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赫:中共黨魁緣何舉止反常?

人氣 4643

【大紀元2023年12月15日訊】12月12日,中共黨魁習近平拋開正在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出訪越南。「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事關明年經濟政策制定,況且當今中國經濟風雨飄搖,而黨魁居然自2012年上台以來第一次未能完整地出席,著實令人詫異。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屬年度例會,日程早應排好;黨魁出訪,係外交大事,亦會提前布置(中共外長王毅才於12月1日至2日訪越);在日程上,兩者本不應該衝突。據彭博社報導,習近平訪問越南的行程最初定在12月14到16日,為什麼被提前到12月12日開始呢?當局未對外解釋。

對此,彭博社稱習「舉動反常」,而且不止這一次,是「接連」的,彭博社還舉了兩個例子:(1)今年夏天,習突然缺席在南非舉行的金磚國家(BRICS)領導人峰會的一次講話,改由他的商務部長來念他的講稿:(2)9月,習首次缺席二十國集團(G20)峰會,改派總理李強代他赴會。

其實,習最大的一個「反常」,乃是二十屆三中全會的遙遙無期。按慣例,三中全會應在今年(「二十大」次年)10月或11月召開,主要規劃未來五年的經濟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中共一些具有重大轉折性的決策大多是在三中全會上做出的。

2013年11月,習上台之初,主導十八屆三中全會出台《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而黨魁的經濟智囊劉鶴領銜起草了「383」改革方案,激發了一些人對黨魁的期望。

但是,過去的十年裡,習不斷「向左轉」,改革倒退,「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成一句空話,「383」改革方案無疾而終;而中國經濟也結束了高速增長,增長率每況愈下,從「新常態」墜落到「大盤動搖」。

同期,習卻在不斷集權,2016年成為「核心」,2018年修改憲法取消國家主席任期限制,2022年「二十大」打破慣例「三連任」、團滅團派、政治局清一色習家軍,大權獨攬。

中國有句老話——「物極必反」。習在經濟全局崩壞之際爬上權力巔峰,還要保黨,這就把自己推進了火坑,黨內各派政治勢力仇視、全社會厭惡、國際社會也側目而視,成為孤家寡人、眾矢之的。

於是,大家看到「二十大」以來的一年多時間裡,中國形勢急轉直下。

首先,疫情在2022年年末達到高潮,感染率高達80%—90%,幾乎全民感染,當局一夜之間放棄「動態清零」;不過,2月起疫情又神奇的「潛隱」了,直至11月疫情海嘯再襲,疫情如何發展成為2024年中國最大不確定因素。許多事實表明,天滅中共,疫情針對中共而來,任何保黨之人都在天譴之列。

其次,習相信預言(如《推背圖》所言「有一軍人身帶弓,只言我是白頭翁,東邊門裡伏金劍,勇士後門入帝宮」),害怕政變,對火箭軍高層大清洗,現任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中央軍委委員李尚福也落馬,實際牽涉範圍有多大外界尚不得知。黨魁還時不時隱身,大幅減少出訪,今年僅有3次。黨魁安全感之缺乏和清洗之舉動,對中共政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包括讓政治局常委蔡兼任中央辦公廳主任。

再次,黨內其他派系遭重創、習家軍獨大之後,習家軍內鬥也膨脹起來。以國務院總理李強為首的浙江幫和以蔡奇為首的福建幫,明爭暗鬥,不亦樂乎。內鬥最突出的是,「三級跳」的秦剛意外垮台,成為中共史上最短命的外長,僅6個月。

第四,10月27日,李克強猝死,全國震驚。而當局的應對,就是「維穩」二字,實在糟糕。矛頭都指向了習。李之死,不僅使中共政治老人人人自危,而且也極大地推動民眾覺醒——通過改變中共來復興中國的道路走不通。事實上,李之死也沉重打擊了「頑固的保黨派」。「頑固的保黨派」認為習在毀滅黨,等待時機解決習,如果習倒了,誰上?李克強是一個很好的備胎,李死就斷了這個念想。從2022年11月30日前黨魁江澤民死,再到李克強死,可以感覺到中共覆滅幾乎就在倒計時了。這對想要保黨的現任黨魁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下一個要輪到誰死了呢?

第五,2023年,當局預期的經濟強勁復甦沒有到來,來的是一片淒風冷雨。房地產泡沫破滅的重創還沒有消化,又迎來出口下滑的第二擊、內需不振(CPI、PPI低落或負增長)的第三擊、外資撤離的第四擊(例如三季度外商直接投資-180億美元)、美歐日聯手「去風險」、管制高科技出口的第五擊……對此,習精心挑選出來的新班子卻束手無策、一籌莫展。

總之,習既恐懼自己的人身安全,又憂心這麼一個亂局;既罵鄧江胡不負責任擊鼓傳花要把王炸炸在他手上,又恨手下沒一個人能力挽狂瀾;既罵官員兩面人、沒良心,又罵銀行、房地產開發商等都把國家財產掏空了;既怨蘇聯解體「竟無一人是男兒」,又害怕齊奧塞斯庫的命運降落到自己頭上……如此壓力山大,習能不舉止反常嗎?

大紀元首發

責任編輯:高義#

相關新聞
鍾原:頻隱身為哪般 預言對習近平的影響
王友群:習近平目前面臨的四大危機
喬嶽:秦剛生死謎案 中共內鬥進入暗黑階段
中共又有反常之舉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缺席者眾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