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原:習近平偏愛行宮 體制運作更低效

人氣 7653

【大紀元2023年10月14日訊】「十一」長假剛過,習近平就很快離開北京,到江西考察,中途再次把李強、丁薛祥召到南昌參加座談會。數月來,習近平頻繁離京到各地考察,他似乎不愛北京的皇宮,更偏愛遊走在四處的行宮。習近平在行宮的時間越長,原本就推磨運作的中共體制,也變得越低效。

習近平不愛皇宮愛行宮

9月份,習近平曾離京兩次。9月6日至8日,習近平到黑龍江考察,然後回到北京會見外賓等。9月下旬,習近平到浙江考察,隨後參加杭州亞運會開幕式;返京途中到山東省棗莊市考察。

近三個月,習近平每月都離京兩次,他似乎在盡量遠離中南海,專列好像更令他感到安全。中南海是皇宮西苑,曾是多位清朝皇帝日常起居、理政的場所,中共領導人也一直在此辦公。

《推背圖》的預言,應該令習近平對皇宮的安全感到擔憂。為了防止「東便門裡伏金劍,勇士後門入帝宮」的一幕發生在自己身上,習近平有意減少了在北京的時間。

「十一」長假,習近平沒法出行。10月9日一上班,習近平參加了工會代表大會,又會見了來訪的美國參議院議長舒默。10月10日,習近平已經抵達江西九江,他很可能10月9日連夜乘專列出發,看起來一天都不願意在北京多待。

習近平照例帶上了蔡奇、李干傑、何立峰,不知王小洪是否仍一路護送。習近平在行宮裡辦公,更加倚重中共中央辦公廳,除了安全,大量文書要及時從北京送到行宮,習近平的指令也要不斷傳回北京。

9月21日至23日,習近平曾先後到浙江省金華、紹興、杭州考察。10月10日至13日,習近平又到了江西省九江、景德鎮、上饒、南昌。不到20天,習近平先後考察了兩個相鄰的省份,其中金華距離上饒約200公里。

2023年9月21日至23日,習近平先後到浙江省金華、紹興、杭州考察,然後回京。2023年10月10日至13日,習近平又到了江西省九江、景德鎮、上饒、南昌考察。兩地相距不遠,其中金華距離上饒約200公里。(谷歌地圖/大紀元製圖)

習近平不顧舟車勞頓,從北京南下到浙江,再北上回到北京;然後又南下到江西。本可一次完成的考察,偏偏被分成兩次。習近平在江西南昌主持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海、重慶書記趕來參加,但江西擔當不了長江經濟帶的主角,附近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蘇書記卻沒看見。蹊蹺的安排只能說明,考察並不重要,建立行宮的模式才更重要。

為了顯示「一尊」的地位,10月12日,李強、丁薛祥、發改委負責人等都被習近平叫到南昌參加座談會。這再次對外表明,黨內沒有什麼二號、三號人物,所有人都直接聽習近平的指令;習近平的行宮在哪裡,哪裡就是權力的中心,不見得總在北京的皇宮裡。

李強更像明朝的內閣首輔

10月7日至9日,李強在浙江考察,參加杭州亞運會閉幕式。10月10日,李強回到北京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10月12日,李強被習近平叫到江西南昌。10月13日,李強又回到北京主持經濟形勢座談會。

李強沒有黨內二號人物的地位,其他政治局常委地位也在下降。9月23日,丁薛祥隨習近平到杭州參加亞運會開幕式。10月12日,丁薛祥也被習近平叫到江西南昌。

9月28日的「十一」招待會上,中共政治局常委、委員和國務委員等被安排同坐一張大桌,政治局常委的地位被故意壓低,李強等還不得不強作歡顏。李強雖然盯著國務院總理的名號,卻嚴重缺乏實權,變得更像明朝時期的內閣首輔。

明朝開國之初,明太祖就廢除了宰相,設立內閣大學士,他們只有顧問身份,不參與決策,最終決策由皇帝做出。明太祖之後,從1402年至1662年,多位明朝皇帝更迭,但內閣仍是咨政機構;此後權力不斷擴大,成為行政中樞。

當時的內閣輔臣有時一人,有時多人,為首的被稱為內閣首輔,或首席內閣大學士,但並無宰相職權。後來內閣相繼出現了一些響噹噹的人物,包括楊士奇、夏言、嚴嵩、張居正等,常獨自被皇帝召見,商討要事,地位接近宰相。即便如此,內閣上呈的文書,仍需經過太監送交皇帝批紅,執掌的宦官具有相當的權力,內閣首輔也不敢逾越。

明朝內閣後來逐漸擴權,但始終都不算行政機構,有的內閣成員兼管六部,內閣後來也可壓制六部,卻沒有直接的隸屬關係。如今中共國務院的總理、副總理們,正在退化成明朝的內閣。

中共國務院總理,相當於宰相。毛在任時,周恩來是總理,雖然必須聽命於毛,但自己也有不小的權力。鄧小平乾脆連總書記都不願意當,趙紫陽先當總理、後當總書記,聚攏了不少改革派人物。江澤民上台時,對時任總理李鵬畢恭畢敬;朱鎔基接任總理後,江嫉妒他,但很多工作只能由朱鎔基去幹。

胡溫時代,胡錦濤基本不插手溫家寶的工作,但在江、曾派挾持下,政令也難出中南海。李克強接任總理後,不斷被習近平削權,但在國務院內部仍有權威,可以做出若干決策,習近平也不好直接插手。2022年,李克強主持了據稱有10萬人參加的「穩經濟大盤」工作會議。李克強到地方調研,各地一把手必定陪同,他主持臨近各省省長座談會時,儼然還有黨內二號人物的地位。

