Movies Make the Man,2016)。他目前在弗吉尼亞州的弗蘭特羅亞爾(Front Royal)市生活和寫作。
原文: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責任編輯:高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