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3年10月30日訊】(大紀元專欄作家Anders Corr撰文/曲志卓編譯)參議院少數黨領袖米奇‧麥康奈爾(Mitch McConnell)最近表示,中共、俄羅斯和伊朗是新的「邪惡軸心」。他在10月22日接受福克斯新聞採訪時表示,這三個獨裁政權對別國的的侵略,包括在烏克蘭、以色列和南中國海的侵略是「相互關聯的」,並「對美國構成直接威脅」。
伊朗代理人哈馬斯最近一次襲擊在以色列造成1,400多人死亡,其中大多數是平民。據巴勒斯坦衛生部10月24日稱,這給加沙平民帶來了可預見的後果,其中近5800人死亡。
俄羅斯和中共這兩個世界上最危險的獨裁者沒有向伊朗施壓,要求他們釋放人質,從而幫助停止戰爭,而是利用這場衝突來提升他們在世界上穆斯林占多數的國家的影響力,這些國家傾向於支持巴勒斯坦人而不是以色列。
雖然美國正試圖幫助所有受到威脅最嚴重的夥伴,包括以色列、烏克蘭和台灣,但美國的預算卻面臨壓力。麥康奈爾公開談論「邪惡軸心」,顯然是想讓公眾支持新的支出,同時為以色列和烏克蘭的防禦提供資金。他在採訪中迴避了關於為援助以色列和烏克蘭分別投票的問題。如果分別投票,國會議員就可以更好地控制納稅人的錢的流向。
一些共和黨人,例如與前總統唐納德‧川普(特朗普)關係密切的眾議院團體,更願意支持以色列,而不願為烏克蘭投票更多資金。他們認為,在一年半多的時間裡,烏克蘭的消耗不斷上升,卻沒有令人印象深刻的領土收復,而且美國聯邦債務不斷上升,達到33萬億美元,而每年赤字增長近1.7萬億美元,所以艱難的選擇是必要的。
一些人認為,切斷美國對烏克蘭的資助將迫使歐洲增加其現處於歷史低位的國防預算,並為烏克蘭的武器需求提供資金。這將使美國能夠將重點轉移到亞洲和中東,而這兩個地區也需要穩定。
並非巧合的是,在「邪惡軸心」加強合作的時候,美國的資源正在減少。10月18日,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在北京會見了中國主席習近平,以推動習近平1萬億美元的「一帶一路」倡議。北京還在中國共產黨的三個「全球倡議」下推廣了其全球治理的新方法: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以及一項關於人工智能的新倡議。
10月24日,俄羅斯外交部長謝爾蓋‧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前往伊朗,在俄羅斯外交部所說的「傳統上相互信任的氣氛」中會見了伊朗總統。俄羅斯軍方依賴伊朗出口的致命無人機,包括用於打擊烏克蘭各地的平民目標。拉夫羅夫在訪問中國和朝鮮後不久訪問了伊朗。
據曾在英國陸軍服役、現任奇維塔斯研究所(Civitas Institute)國防和安全主任的羅伯特‧克拉克(Robert Clark)說,不僅在加沙,而且伊朗在伊拉克、敘利亞、也門和利比亞的代理人正在攻擊美國和以色列軍隊,這可能發展成第三次世界大戰。
「哈馬斯對以色列發動恐怖襲擊的後果現在可以看到,那就是中東被點燃。」他在10月23日為《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寫道。被激怒的中東正在分散美國對烏克蘭戰爭的注意力,以及有可能升級為戰爭的台海事態。克拉克說,中共可以利用中東局勢的升級作為攻擊台灣的機會,讓美國和「全世界陷入第三次世界大戰」。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10月23日報導稱,美國正在計劃在中東發生「最壞的情況」,要求從以色列和黎巴嫩撤離60萬美國公民。報告稱,拜登政府「對局勢升級的前景深感震驚,最近幾天,它已將部分注意力轉向突然不得不重新安置大量人員的複雜後勤工作」。
當美國捲入烏克蘭和以色列的衝突時,北京似乎正在將其盟友俄羅斯和伊朗推向戰鬥的前線,因此中共仍然置身事外。但北京至少在9月在黃岩島(Scarborough Shoal)設置了浮動屏障,增加了在南海對菲律賓的壓力,並在10月23日對在南海為菲律賓軍事前哨提供補給的船隻進行了危險的恐嚇。
隨著全球不穩定局勢的加劇,美國的資源越來越不堪重負。但是,打敗「邪惡軸心」對於找到新的收入來源來維持我們所有民主夥伴的力量非常重要,包括以色列、烏克蘭和台灣。
正如麥康奈爾先生正確指出的那樣,中共和伊朗正在注視著我們的決心。如果我們在任何地方表現出軟弱,就像我們在2020年從阿富汗撤軍時所做的那樣,它只會讓「邪惡軸心」在最終可能到達的美國海岸的襲擊中更加膽大妄為。
作者簡介:
安德斯‧科爾(Anders Corr)擁有耶魯大學政治學學士學位(2001年)和哈佛大學(2008年)政府學博士學位。他是《政治風險雜誌》(Journal of Political Risk)出版商,科爾分析公司委託人。他在北美、歐洲和亞洲進行過廣泛的研究。他撰寫了《權力的集中》(The Concentration of Power)(2021年出版)和《不侵犯》(No Trespassing),並編輯了《大國,大戰略》(Great Powers, Grand Strategies)。
原文「」刊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高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