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麥卡錫失去議長職位的背後原因

人氣 5443

【大紀元2023年10月05日訊】(大紀元記者Mark Tapscott報導/程雯編譯)來自加利福尼亞州的共和黨人凱文‧麥卡錫(Kevin McCarthy)成為美國有史以來第一位被罷免的眾議院議長。八名最保守的共和黨人在10月3日(週二)搞掉了麥卡錫的領導地位,指責他未能兌現今年1月做出的承諾,包括特別是要將聯邦支出削減至新冠病毒大流行之前的水平。

216票對210票令麥卡錫出局

在眾議院週二(3日)的投票中,麥卡錫得到216票支持罷免對210票反對罷免的結果,慘遭出局。

除了來自佛羅里達州的共和黨眾議員馬特‧蓋茨(Matt Gaetz)之外,投票罷免麥卡錫眾議長職位的其他眾議院共和黨人還有:來自亞利桑那州的安迪‧比格斯(Andy Biggs)、田納西州的蒂姆‧伯切特(Tim Burchett)、科羅拉多州的肯‧巴克(Ken Buck)、蒙大拿州的馬特‧羅森代爾(Matt Rosendale)、南卡羅來納州的南希‧梅斯(Nancy Mace)、佛羅里達州的科里‧米爾斯(Cory Mills)和亞利桑那州的伊萊‧克蘭(Eli Crane)。

眾議員馬特‧蓋茨(Matt Gaetz,佛羅里達州共和黨)於2023年1月6日在華盛頓美國國會大廈眾議院會議廳發表演說。(Win McNamee/Getty Images)

就在進行罷免投票之前,207名民主黨人和11名共和黨人否決了共和黨眾議員湯姆‧科爾(Tom Cole,來自俄克拉荷馬州)提出的一項動議,該動議要求擱置蓋茨提出的罷免麥卡錫議長職位的動議,但被218票對210票的結果否決。之後,又經過一小時的激烈辯論後,眾議院最終以216票對210票罷免了麥卡錫,所有民主黨人都投票支持了蓋茨領導的共和黨八人叛軍。

部分共和黨表示對麥卡錫失去「信任」

根據《大紀元時報》採訪的多位共和黨眾議員表示,理解10月3日那天發生的事件原委的關鍵在於一個詞——「信任」,其中大多數議員都希望以匿名身分發表評論。

蓋茨和另外七名共和黨眾議員一起投票支持了他的「罷黜動議」(Motion to Vacate,MTV),這八人共同構成了反麥卡錫的核心,他們從今年4月就已經開始聯合起來推動罷免麥卡錫,到8月國會休會期間這種情況進一步升級,現在終於獲得成功,但這也造成共和黨國會領導層核心的危機,並嚴重擾亂了國會立法進程。

蓋茨在10月2日提出「罷黜動議」將麥卡錫的眾議長地位置於危險之中,這迫使麥卡錫——如果他想要保住眾議長職位的話——需要直接或間接地尋求民主黨的支持,或者以某種方式說服他的一些黨內對手改變立場,以避免政治上的毀滅性後果。

不過,眾議院少數黨(民主黨)領袖哈基姆‧傑弗里斯(Hakeem Jeffries)在10月3日投票前幾個小時宣布,他會告訴民主黨人支持「罷黜動議」驅逐麥卡​​錫出局。然而,傑弗里斯的舉動也幫助麥卡錫贏得了一些反對者的支持,例如,就在傑弗里斯宣布這一消息後不久,麥卡錫的堅定批評者、共和黨眾議員拉爾夫‧諾曼(Ralph Norman)告訴大紀元說:「這是底線,我們不能讓傑弗里斯控制我們的眾議長!!我會投票反對『罷黜動議』。」

眾議員湯姆‧科爾(Tom Cole,俄克拉荷馬州共和黨人)於2017年12月18日在華盛頓美國國會大廈舉行聽證會。(Chip Somodevilla/Getty Images)

麥卡錫的另一位反對者在投票前告訴大紀元說:「我們走到這一步的原因是凱文‧麥卡錫的失敗。為了避免我們現在的處境,他所要做的就是信守諾言,信守承諾,至少為此而奮鬥,但他在8月份並沒有這樣做。」

該議員還說:「他猶豫不決、走走停停,卻無法做出決定。他是一個軟弱無能的領導者,沒有提出一個願景來推動我們做到,讓這些支出法案得以通過。這就是他應該做的,那就是他承諾要做的事情,但他沒有做到。」

他指的是麥卡錫在今年1月當選眾議長時所作的承諾,要將聯邦支出削減至新冠病毒大流行病爆發以前的水平,並不惜一切代價避免訴諸臨時的「持續決議」(CR)或綜合支出法案,而是要讓眾議院返回到「常規秩序」。

國會參眾兩院的常規秩序是在春季由各委員會起草十多項主要支出法案,然後在夏季和初秋進行辯論、修改,最後在聯邦政府財政年度9月30日結束之前通過這些支出法案。

國會上一次以常規秩序批准所有12項主要支出法案的情況還是在1997年。

通過臨時支出法案成為麥卡錫被罷免的直接導火索

據反對者稱,麥卡錫在今年4月與總統喬‧拜登磋商時放棄了他對共和黨人的那些承諾,同意了增加債務上限的一攬子計劃,該計劃還假設聯邦支出將繼續保持或非常接近川普總統為應對大流行病而於2020年開始的超高支出水準。

