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3年10月06日訊】(英文大紀元記者Jackson Richman, Steve Lance, Jan Jekielek報導/秋生編譯)共和黨籍眾議員鮑勃‧古德(Bob Good,弗吉尼亞州)、蒂姆‧伯切特(Tim Burchett,田納西州)和馬特‧羅森代爾(Matt Rosendale,蒙大拿州)在10月4日解釋了他們投票贊成罷免眾議員凱文‧麥卡錫(Kevin McCarthy,加州共和黨籍)眾議院議長職務的原因。
古德、伯切特和羅森代爾,與其他五位共和黨人一道,並與民主黨人合作,於10月3日剝奪了麥卡錫的議事槌。
其他五位共和黨眾議員是南希‧梅斯(Nancy Mace,南卡羅來納州)、安迪‧比格斯(Andy Biggs,亞利桑那州)、肯‧巴克(Ken Buck,科羅拉多州)、伊萊‧克蘭(Eli Crane,亞利桑那州)和馬特‧蓋茨(Matt Gaetz,佛羅里達州)。他們於10月2日提出了罷免動議。
古德和羅森代爾向《大紀元時報》的姊妹媒體新唐人電視台(NTD)《國會山報導》(Capitol Report)節目的主播史蒂夫‧蘭斯(Steve Lance)獨家透露了他們投票支持罷免動議的原因。
羅森代爾說,麥卡錫「缺乏可信度」。
在他的任期內,眾議院批准了涉及美國能源和邊境安全的立法,以及一項保守的《國防授權法》(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NDAA),其中包括把軍人工資提高5.5%。
羅森代爾說,「我們唯一失敗的地方是在談判大型支出立法時任由凱文‧麥卡錫自行其是」,其中包括債務上限法案,以及為政府再提供45天資金的「持續決議」(continuing resolution, CR)案。
他說,「因此,雖然我相信我們必須妥協與合作,尤其是在政府分裂的情況下,但我不能容忍議長誤導我們,告訴我們虛假信息,在我們占據多數席位時,允許民主黨人實際支配本機構的立法。」
古德贊同羅森代爾推翻麥卡錫議長職務的理由,列舉的事例包括幾個月前麥卡錫與喬‧拜登總統談判達成的債務上限協議,以及9月30日通過的「持續決議」案。古德說,後者是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與古德一樣,伯切特也指出,美國的債務高達33萬億美元。他也把「持續決議」案作為他投票反對麥卡錫擔任議長的原因之一。他對《大紀元時報》記者楊傑凱(Jan Jekielek)說,為了有足夠的時間制定一項長期撥款法案而通過「持續決議」案並不能解決問題。
他說,「已經夠了!我們發出了一個信息,是民主黨與我們聯合起來,不是我們與他們聯合。現在我們需要一個新的議長,我們將有一個新的議長。」
眾議院共和黨能團結嗎?
古德和羅森代爾說,罷免麥卡錫不會分裂共和黨。
「我們看到,在1月份關於誰將成為議長的辯論之後,大家的情緒都再次高漲起來。」羅森代爾說,他指的是經過了15輪投票後麥卡錫最終贏得議長職位,「在那之後,我們看到了許多非常出色的工作,我當然相信,這只是暫時的情況。」
不過,自2019年以來一直在國會任職的伯切特表示,對他來說,最重要的是代表田納西州第二國會選區,而不是維護黨派團結。
他說,「我不代表任何在華盛頓特區工作或生活的人。」
他補充道,「我不會違背我的就職誓言,也不會欺騙家鄉的人民。這就是我來這裡的目的,如果他們把我趕出城,那就是代價。」
古德說,下任議長將是一位「能夠反映共和黨會議的保守派中間派的人,一位更有戰鬥力、更有領導力的人,一位能夠得到會議信任和尊重來獲得218票的人」。
喬丹、斯卡利斯將尋求議長職位
10月4日,大權在握的眾議院司法委員會主席、眾議員吉姆‧喬丹(Jim Jordan,俄亥俄州)和眾議院多數黨領袖史蒂夫‧斯卡利斯(Steve Scalise,路易斯安那州)率先表示,希望接替麥卡錫。
眾議院定於10月10日(下週二)復會時舉行候選人論壇,議長選舉將於次日舉行。
儘管斯卡利斯一直被視為順理成章的繼任者,但他一直在與癌症作鬥爭,這很可能導致他在國會缺席一段時間。
在10月3日以216票對210票的表決結果通過罷免議長職務的動議後,麥卡錫宣布不再競選議長。
據共和黨研究委員會(Republican Study Committee)主席、眾議員凱文‧赫恩(Kevin Hern,俄克拉荷馬州)稱,第55任議長麥卡錫曾告訴過核心小組,說他不想向民主黨投降。赫恩尚未排除競選議長的可能性。
共和黨籍眾議員帕特里克‧麥克亨利(Patrick McHenry,北卡羅來納州)目前擔任臨時議長,直到投票選出接替人選。
無論誰將接替麥卡錫,美國政府都將在四十多天後關門,屆時麥卡錫支持的「持續決議」案的資金將用完。
此外,眾議院司法委員會正在對喬‧拜登總統進行彈劾調查。
在麥卡錫擔任議長期間,眾議院批准了涉及債務上限、邊境安全、能源、家長的子女教育權等問題的相關立法。
只有他與拜登總統談判達成的債務上限法案成為了法律。
原文: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責任編輯: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