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3年10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張婷綜合報導)房地產業數十年來一直是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之一。但近兩年來,房地產業危機重重,目前正處於爆雷期。分析指出,房地產低迷還可能會持續多年,並對中國經濟增長構成重大威脅。
房地產行業在中國經濟中發揮巨大作用,約占中國家庭財富的60%至70%。但該行業自2021年以來一直在下滑,恆大、碧桂園等知名開發商紛紛出現爆雷或違約,購房者情緒低迷。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近用「危機」一詞來形容中國房地產行業的放緩。
中國經濟將蹣跚多年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中國未來幾年的GDP增長率將低於4%,這一增速還不到過去40年大部分時間增長水平的一半。總部位於倫敦的研究機構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估計,中國的趨勢增長率已從2019年的5%放緩至3%,到2030年將降至2%左右。
世界銀行(World Bank)週一(10月2日)發表半年度報告,將2024年中國的經濟增長預測,從4.8%下調到4.4%,主要考慮到中國大陸房地產危機、債務增加以及疫情後重新開放帶來的提振力減弱。
9月23日,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賀鏗在東莞召開的「中國實體經濟發展大會」上承認,當前中國經濟確實遇到了一些問題。
他認為,中國面臨的長期問題、結構性問題主要是房地產和債務負擔問題。他列出了房地場的三大問題:第一,存在債務突出的問題;第二,房地產供應過剩,房子多得14億人也住不完;第三,房地產市場泡沫過大。
據CNN報導,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艾麗西亞‧加西亞-埃雷羅(Alicia Garcia-Herrero)說,「對中國來說,擺脫這場房地產危機的唯一出路是緩慢而痛苦的調整。」「調整才剛剛開始,需要數年時間才能結束。」
她補充說,中國需要將住房供應與大幅降低的需求相匹配,而由於人口老齡化,需求正在減弱。
中共政府已在全國推出房地產「去庫存」政策,以減少供應過剩。但加西亞-埃雷羅表示,吸收房地產行業的「過剩產能」將不可避免地損害中國的經濟成長。
「預計中國每年的增長率將下降約一個半百分點,至少直到2026年。」她說。
人們對中國房地產開發巨頭恆大的命運越來越擔憂。該公司有超過3000億美元的未償還債務和數十萬套未完工的公寓,是全球負債最重的房地產開發商。
路透社引述知情人士爆料,如果恆大在10月30日前未能提交新的債務重組計劃,恆大的一些離岸債權人計劃加入針對恆大的清算呈請。
對恆大的潛在清算可能會打擊家庭以及房地產市場的信心,從而阻礙中共振興房地產業和防止出現更大經濟問題的努力。
隨著房地產陷入停滯,中共正在試圖尋找替代增長引擎。上個月,習近平強調需要推動「新型工業化」,其中綠色技術等行業可以取代房地產。
但凱投宏觀分析師們表示,這個目標短期內可能無法達成。他們上週在一份研究報告中寫道,這些行業中的許多行業規模太小,無法彌補房地產的巨大作用。
「新興製造業本身不太可能達到房地產那樣的規模或產生房地產那樣的增長或就業機會。」他們說。
「負財富效應」遏制消費慾望
要填補房地產行業留下的缺口,依賴消費似乎不是一個可行的直接選擇。
幾十年來,房地產市場的繁榮刺激了中國日益壯大的中產階級的消費,他們將大部分財富用於房地產。現在,房價下跌的「負財富效應」抑制了他們的消費慾望,人們開始存錢。
中國人民銀行的數據顯示,今年截至6月,家庭銀行存款總額達到創紀錄的132萬億元人民幣(18萬億美元),超過了中國去年全年的GDP總量。
凱投宏觀估計,由於房價和股市下跌,2022年中國家庭財富淨值縮水了4.3%。這是二十多年來的首次下降。
斯坦福大學和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ASPI)的研究人員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寫道,恆大危機引發的一系列困境表明,房地產行業的低迷可能是中國經濟中更廣泛問題的徵兆。
研究人員還說,但在不久的將來,房價的下跌將對家庭消費行為產生「負財富效應」。房價的下跌將迫使家庭增加儲蓄。
牛津經濟研究院的分析師在上個月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寫道,中國消費者和投資者對後泡沫增長模式的信心正在普遍喪失。「尋找增長的明顯領域是消費者支出,但實現這一目標需要重大的結構性政策變化。」
人口結構是刺激消費的另一個主要阻力。老齡化促使許多中國人渴望大量儲蓄。
牛津經濟研究院分析師表示,「社會保障體系仍發展緩慢,中國退休金的主要支柱自2014年以來一直陷入赤字。」
責任編輯: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