4月之後,眾議院共和黨人在推動12項主要撥款法案方面進展緩慢,當傳統的8月休會期臨近時,麥卡錫受到許多最保守派同事的壓力,他們要求眾議院繼續開會,以制定支出法案,而不是讓議員們返回各自家鄉選區。但是麥卡錫拒絕了取消休會。

當9月30日財政年度最後期限到來之前的最後一週,聯邦政府準備可能因缺乏2024年財政預算而不得不關門時,麥卡錫選擇尋求臨時性「持續決議」案,以便為眾議院延長出足夠的時間來繼續完成對全年所有支出法案的通過程序。12項支出法案中的4項獲得通過,占所有可自由支配聯邦支出額的74%。

麥卡錫在9月29日提出了一項為期30天的「持續決議」案,將聯邦可自由支配支出削減8%,並要求拜登政府採取更強有力的措施來確保美國南部與墨西哥邊境的安全。但蓋茨和其他20名共和黨眾議員投了反對票,扼殺了這項「持續決議」案。

9月30日,麥卡錫又提出了一項為期45天的「持續決議」案,以保持當前的支出水平。該「持續決議」案在民主黨人和91名共和黨人支持下獲得通過。另外91名共和黨人反對。美國政府得以避免關門的風險。

還有一位眾議員告訴大紀元說:「這是最後一根稻草」,因為這幾乎使麥卡錫1月份的承諾變得一錢不值,並使原本共和黨主導的眾議院重新回到需要受制於民主黨的路上了。

對於麥卡錫來說,被罷免眾議長職位是一個令人震驚的時刻,但是從很多方面來說,令他下台的程序其實在今年1月就已經啟動。在今年初為贏得眾議長職位而與黨內反對派的交易中,麥卡錫同意了一系列要求,其中包括修改規則,允許任何一位國會議員提出「罷黜動議」。

麥卡錫:不後悔,也不尋求捲土重來

麥卡錫作為眾議長被投票罷免下台,這是美國歷史上的第一次,並且還是在本黨反對派的迫使下,這令眾議院共和黨及其領導層陷入混亂。

這也是麥卡錫妥協政治路線的終結,他曾多次表示他永不放棄,但是現在也發現他自己幾乎別無選擇,因為無論是策劃罷免他的共和黨人還是另一陣營的民主黨人似乎都不願意和他進行談判。

麥卡錫在週二(3日)晚上對國會議員們表示,他不會再次競選眾議長,他還把眾議長的木槌舉起來供其他人爭奪。

在國會大廈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麥卡錫說:「我今天可能輸掉了這次投票,但當我走出這個議會大廳時,我感到很幸運能夠(為這個國家)做出了服務。」

同時,麥卡錫也表示並不後悔他所做的眾議長工作,他說:「(如果再來一次)我不會改變任何事情。」

美國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投票尋求罷免眾議長是一百多年前的1910年,針對當時的共和黨眾議長約瑟夫‧坎農(Joseph Cannon,1836—1926年,眾議長任期1903—1911年),但是坎農在那次罷免投票中倖存了下來。最近一次受到罷免威脅的眾議長是共和黨人約翰‧博納(John Boehner,生於1949年,眾議長任期2011—2015年),那是2015年,不過那次罷免嘗試沒有進入投票,但是那個事件確實導致了博納提前退休。

前總統川普等共和黨重量級人物反對罷免麥卡錫,但是已經無濟於事。

在罷免投票前,川普在他的「真相社交」(Truth Social)平台上發聲說:「為什麼共和黨人總是互相爭鬥?為什麼他們不與正在摧毀我們國家的激進左翼民主黨人鬥爭?」

前眾議院議長、著名的共和黨領袖紐特‧金里奇(Newt Gingrich,生於1943年,眾議長任期1995—1999年)在10月3日的眾議院投票前告訴大紀元說,他認為應該把蓋茨驅逐出眾議院共和黨會議。

下一任眾議長的處境可能更為艱難

現在,眾議院必須要找到一個能夠獲得218名議員選票的人選作為下一任眾議長。最近幾天被提及的候選人包括眾議院共和黨領袖史蒂夫‧斯卡利斯(Steve Scalise)、眾議院司法委員會主席吉姆‧喬丹(Jim Jordan),眾議院共和黨黨鞭湯姆‧埃默(Tom Emmer)、眾議院國土安全委員會主席馬克‧格林(Mark Green)和眾議員邁克‧約翰遜(Mike Johnson)。他們都公開反對罷免麥卡錫。

圖為2023年7月12日,眾議院多數黨領袖眾議員史蒂夫‧斯卡利斯(Steve Scalise)在華盛頓特區國會大廈舉行的關於《美國選舉信心法案》的新聞發布會上發表講話。(Drew Angerer/Getty Images)

麥卡錫在今年1月贏得眾議院議長職位時是通過創紀錄的15輪投票才獲得足夠的支持,而現在國會的分歧和兩極分化比1月份還要嚴重得多,他的繼任者可能會面臨更艱難的競選處境和執政局面。僅就目前而言,國會需要在秋季再次為聯邦政府提供運轉資金,否則又將在11月中旬再次面臨政府關門的風險。

在選出新的眾議長之前,根據眾議院規則,共和黨眾議員帕特里克‧麥克亨利(Patrick McHenry)被任命為臨時議長,暫時接過眾議長木槌。作為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主席,麥克亨利是麥卡錫的盟友,來自北卡羅來納州。

責任編輯:李琳#

相關新聞
川普就任後 將重塑政府對最高法案件的法律立場
組圖:川普選了哪些內閣和白宮高層人員
效率部招高IQ人士 馬斯克要面試前1%應聘者
【新聞大破解】外交十招 川普貿戰終結新冷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