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3年01月27日訊】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收看《秦鵬觀察》。今天是美東時間1月26日,京港台時間1月27日。
今天焦點:中國主旋律電影《流浪地球2》,被批「流浪的太遠了」;它和《泰坦尼克號》與《阿凡達2》的差距在哪裡?
中國新年節日檔電影《流浪地球2》,在中國票房大賣,但是在西方異常慘淡。還被批評「流浪的太遠了」。
和大型災難電影《泰坦尼克號》,科幻鉅片《阿凡達2》相比,《流浪地球》系列的差距在哪裡?
「50歲出列」 紐時「流浪的太遠了」
我不知道多少觀眾朋友看過《流浪地球》,但是我注意到今年的中國新年期間,大陸觀看《滿江紅》和《流浪地球2》成為一個現象。而且《流浪地球2》還是同步在全球發行,所以,這股風多多少少也刮到我們這邊來了,所以我們今天來聊聊。
這部電影,在大陸的豆瓣網上評分很高,很多中國網友看後很激動,其中的感動點大概包括這些:
一、認為這是中國電影工業的奇蹟,製作不亞於於好萊塢,甚至有的認為現在輪到好萊塢向中國學習了,天下第一,沒有第二;
二、認為片子充滿情感,包括劉德華給去世的女兒製作數字信息,要永久保存;
三、體現了在地球自救的宏大敘事下國際間的合作,中國這一次表現的不是一個領導者,而是火花激發者。片中出現了各國人,而且導演還大方的給他們分配了時間,畫面閃現出衣服上不同的國籍,這在過去中國的主旋律電影中極其少見;
四、有的人認為,電影很好的體現了原著作者劉欣慈的理念;
五、當然,更多中國觀眾認為,看了這部片子有種「超越美帝」的民族主義驕傲,有的網友甚至像毛澤東一樣,有了「與天鬥、與人鬥、與命運鬥」的相應的心潮澎湃。
不過,同樣一部片子,在中國和海外的一些朋友圈、社交媒體上,有著和上面明顯不同的評價。而且我相信,國內也有很多不同聲音,就跟心理學或社會學那個著名的「倖存者偏差」原理一樣,要了解真實的聲音,不僅僅要去問上千萬看過電影人的想法,還應該去了解幾個億沒去看的人什麼想法。
外界有不同聲音,其中一個原因,是片子的價值觀。有一個片段,是年輕的群眾演員,看著那些50歲以上的人去送死。其中一個官員說「中國航天飛行中隊50歲以上的出列(去送死)」。抖音上說,「35歲失業潮剛剛挺過去了,馬上50又來一檻」。「真TM難中國男人,35歲要為國失業,50還要為國犧牲」。海外網友則驚訝「人類社會的文明成果是保護老弱病殘,而它們則正好相反。」「就這種價值觀,它們還自以為挺讓人感動」。
當然了,也有人出來表示理解,說日本福島核洩漏時,那些英勇向前的,真有一批年齡大的人,他們說自己老了,要保護年輕人。
但是,網友回應說,這是有差異的,自願和領導喊出「50歲以上的出列」是兩回事。
也有網友算了一下,發現了更悲哀的事:「本來看流浪地球2各國宇航員50歲以上的出列,很感動。結果下面有一條評論,這是2045年,50歲以上是延遲退休的80後、90後」。
