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3年01月12日訊】隨著中國各地疫情防控逐漸放鬆,市場抱著熱烈的期待等候消費復甦。那麼,元旦假期的消費是否有所反彈呢?在即將迎來的中國新年消費旺季,豬肉、雞蛋、牛奶的價格為什麼大幅下跌?到底什麼是「報復性消費」?中國真的會迎來「報復性消費」嗎?我們今天就來談談這些內容。
元旦假期消費反彈?倒奶殺牛豬價暴跌
在中共清零政策突然放開之後,中國的商場有了人流,餐廳門口也排起了長龍。尤其是旅遊市場,看上去似乎非常火爆。飛豬旅行1月2日發布的數據顯示,元旦跨省遊和跨市遊訂單占比近八成,達到近一年的峰值。上海、成都、北京、三亞、重慶、廣州,成為熱門目的地。其中,海南目的地的旅遊商品預訂金額,同比增長超過五成。
但是真實情況到底如何?
據中國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測算,2023年元旦假期,中國國內出遊人數有5,271萬人次,同比增長只有0.44%,只恢復到2019年同期的35.1%;實現國內旅遊收入265.1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只恢復到2019年同期的42.8%。
所以,就像經濟學家說的,元旦出現的消費趨勢,是基礎性消費需求,在疫情防控措施鬆綁後的自然釋放,並非短期的報復性反彈。
而且,從老百姓的菜籃子來看,在新年到來之際,中國的消費非常疲弱。比如,中新網1月6日的報導稱,年味漸濃,但豬肉、雞蛋卻在降價。
文章提到,據農業農村部監測,在2022年最後一週,雞蛋批發市場的週均價為每公斤10.99元,環比跌了5.1%,已經是連續9週小幅下跌。
那麼,雞蛋價格為什麼會下跌呢?
報導引述分析師的話說:「雖然2022年12月物流運輸比11月更加暢通,但人員流動性降低,加上學校及部分企業提前放假,終端市場中國新年備貨還沒到來,多重因素導致需求量不及預期,雞蛋價格延續弱勢。」
那麼,什麼叫12月物流更暢通,但人員流動性降低呢?意思就是說,中共12月放棄清零後,疫情大爆發,所以沒人出門了。只不過,分析師說得很「藝術」,根本就不提「疫情」兩個字。
中新網的報導也提到,北京、山東等多地居民反映,豬肉價格也在下降。
據農業農村部監測,2022年最後一週,國內豬肉批發市場,週均價為每公斤26.02元,環比跌了4.8%,這已經是連續第八週下跌。分析師說,這是因為生豬供應充裕,但終端消費始終沒有明顯改觀,供需嚴重失衡,導致豬肉價格持續走低。
一般來說,從年底到中國新年之前,都是豬肉消費的旺季。由於豬肉消費需求強勁,生豬價格也會迎來上漲,養殖戶能趁機賣個好價錢。不過,今年似乎非常「反常」,豬價不漲反降了。
中國養豬網數據顯示,外三元生豬價格,從12月1日的23.23元/公斤,連續下降到12月22日的17.09元/公斤,三週的時間,跌幅高達26.4%。
有的養殖戶說,養豬近20年,頭一回遇到過冬前豬價下跌的「奇景」;也有養殖戶說,單單這一波行情就虧了一千萬。
那麼,節前豬價為何不漲反跌呢?一名業內人士表示,需求端方面,受疫情影響,終端餐飲、居民日常豬肉消費異常低迷,加上人們資金緊缺,也進一步壓制肉類消費。
也就是說,一方面,12月防疫「躺平」後,中國各地迎來感染高峰,餐飲業更是遭遇寒冬,大家無暇消費;另一方面,經過三年的清零防疫,許多家庭收入明顯下滑,也沒錢消費。所以,今年的節前需求特別疲弱。
1月9日,中共發改委發布警報稱,由於豬肉價格持續下跌, 1月3日到6日,全國平均豬糧比價為5.93:1,進入過度下跌三級預警區間。這也意味著,生豬養殖端進入全面虧損的階段。
不僅是雞蛋、豬肉需求疲弱,牛奶也是如此。據《北京商報》1月6日報導,在消費需求不足導致生產過剩的情況下,河北、內蒙古、山東等地,已經開始有「倒奶殺牛」的現象。
安徽省宿州市一位養了30多年奶牛的奶農說:「一個幾十頭牛的牧場,養一個月能虧幾十萬,在短期看不到好行情的希望下,只能殺了奶牛賣牛肉,及時止損。」
河北省奶業協會副會長也表示,近期原奶需求走弱,主要是受疫情影響,原因是「畢竟在居家隔離的日子裡,米、麵、菜才是基本生活保障」。同時,隨著學生放假,學生牛奶供應也停滯,各家乳品生產企業的產量下調,庫存激增,生鮮乳的使用量驟減。
所以,這些現象都說明,中共放棄清零後,不僅沒有迎來所謂的「報復性消費」,反而導致消費旺季的需求特別冷清,而且這種消費疲弱的現象,可能還不是一個暫時現象,還很有可能會長期持續,為什麼這麼說呢?
