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2年08月30日訊】(大紀元記者寧海鐘、駱亞報導)近日,中共官方「中國歷史研究院」發表文章《明清時期「閉關鎖國」問題新探》,被指為閉關鎖國翻案,引發極大爭議。該機構之前也發表過因觀點極左而引發批評的文章。有觀察人士認為,中共治下的文人墮落得非常厲害。
《明清時期「閉關鎖國」問題新探》這篇文章24日發表在中國歷史類核心頂級期刊《歷史研究》今年的第三期上,署名是隸屬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中國歷史研究院課題組。
該文認為,明清時期關閉國門的政策沒有阻斷當時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和中西交流,但造成了消極防禦和對西方先進科技的漠視,在一定程度上為近代中國遭到西方侵略埋下了伏筆。文章聲稱,明清的閉門政策並非「閉關鎖國」,而僅僅是「自主限關」,是為了維護國家主權、防範西方殖民侵略云云。
這篇文章在網絡上流傳,不少人指責文章的主旨與改革開放相悖。微博上還可以找到不少網民討論:
「這算是否定改開嗎?」
「這就是自比明清了唄?」
「邪惡風。」
28日有網民發表《批駁歷史研究院「閉國鎖國有利論」》一文,指《明清時期「閉關鎖國」問題新探》美化、讚揚、合理化「閉關鎖國」政策,沒有任何新穎、有說服力的史料,大量充斥的是「某歷史學家認為」「某學者指出」這樣的「論據」。
文章認為,「閉關鎖國」不是「自主限關」,也不是維護國家安全,只是維護愛新覺羅一家的統治,清廷千方百計阻止國人與西方交流,就是害怕西方的思想、宗教、科技文化傳到國內,會開拓國人的眼界,產生自由思想,滋生反抗情緒。清朝閉關鎖國,維護的只是愛新覺羅和滿人權貴的利益。
不過該文作者29日再刊出文章,提及自己的文章被歷史研究院投訴。
觀察人士:歷史研究院文章拍馬屁 中國文人非常墮落
中國研究學者、澳大利亞悉尼科技大學的馮崇義教授8月30日對大紀元表示,有關中國歷史上的閉關鎖國和改革,都是歷史常識,就是一批想改革的人想加入世界文明,把中國變成一個正常國家,在制度上做相應的變更。剛好就跟掌權者的閉關鎖國針鋒相對。現在這種文章混淆是非。
馮崇義說,從2017年以後,中國還有一大堆習近平思想研究中心,所有大學、學院都成立一些這樣的研究中心。「中國無恥文人非常認真地做,墮落得非常厲害,這些學術刊物、校報浪費紙張,浪費資源,一錢不值。」
《北京之春》主編陳維健對大紀元表示,中國的辛亥革命就是打破清朝的閉關鎖國,才有了現代的中國。所以中國歷史研究院發表這篇文章非常的荒謬。
他認為現在的中共學者專家們就是拍馬屁,習有什麼講話,他們就來註解這些講話。比如中國歷史研究院這個文章就是解讀習重提的「自力更生」。
網上也有人把《明清時期「閉關鎖國」問題新探》一文和近年「清零政策」下當局限制與外國交流的措施聯繫起來。
陳維健認為中共的清零政策也是非常荒謬的舉動,到現在為止還堅持,連朝鮮都沒有這樣做。他說網民把它和閉關鎖國放在一起,從荒謬性來講有現實的意義。
不過陳維健指出,中共過去四十年搞的改革開放,也只是為了維護其政權,真正的所謂改革紅利落在權貴家族手裡。
「中共走了一條非常狡猾的道路。加入世貿以後,跟西方已經接軌差不多了,但拒絕政治改革,出現權貴利益集團,所有改革的紅利都到了權貴家族手裡。中國變成了一個非常不公平的社會。」陳維健說。
號稱中共頂級研究機構 為義和團和「上山下鄉」辯護
百度資料顯示,中國歷史研究院是以中共社會科學院所屬相關研究所為基礎組建的所謂國家頂級研究機構。2019年1月3日,中共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在北京成立,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曾發來賀信。
現任「中國歷史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是身兼中共社會科學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正部長級)的高翔。
高翔1963年生,四川人,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系中國古代史專業畢業。高翔1996年10月就在社科院做研究員,2013年7月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祕書長,副部長級待遇。2016年3月,擔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兼省社科聯主席。2017年12月,出任中央網信辦副主任,次月任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副主任。2018年12月,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2019年1月,兼任中國歷史研究院院長。2021年4月,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正部長級),繼續兼任中國歷史研究院院長職務。
「中國歷史研究院」早前也有引發爭議的文章,其主辦的學術期刊《歷史評論》今年第2期(7月)刊發了山東大學彭淑慶的文章《義和團運動不能被「污名化」》。
一名網民批評,在目前經濟下行的大背景下,該文涉嫌煽動極端愚昧民粹。「義和團運動是比農民起義更愚昧無知的破壞性運動,不可能推動任何歷史和社會進步,反而會導致流民四起,重複人口銳減至少七八成的歷史周期律,對這種文章的作者,應該適用刑法分則第一章治罪。」
但有網民則回應:「官方從來沒有全面否定過義和團運動,高中歷史都忘記了?」
更早於2020年12月22日,「中國歷史研究院」也因在官方微博發文稱「知青下鄉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偉大壯舉」,被認為是在為中共即將推出的大學生新下鄉運動做鋪墊,引發爭議。
責任編輯:高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