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商天下】簽審計監管協議 中概股破局?

人氣 974

【大紀元2022年09月01日訊】8月26日,美中雙方簽署了審計監管合作協議,中方會允許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管委員會(PCAOB)的檢查人員前往香港進行檢查。那麼,這場歷經將近20年的博弈,牽動中美資本市場神經的跨境審計監管,是否終於塵埃落定了呢?我們從協議簽署後,雙方的表態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中方稱,這是「超重磅大利好」消息,而美方呢?卻表現得更為謹慎,只說「布丁好不好,吃了才知道」,並強調這只是過程中的一個步驟。

在9月中旬,美方的檢查小組就會到香港進行審計,那麼這個審計會順利完成嗎?此外,如果中概股被迫退市,對股民、股市又會有什麼影響呢?我們今天就來談談這些內容。

達成共識?美中各自表述

在8月26日的時候,雖然美中雙方的監管機構宣布簽署了審計監管合作協議,但是,在各自對外發表的措辭上,卻存在著關鍵性的差異。

我們先來看美方的,美方在聲明中表示中方同意四點,哪四點呢?

第一,PCAOB,就是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管委員會,有獨立裁量權來選擇任何發行人的審計,進行檢查或調查;
第二,針對發行人業務受調查的審計事務所,PCAOB可以直接跟所有人員面談或採集證詞;
第三,PCAOB不受任何阻礙,將信息直接傳送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
第四,PCAOB檢查人員可以看到完整、不經修改刪節的審計底稿。

這是美方的,但是,中方的說辭似乎有所不同。在答記者問時,中共證監會負責人強調說:「被請求方應在法律允許範圍內盡力提供充分協助。」「美方須通過中方監管部門獲取審計底稿等文件,在中方參與和協助下,對會計師事務所相關人員開展訪談和問詢。」

可以看到,也就是在中方的說辭中,PCAOB想要做點什麼,中方都要有監管的人在一邊盯著、陪著,或者是要經過中方臨管人員的提前安排、協調。

此外,在提到敏感信息能否得到保護時?中共證監會負責人回答說,中國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信息安全相關法律法規陸續施行,企業無論上市與否,都有義務嚴格遵守本國法律法規。

但是,這個彈性空間也是相當大,在所謂敏感信息的界定上,只要中共願意,基本上都可以找到各種藉口的。

對比看來,中方所說的,似乎和美方提出的「獨立調查」、「不受任何阻礙」的說法是大相逕庭。

而且,中共證監會還說了一句話,「如果後續合作可以滿足各自監管需求,則有望解決中概股審計監管問題,從而避免自美被動退市。」那麼,頗有些耐人尋味的是,怎麼才算是「滿足各自監管需求」呢?

不過,美國證交會的主席根斯勒(Gary Gensler),顯然對中共可能會搞小動作早有防備,他在8月26日的一份聲明中就提到,美中雙方這次簽署的是一份「初步協議」,只有當美國證監機構能夠完全監管和核查中國境內的審計公司時,該協議才會有意義,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麼200多家總部位於中國的企業,繼續使用中國的這些審計公司,將會面臨在美證券交易的禁令。

PCAOB的主席埃麗卡·威廉姆斯(Erica Williams)也在聲明中說,真正的考驗是這些紙面的協議,能否轉化為實踐中獲取信息的權限。也就是說,紙面上雖然達成了協議,但是審計中,到底能不能看到所有的文件,而且不受任何中方的限制,這才是關鍵。

那麼美方為何如此的小心翼翼呢?事實上,美國PCAOB對中共的虛假承諾,曾經有過切膚之痛。

2013年,美國PCAOB和中共審計機構,曾經簽署過一份「諒解備忘錄」。根據備忘錄,美國PCAOB可以獲得中共授權調取中資企業的審計資料。

然而,在2016年進行的試點中,中共交出了經過大量塗黑的審計底稿,並且禁止PCAOB查閱在美上市中國公司的紀錄。同時,PCAOB在審查期間進行的訪談,也有中共官員在場。

對於這種中共特色,相信PCAOB一定是受了不小的刺激。2021年12月,PCAOB發表聲明說,自2013年簽署諒解備忘錄以來,中共的合作,不足以讓PCAOB及時獲得相關文件和證詞。

面對中共的不守承諾,在2019年3月時,美國國會推出了一個《外國公司問責法》,規定一家公司連續3年都在「確定退市名單」中,那在第三年後,也就是最早在2024年,它就會正式進入退市程序。

在這個《問責法》下,截至今年的8月27日,已經有159隻中概股被美國證監會列入了確定退市名單(conclusive list)之中,其中包括阿里巴巴、微博、百度,還有京東、拼多多等知名公司。

按照計劃,美國的證監機構,將會在今年9月中旬之前向中國派遣檢查組。而PCAOB將在今年年底前,查證中共政府是否依舊會阻止美方查閱審計底稿。如果是,那將導致美方會發表中資企業股票交易禁令。

為何去香港審計?

不過據美中雙方的消息,這個調查將會在香港進行。據彭博社報導,中共監管部門已經指示主要會計師事務所,把在美國上市企業的審計底稿、文件和其它數據運往香港,供美國監管機構人員前往香港進行檢查和調查。而中方的聲明,也確認了這一說法。

那麼,為什麼一定要在香港進行審計呢?

