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2年08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林岑心採訪報導)美國總統拜登簽署《芯片與科學法案》,標誌著與中國長期競爭的支持性政策即將展開。與此同時,中共軍演與兩岸局勢升溫、美日韓台「Chip 4聯盟」即將成立,近期或影響半導體產業發生劇烈變動,其中,龍頭業者台積電是否有選邊站隊的壓力,引發外界關注。
國際因素疊加 半導體產業板塊變動一觸即發
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8月10日告訴大紀元,目前半導體行業生態確實面臨多重因素疊加的情況,「壓力是提前,各國都面臨這樣的狀況,今年以來俄烏戰爭牽動全球政治勢力版圖的變化,美中角力又會更上一層樓,更何況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台,變成觸發美中台另外一種關係的變化。」
她說,加上美國通過《芯片與科學法案》, Chip 4聯盟要韓國要表態,以及中芯國際觸及7奈米的生產,種種因素疊加起來,促使整個半導體產業地緣政治形勢變化一觸即發,各個國家或半導體廠指標性大廠,包括台積電和三星等都須表態,成為美中兩國之間的對決態勢。
BBC報導,美芯片法案除了對芯片行業的補貼、投資稅收抵免等扶持政策,關注最多的條款要屬針對中國芯片產業的排他政策,使得芯片企業面臨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的難題。
彭搏社日前發表一篇評論文章表示,當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台,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創始人張忠謀與佩洛西及台灣總統蔡英文會晤時,中立的表象即消失了,台積電選擇了美國,但這不意味著北京會放棄,可能會訴諸其它制裁手段。
中共官媒鳳凰網「風暴眼」日前發文稱,「夾在中美之間保持中立?台積電到了抉擇的時刻」,《芯片法案》禁止受益公司10年內在中國擴大生產和投資比28奈米更先進的芯片,可能迫使台積電等芯片制造商在中美之間做出選擇。
赴美投資成本高 台積電投資恐有限
美芯片法案通過後,台積電會進一步提高在美投資比重嗎?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以台積電經營25年的奧勒岡廠房為例,點出要再赴美設廠缺人才和高成本的問題,張忠謀說,「我們事實上在奧勒岡州有一個廠房,同樣的產品奧勒岡州的製造成本,比台灣高出約50%。」
劉佩真說,台積電2020年宣布對美國進行9年120億美元的投資,相較於三星電子規劃未來20年斥資2000億美元在美建新廠,美方當然會希望台積電繼續加碼投資。但對於台積電而言,在美國投資成本壓力大,以過往經驗來看,台積電會通常通盤的考慮,考量有基本客戶量和訂單穩定度等因素,才會有海外設廠的計劃。
台灣財經專家黃世聰8月10日告訴大紀元,美國希望台積電到美國去設廠,不過擺在眼前的情況是成本高出不少,「台積電能做就是遵循美國的法令,美國要怎麼制裁中國(中共),有什麽樣的規範,台積電都會遵守,用這樣的方式來進行他的『選邊』,但預估台積電在美國生產規模不至於太大。」
美遏止企業在中國擴產 對台積電影響有限
除了《芯片與科學法案》正式上路,美商務部亦擴大對美國企業的禁令範圖,要求他們不要向中國提供製造14奈米以下芯片設備,種種限制恐影響台積電在中國的生產計劃。
劉佩真表示,台商半導體行業在中國產能的建置,占整體台廠總產能的比重都是個位數而已,以台積電而言,中國產能對於台積電母公司的營收占比只有3%。加上兩岸關係緊張,台灣政府近期不樂見台積電在大陸擴大產能,估計台積電將維持現有16奈米的投資局面,不再繼續擴產。因此,美方做出的限制性措施,對台積電來說,影響不大。
黃世聰提到,美國一直都是台積電的主力市場,美國客戶占了台積電總營收六成左右,而且,美國掌握最關鍵的技術、材料、設備等等,台灣半導體廠靠向美國這很正常。而美國為遏止中共芯片產業所祭出的措施,對維持市場秩序有利。
「中國(中共)是用國家力量在發展半導體,將對全球經濟造成不合理的競爭態勢,過去包括太陽能產業、LED、面板產業,它都用國家力量打垮其它國家。現在美國遏制中國半導體發展,將使全球秩序受到控制,對台灣來說是利大於弊。」黃世聰說。
兩岸關係、Chip 4成形 將影響未來半導體板塊變動
中共一連四天舉行軍演恫嚇台灣,是否會引發客戶轉單效應?劉佩真認為,短期內半導體廠要轉單,其實不太容易,但是客戶會觀察,未來軍演是不是會常態化,或者兩岸局勢是否更趨緊張,藉以判斷是否加重第二個供應來源的比重。
黃世聰也認為,中共軍演用意是打心理戰,實際對產業影響微乎其微,「台灣的LEG船(液化乙烯船)或汽油船只要繞過軍演區,照樣可以進到台灣,除非中國(中共)真的完全封鎖台灣海峽,才會有影響。但是,它現在沒能力封鎖台灣,只在採取心理層面的認知戰,對供應鏈影響非常小。」
反觀美國政府擬邀請日本、南韓與台灣打造芯片四方聯盟(Chip 4),引發中共關切。黃世聰認為,目前台灣已經要加入Chip 4,現在就是看韓國的態度,韓國的確有些顧忌,但無論如何,美國聯合台、日、韓廠商一起來針對中共,這是中共不樂意見到的。
劉佩真表示,目前大陸自製芯片能力不高,先進芯片生產不出來,「中國(中共)擔心被孤立,未來取得一些半導體的關鍵產品可能就會受到限制,這是他們比較擔心的。」
責任編輯:林琮文#