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路口】日本千枚導彈鎖中共?美日台聯手布防

人氣 1931

【大紀元2022年08月23日訊】大家好,我是唐浩,今天都好嗎?

今日焦點:回敬五枚導彈恐嚇,日本千枚導彈鎖定中共?美日台聯手布防,北京推遲出兵台海?大外宣電影全造假,藏中共對台恐怖信號?《》

儘管面臨中共連番的軍演恐嚇,但近期訪問台灣的國際政要依然絡繹不絕,包括美國印第安納州州長與日本跨黨派國會代表團。

美日都相繼訪台,表明對台灣聲援的決心。究竟,為何國際社會如此支持台灣?台灣是否可以高枕無憂?台灣又面臨哪些急迫挑戰?同時,為什麼日本要部署一千枚反艦導彈鎖定中共?台海局勢又將因此發生什麼變化?

另外,一部名為「春,又見香港」的英文紀錄片近期成為輿論焦點,因為國際記者深入調查發現,這部紀錄片又是中共大外宣,但從內容到製作上處處造假,反而鬧出國際笑話。然而,這部「外宣大笑話」背後,為何潛藏著中共對台灣的恐怖信號?本集節目,與您探討。

今天我們要跟您聊聊兩個話題:
話題一:日本千枚導彈鎖定 中共推遲攻台期程?
話題二:大外宣尷尬穿幫 曝「一國兩制」新戰略

馬上來看第一個話題。

話題一:日本千枚導彈鎖定 中共推遲攻台期程?

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問台灣,雖然引發中共的強烈不滿,發動大規模的、長期的軍演來報復台灣,但是中共的恐嚇,似乎擋不住國際社會聲援台灣的決心。

像8月22日,美國印第安納州州長侯康安(Eric Holcomb)就率團訪問台灣,還跟蔡英文進行會晤。侯康安不但是自2019年以來,第一位訪問台灣的美國州長,同時也是這個月以來第三個訪問台灣的美國代表團。而且侯康安是共和黨人,而佩洛西是民主黨,這一點表明了現在美國朝野兩黨的主流聲音,都是支持台灣、對抗中共。

不但如此,日本的跨黨派國會代表團也在同一天抵達台灣訪問,表達日方對台灣的聲援,而且據說接下來還會有更多的美國代表團到台灣訪問。

好,現在的台灣,可以說是國際政治人物的熱門打卡地點,各國政要絡繹不絕地到台灣訪問,這個現象雖然一方面是反映出台海關係確實高度緊張、比較不穩定,但另方面,也反映出國際社會越來越重視台灣的存在,警覺到中共正在用長期的軍事演習和封鎖台灣的戰略,想要片面地改變台海現狀,所以各國政要不斷到台灣訪問,用行動提醒中共,不要破壞台海現狀,不要跟世界為敵。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台灣這個時候全力爭取國際社會的支持,引進各國力量介入台海關係,把台海「國際化」「全球化」,這個策略是對的,因為面對中共的龐大武力威脅,台灣確實需要國際力量的協防,來對抗中共想要把台海「內海化」的企圖,也提高中共對台灣動武的顧忌與難度。這叫「不戰而退人之兵」。

但反過來講,台灣也需要創造出一定的價值,讓國際也覺得他們確實需要台灣,這樣才能形成互惠式的國防屏障,讓國際社會覺得需要台灣,從而願意介入保護台海穩定。比方說,這次印第安納州長訪台,就要會見台灣的半導體業者,要爭取半導體到印州去投資。

好,我們可以預見,從現在到今年底,還會有更多的國際訪問團到台灣拜訪,而中共確實也像我們過去說的,今年對台灣動武的可能性非常低,不能排除會有偶發的小衝突,但是大規模開戰是幾乎不可能的。

但是,這樣就代表台灣可以高枕無憂了嗎?當然不是,在我看來,現在台灣至少有三個非常重大的考驗攤在眼前,需要儘快提前部署來應對。

考驗一:國防戰力亟待補員 強化訓練

第一個考驗,就是台灣的國防戰力目前還不夠堅實穩固,需要儘快地補強人員,強化訓練,提升作戰能力。

我們知道,台灣的義務役兵役從2018年開始就改成四個月的軍事訓練,政府原本是想要增加專職的募兵人員,來釋出更多的義務役人員。但是募兵制這兩年的狀況不是太理想,招募率持續下降,而且每年都有不少志願役人員提前退伍。人力留不住,也導致了部隊的年輕戰力與基層人力有一定的缺口存在。