大陸民眾瘋狂存錢 消費下降恐非暫時現象
中共央行的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前11個月的大陸居民新增存款,累計高達15.46萬億人民幣 。這不僅遠遠超過2020年同期的增加量,同時,也創下了近20年來歷史新高,是過去10年居民淨存款增加的總和。而且更重要的是,大陸居民儲蓄的成長率高達35%,而且似乎還沒見頂。
那麼,大陸老百姓為什麼要瘋狂存錢呢?
台灣經濟學家林建甫認為,有四大原因:一是疫情封控,導致消費支出急遽下降;二是房地產不再是投資首選,老百姓對買房的熱情慢慢消散;第三個原因是「預防性儲蓄」,為了應對未來的不確定,老百姓不敢隨便花錢;第四個原因是,股市基金理財商品的獲益率下跌,錢都流向銀行定存。
這種消費下降可能不是一個暫時現象。根據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研究部副主任朱鶴的分析,即使徹底放開疫情封控措施,中國大陸的消費數據也回不到從前了,原因是「消費傾向下降」,也就是說,消費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下降了。
另外,去年12月27日,中共央行調查統計司發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第四季收入感受指數為43.8%,比上季下降3.2個百分點;收入信心指數為44.4%,比上季下降2.1個百分點。
在消費、儲蓄和投資意願方面,傾向於「更多消費」的居民,占22.8%,與上季基本持平;傾向於「更多儲蓄」的居民占61.8%,比上季增加了3.7個百分點;傾向於「更多投資」的居民占15.5%,比上季減少了3.7個百分點。
我們看,這些數據都說明,因為市場信心嚴重缺失,民眾不敢隨便花錢,即使防疫解封了也刺激不動消費。所以,如何重新挽回市場信心,刺激民眾大膽消費,無疑是中共政府的當務之急。
在中共去年12月中旬召開的中央經濟會議上,北京強調說,「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說明中共當局也確實把促進消費作為2023年的頭等大事。但是,具體會採取什麼措施,卻語焉不詳。
彭博社曾在1月3日的報導中指出,與美國等其它國家不同,中共政府不願採用發放支票和給予消費者補貼的做法,來刺激經濟復甦,擔心直接發錢可能導致福利依賴和生產率下降。
不過,也有經濟學家認為,在信心無法迅速提振的情況下,派發現金是提振消費的最直接、最有效方式。
比如,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在鳳凰財經峰會上說,許多經濟學家認為,只要消費者有明確預期自己的收入有保障,感覺將來會改善,就自然而然地會花錢;但現在的問題是預期悲觀,消費者沒有信心,在這種情況下,直接發錢這種刺激手段就很有必要了。他建議,政府直接給中低收入群體發錢,每個月都發,持續3到5年。
財政刺激不針對民眾 「報復性消費」不會來?
事實上,民生證券研究院最近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給民眾發錢,對刺激消費是有效的。這份1月7日發布的報告,通過對比和研究其它國家在疫情後的消費復甦狀況,得出關於「報復性消費」的一些結論。
這份報告,將「核心消費指標是否超過了疫情之前的趨勢線」,作為是否存在「報復性消費」的判斷標準,發現多數國家在疫情放開之後,並沒有迎來強烈而又持久的報復性消費,只有美國是個例外。
報告還總結出有關報復性消費的三條規律。
規律之一:報復性消費支出與財政刺激有關,迎來報復性消費的國家,之前都經歷過財政刺激,而且報復性消費的彈性,取決於財政刺激的力度和方向,比如是否直接刺激居民部門。
例如,美歐日韓都在疫情期間實施了一定程度的財政刺激,但美國在財政力度上排名第一,而且美國的財政刺激著力於居民部門,歐洲和韓國則著力於企業部門,所以在報復性消費的強度上,美國也是排名第一。
規律之二:報復性消費的商品結構,主要集中在耐用品(Durable goods)。截至2022年11月,美國耐用品消費仍高於疫情前趨勢線9.0%,而非耐用品消費僅高出趨勢線3.0%。
規律之三:疫後消費修復的持續性,關鍵在於經濟增長動能。由於一個國家的消費支出大致由居民收入所決定。所以,各個國家消費修復持續性的差異,主要是來源於居民收入增速的差異。
如果照此來看,中國很可能不會出現報復性消費。首先,中國的財政刺激,並不直接針對居民部門,而是大搞基礎設施建設;其次,疫情過後,中國的經濟增長動能從何而來?現在也不得而知。
雖然在表面上,北京的經濟政策正在轉向,說要大力刺激內需,但是要靠什麼來刺激呢?房地產行業病入膏肓,互聯網和平台企業遍體麟傷,失業率還在繼續攀升,居民收入卻在持續下降⋯⋯拿什麼消費呢?特別是中共朝令夕改、任性妄為,已經喪失了公信力,又要如何提振市場信心呢?
財商經濟研究所
策劃:宇文銘
撰文:李松筠
編輯:蔚然、宇文銘
剪輯:曲歌
監製:李松筠
關注「財商天下」:
責任編輯:連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