作家李承鵬也辛辣評價電影灌輸的是中共的價值觀:「《流浪地球》講的是,為了拯救地球,就得抽籤犧牲三十五億人。為了崇高目標必須犧牲別人,集中力量辦大事。這就是代表中國最高水準的科幻作品的價值觀。神奇的現像是,韭菜們很推崇這片子。」
在海外,主流媒體這一次也不買賬。比如,《紐約時報》:《流浪地球 2》評論:流浪太遠了,而英國《衛報》的題目是:轟動一時的中國科幻前傳偏離正軌。
《紐約時報》是這樣說的,郭帆 2019 年科幻大片的大膽續集,講述了倖存者努力避免行星災難的故事,但它失去了前作的大部分歡樂。
評論認為,第一部足夠有趣,但是「其雄心勃勃的涉獵給它帶來了一些空洞的光澤,部分原因是故事的戲劇性,除了華麗的災難之外沒有任何基礎。」而「大膽凌亂」的續集呢,似乎發現了前面存在的問題,「並漫無目的地完全朝另一個方向衝刺」。結果導致,「這部電影失去了前作的所有歡樂,取而代之的是提供了近三個小時的錯綜複雜的故事情節、沒有煮熟(夾生)的主題,和混亂的、明顯的國家批准的政治潛台詞。」
而《衛報》呢,給出了二星評價,並且說導演「Frant Gwo(郭帆 )繼他 2019 年的大熱之後,在人類為生存而戰之際,他更偏愛特效和布景而不是表演」。
「事情的要點是,面對迫在眉睫的生態災難,一個國際聯合政府機構已經制定了一個改變地球軌道的解決方案。它還涉及炸毀月球。除了來自(大多數)西方國家的抵制外,這個跨越數十年的企業也經常遭到競爭對手數字生活項目的破壞,該項目將虛擬現實視為人類的新起點。」
還說,「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這種情況下,吳京或劉德華等超級巨星扮演的角色,在公認的壯觀 CGI效果面前退居二線。」
我也發現,這部片子體現出來令部分小粉紅興奮的「人定勝天」的理念,恰恰是海外災難片所極力避免的。這一點,經常看歐美電影的人都感受得到,國外影片展現的是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人努力自救卻充滿謙卑。
比如,《活火熔城》,《深海浩劫》,講述一顆彗星將要撞擊地球災難無法避免時,政府實行最後的「方舟」計劃拯救地球故事的 《天地大衝撞》,《末日崩塌》,《龍捲風》,還有《海嘯奇蹟》等等。
有時候,現實比電影還要精采。比如,2017年,在艾瑪颶風來襲前,時任美國總統川普和佛州州長呼籲全美一起祈禱。而這場號稱「核彈級」的颶風,居然真的在最後一刻改變路徑,災情破壞力大大低於外界預期,還推動了美股大漲。
作家李承鵬,還揭露原著作者「劉慈欣主張用科學主宰人類的思想,要在人腦植入晶元,操縱人類的活動,讓組織變得更加容易且有效。他不在乎晶元會摧毀人的自由思想和意志,把人變成「人牲」。你將自行去捅嗓子,自行工作且不拿工資,自動獻祭財產、女人和生命。名義是:一切都是為了集體好。」
《紐約時報》還認為,這是一部「反烏托邦」電影。不過,在我來看恰恰相反。比如,電影中強調國際協作,但是,我真的無法想像那時中共中央在哪裡?過去一年,它們不肯給你買100美金的輝瑞Paxlovid,不肯給你準備發燒藥、感冒藥,不肯幫鐵鍊女獲得解放,不肯查找胡鑫宇的下落,當面臨天地大災難的時候,你居然指望它們忽然大發善心、要無私的拯救整個人類?