像台灣媒體就披露說,目前台灣的主力作戰部隊很缺基層的士官和尉級的軍官,也就是上尉、中尉和少尉軍官,缺額人數大概是2萬5000人左右。我們知道,如果說高階軍官是一個人的大腦和小腦的話,那麼基層的軍官和士官,就相當於一個人的手腳,他們是在戰場最前線的領導與作戰人員,要落實命令、還要帶兵打仗,所以非常重要。

現在台灣的主力作戰部隊,缺了2萬5000名的「手腳」,這當然是個不小的警訊,特別是中共進犯的壓力是越來越大。所以台灣軍方確實需要設法補強人員缺口,同時強化人員的專業戰技訓練,才能有足夠的防禦力量,把台灣武裝成「刺蝟」或者「毒蠍」,才能讓中共有所顧忌,不敢輕易冒險。

考驗二:半導體技術輸出 做好戰略平衡控管

再來,第二個考驗是,台灣的半導體技術輸出,要做好「戰略平衡」的控管。

什麼意思呢?我們知道,最近美國帶頭組建的「印太經濟框架」,還邀請日本、韓國和台灣加入「Chip 4」芯片四強聯盟,目的是要重建國際的半導體供應鏈,要孤立中共,對中共「摘芯」,重創中共未來的科技實力與軍事力量。

但是我們也可以預見,美方肯定會希望日本、韓國和台灣的半導體大廠,到美國投資設廠,輸出頂尖的技術,在當地生產高端芯片,這樣就可以穩固美國國內的芯片供應鏈,壯大美國的半導體產業與未來競爭力。

也就是因為這一點,所以包括佩洛西以及印第安納州州長,到了台灣一定都去拜訪台積電,因為美方就是需要台積電的高端芯片,這也就是為什麼台積電被稱作「護國神山」的原因,因為有高度的戰略價值嘛。

所以接下來,台灣非常有可能會與美方合作,輸出某些半導體技術到美國境內,但是台灣要考慮、要平衡的是,哪些高端技術要輸出、哪些不適合輸出,或者要怎麼樣的輸出與配套,才能確保台灣的半導體產業還能擁有一定的戰略價值和專業價值。

用白話說,就是如果美方要求台積電把最先進的3奈米(納米)技術輸出到美國,那台灣要怎麼取捨、怎麼應對?因為台灣也得考慮到,如果美方能夠獨立量產高端芯片了、不需要台灣了,那麼台灣的戰略價值當然就會下降,到時候還能不能吸引這麼多國際政要訪問台灣、聲援台灣呢?就很難說了。

簡單說,先進的半導體技術是台灣現在非常強大的國防護盾,但是這個護盾能夠用多久?該怎麼用才能長期確保台灣安全,同時又滿足美方與各國的需求?是接下來台灣方面需要設法平衡的。

考驗三:習第三任期 有更大奪台壓力

再來,第三個考驗是習近平在第三個任期內,會有更大的政治壓力要奪取台灣。

目前看起來,如果沒有特殊意外,習近平基本上會在二十大取得連任,但是他在這種內憂外患、疫情不斷、經濟悲觀的局面下還能連任,還能打破鄧小平定下的「兩屆十年」的規定,真的不是靠著什麼政績,完全是靠著黨內的政治鬥爭換來的。

但是,如果習近平還想再來個第四任,或者真的想要掌權到2035年的話,那麼他就必須立下一個「不世之功」來實現他的「中國夢」,來樹立他的歷史定位和政治遺產,才能壓制住黨內的反習派。這樣,就很可能促使他會在下一個任期結束前,對台灣出手。

那中共最有可能在什麼時間點對台灣動武呢?我認為有兩個時間點比較有可能。第一個時間是2024年初的台灣總統大選,到2024年底的美國大選之間。

如果2024台灣大選結果對中共非常不利,而且中共也擔心美國大選結果,很可能會換上對中共強硬的新總統,比方說川普、蓬佩奧或者其他人,那麼中共就有可能想說先下手為強,在美國大選選前或選後就先出其不意地偷襲台灣,那時候美國正忙著選舉與交接,對中共來說比較有機可乘。