李強接任中共國務院總理後,完全發生了變化。

行宮的運作推升中共宦官地位

以往的宦官是指為皇家服務的男性,屬於內侍官員,但提前被閹割。歷朝歷代,宦官弄權時有發生,往往導致亂局。如今中共官僚體系的祕書幫,與宦官類似,但不再需要閹割。中共二十大前後,習家軍的祕書幫官運亨通,大有祕書幫治國之勢。

李強是祕書出身,破格接任中共國務院總理後,立刻交出了國務院重大事項的決策權,完全聽從習近平的指令。

國務院下屬的各部委,李強名義上可以管轄,實際各部直接聽命於習近平。國防部、外交部、公安部、國安部自然不在話下,其它各部部長也時常被要求參加政治局擴大會議,包括財政部、人民銀行、商務部、國資委、科學技術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

中共的機構改革,新成立了「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中央科技委員會」、「中央社會工作部」等,中共中央從國務院分走了部分關鍵職權。

習近平直接指揮國務院的各重要部門,李強失去了宰相的職權,變得像明朝的內閣首輔。中共實際在同時運行兩個內閣;原來國務院內閣在前台,中共中央內閣在後台,現在更多在走向前台。

國務院的重要文書應要先呈給習近平,習近平在行宮辦公,文書要經中辦送到行宮,習近平批示後再傳回北京,中辦的地位明顯升高,更接近明朝的宦官批紅。

中共中央原來掌管宣傳和人事大權,現在拿到了金融等決策權,總書記直接插手國務院部委。蔡奇主管宣傳,又兼中辦主任,還有各種其它頭銜,習近平的行宮運作時間明顯增加,蔡奇不離左右,地位僅次於習近平。

2023年9月28日,在北京的「十一」招待會上,習近平(中)與同桌的李強(左一)、趙樂際(右二)、蔡奇(右一)等政治局常委、委員等互相祝酒。(Jade Gao/Pool/AFP via Getty Images)

官員躺平 體制效率更低

9月28日,習近平在「十一」招待會上致辭,取代了李強。他稱,今年「統籌新冠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積極推動經濟持續復蘇,有序推進黨和國家機構改革……」。

這些都可以說是在習近平「親自指揮」下做的,但黨內官員聽了,實際都知道沒什麼可慶賀的。2020年武漢封城結束後,中共就喊恢復經濟;怎奈疫情從未離去,三年裡中共還在到處封城。2022年底,中共眼看疫情高峰到來,被迫放鬆「清零」防疫、徹底躺平。2023年2月,中共再次宣布「防疫」勝利;但時值今日,中共還稱經濟在復甦,看來無法恢復到2019年的經濟規模了。

習近平還稱,「國際環境發生深刻變化」;中共「面臨很多風險挑戰」;「腳下的路不會是一馬平川」。習近平給下屬們打氣,稱「信心賽過黃金」;要「繼續爬坡過坎、攻堅克難」。

中共高層恐怕自己都沒有信心,眾多官員們更沒信心。秦剛、李尚福、原火箭軍將領最後如何處理還不知道,機構改革中誰會倒楣也不知道;工作幹多幹少、是否真有成績並不重要,關鍵是學會如何在匯報中迎合習近平,特別是表忠心。在中共官場,不幹正事的人自然主要琢磨怎麼整人、內鬥。

習近平沒有把國務院總理正式一肩挑,但實際在主管一切事務,他或許覺得自己真能日理萬機,或許對所有人都不放心。然而,過去的朝廷都是小朝廷,所管的事務有限;如今的紅朝自稱,「東西南北中,黨政軍民學,黨是領導一切的」。習近平一個人管不了、也管不好如此多的事,這在四十多年前已經被證明走進了死胡同,所以才被迫要改革。

一切都要等習近平的指令,各級官員自然更要躺平。習近平偏愛行宮,但又不會讓大多數官員知道他具體在哪裡。官員們只管把文書遞進中南海,然後回去等批示。大量文書在中南海和行宮間穿梭,效率必然再打折扣,官員們沒有緊急事務,恐怕也不敢給習近平打電話。

即便習近平在北京,官員們或許也輕易見不到,說不定習近平並未在中南海,其他祕密居所當然不能被更多人知道。

結語

習近平一肩挑式的運作模式,本就行不通,因擔憂安全又頻繁離京、在行宮辦公,效率只會更低。

習近平到各地考察,估計也想盯緊各地官員,或親自查看他們是否有二心。然而,習近平所到之處的講話,看上去仍是祕書們寫稿,重複原則性的套話,對實際工作並無指導作用。

習近平打算取代宰相,但發不出宰相在執行層面的命令。李強有宰相之名,但被退化為內閣首輔;他不敢隨便下令,下令了恐怕也沒人聽,所有人都等習近平。

這就是紅朝當今的尷尬現狀,真正的工作沒人在做,秦剛、李尚福之類的事故卻不斷出現。中共領導人極度缺乏安全感,還要保黨,能保得住嗎?

大紀元首發

責任編輯:高義

相關新聞
遼寧國保警察冒充巡視組 誘騙綁架農婦劉玉芳
國家隊救場未奏效 A股再失守3100點
中共清退編制外人員 背後原因引關注
中國經濟差失業率高 年輕人去非洲找出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