也有網友指出「看完了,鼓勵悲情主義、鼓吹犧牲精神。沒有以人為本。用親情美化違反規則的人,否定契約精神」。「盲目自大的英雄主義價值觀表現在國人引導世界。盲目堅持像動態清零」。
把生命權讓出的世界首富 泰坦尼克和阿凡達背後
這部片子,也讓我想起我看過的兩部電影。一部是《泰坦尼克》,港台好像翻譯成《鐵達尼號》,一部是《阿凡達:水之道》。
《泰坦尼克》花了大量的時間描寫了一個愛情故事,但它是基於真實故事:1912年4月,號稱永不沈沒的巨型郵輪,在它的處女航中,撞上了冰山,導致船體破裂,最後沉入海底。
100多年來,人們一直在調查它的事故起因,以及相關的故事。我大學畢業在煙台上班的時候,還遇到過一個非洲小國的前部長,他就是泰坦尼克號的研究會的一個成員。當局沒有用挖掘機把船故意埋起來,也沒有禁止民間自發進行調查。
人們挖出了很多真實的感人故事。比如,在大船即將沉沒的最後時刻,樂隊在泰然自若的演奏著,人們在有序的撤走。當時的世界首富、著名的梅西百貨Macy’s的創始人之一,伊西‧斯特勞斯(Isidor Straus)和他的妻子艾達‧斯特勞斯也在船上。當時人們都同意,讓孩子和婦女先走,於是,伊西‧斯特勞斯先生把救生船的位子讓給了一名三等艙的婦女,只為守護「保護弱者」原則。
泰坦尼克號的真實故事:世界首富把救生船的位子讓給了三等艙的婦女,只為守護「保護弱者」原則。
史料沒有記載,在最後的那一刻,當他和妻子一起等待著死神來臨的時候,內心是如何想的。但是我相信,他的內心一定是平靜而祥和的,因為那時候,人們大多數對神有著純真而堅定的信仰。泰然自若,向死而生,因為一起降臨的還有美好而永恆的天國。
這種對生命的理念,我們在《阿凡達》及續集《阿凡達:水之道》中,也可以清晰的看出。經歷過2020年美國大選和最近幾年西方變化的朋友們都知道,現在的世界是兩種價值觀的對立,有的人固守著傳統的價值觀,而有的人是極左的、自以為可以決定他人的一切,包括摘取人的器官。
所以,表面上《阿凡達》系列描寫的是一個異域的星球,但是從文化角度看,那裡的人們卻恰恰像極了正統的地球人,敬天愛人,虔誠的信仰著他們的神愛娃,和大自然之間形成和諧的關係,而電影中被稱為skyman(天人)的地球人,卻像極了今天那部分荒謬自私的人。
《阿凡達:水之道》:地球人繼續不長進,潘多拉星人卻更像人類了?
有一篇影評,非常幽默、但是又入骨三分,說:「這一次,電影刻畫的父嚴母愛,要遠大於他們的納威性,納威人變得像是好的人類,對抗著貪婪、墮落、冥頑不化的邪惡人類。」
在《流浪地球2》中,我們卻看不見神的信息,只有人類的自我掙扎和改天換地的狂妄,其中伴隨著兩個野心勃勃的計劃,一個是「流浪地球計劃」,也就是要用核彈把地球炸離軌道,另一個則是「數字生命計畫」,要把去世的人用數字記錄下來。然而,很多人不禁要問,古今中外,人類的記憶中,都說人是神造的。不管是西方的耶和華,還是東方的女媧。人們認為人來自天國、最終也要回到天國。人死並不是真的死去,因為靈魂或上天堂,或下地獄。而中共黨文化中誕生的這部電影,卻告訴人們,只要有人記得你,你就是永生了。問題是,那是真的嗎?你的靈魂又將流浪在何方呢?
說到這裡,我想起最近一篇非常火爆、也讓我感覺非常震撼的文章,叫做《為什麼會有人類》,是由法輪功創始人李洪志大師授權大紀元、新唐人電視台發表的。這篇文章,很好的回答了人們長期以來的疑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也被哲學家們認為是人生的三個終極問題。
在這裡,我也真心地推薦朋友們都讀一讀這篇文章,《為什麼會有人類》,我相信一定會大有收穫,就像我一樣,回答了幾乎所有長期以來我思考但是沒有解答的問題。我會把這篇文章的文字版本,視頻版本的連接,都發到我們這一期視頻下面的評論區,等有時間,我也想和觀眾朋友們一起,來深度談一下相關的話題。
好了,今天我們就談到這裡,請喜歡我節目的朋友們訂閱《秦鵬觀察》,讓我們一起站在政治、經濟和歷史的高度,觀察國際和中國重大事件。謝謝,我們明天見!
《秦鵬觀察》製作組
責任編輯:李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