但是這個時間點對中共來說有點太冒險,一方面是因為中共的軍事武裝力量還沒發展完備,特別是兩棲登陸載具的數量到2024年可能還是不夠的,沒辦法投射足夠的兵力到台灣海邊去搶灘登陸。

另方面是因為從每年10月到隔年的4月,台灣北部海面就會出現強勁的東北季風,海象非常惡劣,而且天氣寒冷,如果習近平下令在這個時候渡海搶灘的話,風險太大,等於是拿軍人的生命和自己的政權在開玩笑了。

所以我認為目前最有可能的出兵時間點,是2027年秋天以前,因為2027年是中共建軍100年,對中共來說很有象徵意義;同時這一年也是習近平第三個任期的最後一年,如果他還想繼續拼連任的話,那麼就必須得拿出「大功績」來證明自己的實力。不是這個「公雞」啦,是「功業成績」。

而且到那時候,中共的軍事武裝力量會有更充分的準備,習近平就會覺得更有勝算跟美方在台海一決高下。所以說,2027年可能是台海最凶險的一年。不過,這個局面接下來可能會出現變化,為什麼呢?

因為有個好消息,日本《讀賣新聞》前兩天獨家報導披露說,日本為了對抗中共的軍事威脅,準備在2024年增加部署1000枚「12式反艦導彈」,主要部署在沖繩地區和西南諸島一帶,而且還要把射程範圍從現有的200公里,升級到1000公里。這是什麼概念呢?

我們看這張圖,這張圖是台灣的吳崑玉先生製作的,黃色的島嶼是目前日本部署導彈的地區,而黃色的圈圈,就是現在射程200公里的導彈所能覆蓋的範圍。但是如果導彈射程升級到1000公里,那就會變成綠色的圈圈,等於是整個中國東南沿海和渤海灣出口,都在日本導彈的射程之內。

換句話說,如果日本真的部署了1000枚導彈,而且不需要全部導彈,只需要部分的導彈射程提升到1000公里,那麼除了海南島之外,中共海軍的重要港口以及中共航母的主要根據地,都會進入日本反艦導彈的警戒範圍內。也就是說,中共軍艦跟造船廠,都在導彈的眼皮底下。

再加上美軍的空中偵察機以及台灣樂山雷達站的長程偵搜,這一套美日台三方合作的反艦預警系統,就可能對中共海軍構成更大的壓力,會讓中共海軍的集結與行動更有顧忌,不能輕易地冒險出兵。

所以說,如果日本真的在2024年部署這批反艦導彈,就有可能迫使中共要改變或推遲出兵台灣的時間表。當然,我們必須明白,日本之所以要加強導彈部署,主要不是為了保護台灣,而是為了保護日本的國土安全,但是台灣的戰略位置非常險要,一旦台灣有事,日本就會跟著有事。

特別是這次中共對台灣試射導彈,還刻意讓五枚導彈射到日本的經濟海域,想要恐嚇日本別支援台灣,但卻反而讓日本氣炸了,也更加警覺到中共的軍事威脅已經來到了家門口,所以日本決定增加部署1000枚反艦導彈,目的就是要針對中共海軍艦艇進行預警與反制。

所以我們可以說,習近平這次對日本的恐嚇行動又是一次弄巧成拙的誤判,不但適得其反,反而還可能把中國的海軍軍艦和沿海的軍事基地,都暴露在導彈的風險底下了。

話題二:大外宣尷尬穿幫 曝「一國兩制」新戰略

造假是中共的特長,謊言是中共的命脈,這一點我們節目的朋友都知道。不過,現在中共又有一件造假的國際級笑話被拆穿了。

今年五月,市面上出現了一部英文紀錄片,叫做「春,又見香港」(Spring, Seeing Hong Kong Again),這部片號稱是法國導演勒里耶弗(Benoît Lelièvre)拍的,記錄香港是如何從反送中抗爭和疫情當中復原起來,但是影片裡頭講的卻都是中共官方那套「主旋律」説辭,不但攻擊香港市民捍衛自由與人權,還對中共的防疫政策歌功頌德。

這部電影還發出國際新聞稿,宣稱這部電影在法國戛納(坎城)電影節上播出,全場觀眾還起立鼓掌了三分鐘之久,還說這部電影還獲得「布拉格電影節」的最佳紀錄片獎。

但是這篇極力吹捧的新聞稿,馬上被外國記者識破,捷克記者馬上去調查發現,根本沒有「布拉格電影節」,而且這部片在布拉格放映的時候,只有兩個人買票進場。捷克記者說,這是一場「虛構的勝利」。