《華爾街日報》引述了PCAOB和美國證交會官員的說法,提到新達成的「審計協議」之所以確定在香港進行,是因為香港的防疫規定,更方便PCAOB檢查人員入境,而要是入境中國,隔離時間將使檢查人員難以如期完成檢查。

看上去,這確實是個原因,估計審計人員還等不及開審,就先會被各種花式隔離、核酸檢測折騰暈了,不過,我覺得這還只是表面原因,真正的原因,可能是要把香港當成雙方的一個緩衝地帶。對於中方,如今的香港已經是中共的盤中之物,可以很好拿捏。對於美方,雖然香港現在的經商環境是大不如前了,但是香港的法律、會計師信譽,還是要比大陸好很多。所以,相比大陸,美國人更願意相信香港。

另外,中共在回答記者問題時還強調,美國審計監管的直接對象是會計師事務所,而不是其審計的上市公司,這又是什麼意思呢?其實,這也是一個緩衝,會計師事務所成為中介,美中雙方都跟會計師事務所對接,可以避免雙方之間衝突。因為美國人這些年跟中共打交道太多,也明白中共陽奉陰違,耍花招的手段太多了,所以,在美國人眼裡,上市公司的信譽,不如會計師事務所。

那接下來的審計是否會順利呢?我個人比較保守,需要接受審計的公司有200多家,情況也一定會各不相同,有通不過(審查)的也很正常。

中概股退市對股民、股市的影響?

那麼,如果其中一部分中概股被迫退市,對於股民會有什麼影響呢?

事實上,這些企業從紐交所退市,只是意味著不能繼續在這個交易所進行交易,但股權還是屬於持股人的,其影響是因為無法交易,股權的流動性就沒有了,但是,分紅、表決等股東權利都是保留的。

當然,股票投資就是為了交易賺錢,那麼股民可以有三種選擇:一是儘快賣掉股票。二是,如果該公司有在香港上市,股民可以把美國存託憑證ADR,轉為香港市場的普通股繼續交易。三是,退市之後,股民可以在美股的場外交易(OTC)市場繼續交易,但是流動性會比較差,估值也會受到影響。

那麼,對於美中股市又會有什麼影響呢?我們先來看看中概股的規模。

綜合媒體報導,截至2022年4月不完全統計,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大概有281家,分別有190家在納斯達克,84家在紐交所,以及7家在美國證交所上市。

那麼它們的市值如何呢?截至2022年3月,中概股的總市值是1.3萬億美元,而一年前,2021年的峰值,則是2.8萬億美元。而香港證券市場的總市值,在2022年7月底時,是35.9萬億元港幣,也就是4.5萬億美元,也就是,在美中概股的總市值,大約占到港交所總市值的將近三成。

可以看到,這麼大一塊肥肉,華爾街當然是不肯放手的,因此華爾街高層一直強烈反對將中國公司剔除出美國股市。對中國來說,像阿里巴巴、百度和百勝中國這樣的大公司被排除在美國之外也是一個重大挫折,畢竟美國擁有吸引全球投資的世界最大市場。如果中概股被退市了,那麼中共就少了一個有效的圈錢路徑,雖然對中共來說,政治因素似乎要比經濟因素更大,但是,中共仍然是非常懼怕和美國金融脫鉤的。

可能有人也會說,那中概股可以在香港上市呀,可以把資金引入香港。這樣是否可行呢?今年1月,中金公司曾經對中概股回歸香港做過一次沙盤推演,預計未來3年內,有60家中概股公司,可以走向回港上市之路,其中35家已符合回港條件,25家可能在未來3到5年內滿足條件。但是,有197家中概股,暫時不能滿足赴港二次上市的條件。

那麼,回港上市中概股的狀況如何呢?我們看看貝殼公司,它在4月21日時,被美國列入到了第五批預摘牌名單,5月11日在港交所主板掛牌,然而在上市首日,開盤就超跌2%破發。

再看看新浪微博,在登陸美股的2018年2月,新浪微博達到了巔峰股價142美元,估值登頂320億美元,但在2021年12月回港二次上市後,股價重摔不起,微博港股的成交量每天只有60萬港幣,今年5月11日的收盤股價是164.9港幣,大約是21美元。從142美元到21美元,中間是一個回港二次上市的距離。

又比如總市值最大的中概股阿里巴巴,根據中泰證券資料,阿里2021年在港交所交易的成交額,占阿里全球交易額的比例是16%,並且去年阿里港股的流動性,只有阿里美股的35%左右。

這三個例子,足以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中概股轉赴香港,股價和市值都遭到了冷遇壓制,港交所目前資金「池子」還是太小,關鍵的流動性更是不足。根據Wind的數據,2022年截至5月,港股主板,平均每天的成交金額是1,293.12億港幣,折合美元是165.2億元,而納斯達克股市,今年3月的每日交易額,超過了2,800億美元,是香港市場交易額的將近17倍。

除了流動性強之外,美國上市的門檻較低,對於部分中國企業,尤其是高成長但是仍未盈利的企業,是理想的上市融資地。

事實上,每個國家的交易所都會青睞不同的股票,比如美國比較喜歡科技股,香港則側重房地產,而新加坡是更偏向於銀行股,那麼,科技股到了香港,估值可能就會比較低,股票也可能因為沒有交易而躺平。所以,對很多中概股來說,赴港二次上市並不一定是個好的備選項目。

我們看,這個美中「審計監管協議」,在爭議了十幾年後,現在雖然達成了一個「初步協議」,主要因素是雙方都還是有利想圖,但相信在協議施行的過程中,美、中雙方不可避免的還會發生磨合和衝突,畢竟,在目前美中角力的大背景下,還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

財商經濟研究所
策劃:宇文銘
撰文:陳思雨
顧問:李庭千
編輯:蔚然、宇文銘
剪輯:曲歌
監製:李松筠
訂閱財商天下:

責任編輯:連書華

相關新聞
【財商天下】任正非一番話 市場透心涼
【財商天下】降息後再推穩增長19條 中共加碼救經濟
【財商天下】中國成長潛力受創 「東升西降」之說受挑戰
【財商天下】北半球嚴重乾旱 印鈔難解的危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