而且,媒體還發現,這部紀錄片根本沒在戛納電影節的主會場放映,而是在「戛納電影市場展」(Marché du Film)上放映。這個電影市場展是什麼呢?就是只要你花錢買時段,人家就給你放映了,完全沒有權威和公信力。

更尷尬的是,有記者深入調查後發現,這部紀錄片上面的工作人員名單,全部都是假的,根本都查無此人。最後記者好不容易找到導演本人,但導演拒絕回答任何問題。換句話說,這部電影不但參展是假的,得獎是假的,就連工作人員都是假的。

而且更尷尬的是,這部大外宣電影,連大陸觀眾都看出來是假的。有看過影片的網友就在豆瓣網站上留言說,「可惜水平一般,太像宣傳片了,有的地方簡直就是在表演。」看到了嗎?連中國人民自己都看出來是宣傳片了,這樣的大外宣,或者是想要「出口轉內銷」,都可以說是徹頭徹尾地失敗了。

好,這部全盤造假的紀錄片,本來是中共想要拿來「說好中國故事」的大外宣,最後變成了一場摧毀中國形象的大醜聞,實在讓人覺得啼笑皆非。當然,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中共只懂得「大撒幣」「大花錢」,但是卻幾乎不重視大外宣的質量和細膩度。

不過,我認為這個失敗的大外宣也提醒我們幾件事。第一件事,中共自己很清楚,鎮壓香港反送中運動是一場不折不扣的人權醜聞與人民迫害,所以中共過去這兩年才拚命花大錢,製作中英文的香港紀錄片,為自己洗白洗地,宣傳香港是怎麼樣在黨的領導下「撥亂反正」,如何回到「一國兩制」的正軌。

第二件事,中共這些大外宣和大內宣的香港紀錄片密集地推出,其實是要宣傳「一國兩制」是正確的,中共並沒有改變「一國兩制」,而是有人要破壞「一國兩制」,中共才被迫出手「糾正」。

像中共駐美國大使秦剛,他前幾天接受美國媒體的聯合採訪時,就強調了這個論點,他說,「香港騷亂不是『一國兩制』的問題引起的,真正原因是一些反華勢力以人權、民主為藉口,操弄『一國兩制』概念。」當然,這都是顛倒黑白的詭辯說詞。

但是,我們就要警覺一個問題了,為什麼中共明明撕破了「一國兩制」,卻還要一再鼓吹「一國兩制」呢?沒錯,就是為了拿下台灣。

但是,請注意,中共現在強調「一國兩制」的目的,不是真的希望用「一國兩制」騙台灣人,他們已經知道騙不了了,而是要拿「一國兩制」作為藉口,營造中共對台灣是握有主權的,是「一國」的,所以中共就可以像鎮壓香港那樣,在必要時候,出動軍事力量對台灣實施「反分裂行動」,或者所謂的「止暴制亂」和「恢復秩序」。

到時候,中共就可以用「一國兩制」的理由,要求任何國際力量都不能介入,就像當初他們沒有派兵介入香港一樣,因為這是「中國內政」,這就是中共現在還在高喊「一國兩制」的目的。

簡單一句話,中共現在拿著香港,對台灣高喊「一國兩制」,已經不是為了和平統戰的併吞台灣,而是笑裡藏刀,在為動武征服台灣在鋪墊法律戰和輿論戰,這一點,台灣的朋友以及台灣的政治人物們,可千萬千萬得留心了。

⊙Ending(網絡版)

好,今天就先聊到這裡,感謝您收看,我們下次再會。


人生為何

半生苦露名霜利
一世憂花謝落離
白髮懸愁三千丈
紫月笑塵萬古迷

唐浩*

加入會員更多互動:
唐浩會員網站:
支持唐浩:
歡迎訂閱 關注YouTube:

大紀元《世界十字路口》製作組

責任編輯:高靜#

相關新聞
【十字路口】富豪喊抗共 北京對台戰略藏詭計
【十字路口】四大敗象 中共對台統戰全失效?
【十字路口】習終於敢出國?軍演自毀中共經脈
【十字路口】美管制令升級 中共半導體「芯」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